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

時間:2022-03-21 03:36:00

導語: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期間是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準確把握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了解現代農業的發展規律與基本特征,充分認識現代科技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巨大作用,探討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的思路和措施,對于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代農業的特點

縱觀歷史,農業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四個階段。現代農業首先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發達國家。與前三個階段相比,現代農業呈現出以下七個主要特點:

一是產業結構體系由小農業向大農業轉變。現代農業不僅包括第一產業領域(種植業、養殖業等),而且包括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農村工業、社會服務、文化產業等多種產業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說的第一產業,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鏈系統。二是發展目標由追求數量增長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傳統農業以滿足人的食物需求為主要任務,追求數量增長成為普遍共識。現代農業必須在保障必要數量平衡的基礎上,優先質量和效益,以增強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三是產業功能由單一生產功能向集生產、經營、服務等多功能方向轉變。現代農業除了從事初級農產品供給和原料生產外,還具有了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高度組織化、規模化生產。四是生產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現代農業建立在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依靠現代科技,獲得較高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五是發展驅動力發生了轉變。傳統農業的發展往往是投入驅動、資源依存型為主,科技貢獻率較低。現代農業則是科技創新驅動下的知識化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六是農業政策的制定更加著眼于工農城鄉統籌。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大力促進以工補農,以城促鄉,實現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這是從制度上、政策上保障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七是經營隊伍由依靠農村勞力向培養新型農民轉變。新型農民隊伍建設是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所在。要樹立“優秀農民就是農村人才、農村人才的主體是新型農民”的新理念。培養數以千萬計的一代又一代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骨干農民和核心農民,讓他們在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施展才華,帶領幾億農村勞動大軍從事現代化農業,建設現代農村。

二、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幾個著力點

現代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大趨勢。目前,我國的農業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目標已從傳統的溫飽目標向“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發展,產業體系正在向建立現代農產品產業供應鏈轉變,農業產業領域不斷拓展,逐漸向能源農業、海洋農業、生物藥物、精細化工等多個領域滲透,農業經營方式正在向產業化的方向發展,農民合作組織迅速興起。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邁上了幾個大臺階,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余,農村經濟基本實現了全面發展。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正面臨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制約,以及來自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多重壓力。我國的現代農業建設將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必須依靠政策、依靠科技、依靠投入等綜合措施積極推進,歸根到底得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指出:要以高新技術帶動常規農業技術升級,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業產業化水平和農業綜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實施綜合開發農林生態技術,保障農林生態安全;積極發展工廠化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從現階段實際出發,建設現代農業要突出著力于三個方面:

(一)著力于連接和延長農業產業鏈。這是構建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突破口。隨著農業新技術革命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農業生產規模開始向企業化生產模式轉化,農產品生產由最初的分散經營逐步演變成企業化經營,由農業產前部門、產中部門和產后部門三部分組成的農工商綜合體應運而生。實現農業的企業化經營,延伸農業產業鏈成為實現農業生產高效益的有效途徑。市場需求和農產品轉化途徑的多樣性,決定了我國現代農業產業必然向多功能產業鏈方向發展。2005年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已突破5.2萬億元,超過了農業總產值。農產品加工業的增加值約占GDP的8%左右。經過近20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在農產品加工業中所占的比重大約為50%左右,已成為事關我國農業全局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成為引領農業發展,帶動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的支柱產業。現代農產品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形成,必將成為引領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二)著力于現代生產要素的集成應用。這是推進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隨著農業產業不斷升級以及產業鏈的不斷延伸,現代農業的整體效益不僅與自然生產要素相關,而且更主要的是取決于經濟要素(包括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的投入。現代農業是依靠現代生產技術要素支撐的科學化農業,是需要長期穩定的金融政策支持和保護的農業,是需要建立標準化、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可控農業。這就要徹底改變我國傳統農業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本投入不足、生產效能低下的弊端,強化現代信息、現代科技、新型人才、現代管理制度以及社會資本等生產要素與自然要素的高度集成,支撐現代農業的發展。

(三)著力于加強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制度保障。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速度的加快,在市場因素、技術因素等綜合作用下,現代農業生產向高度專業化和商品化方向發展,行業分工越來越細,生產要素逐步向優勢農戶集中,農業生產組織規模不斷擴大,專業化程度提高,各具特色的生產帶逐漸形成。現代農業專業化的分工和協作,不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率,而且促進了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了農民收益。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我國農業產業組織制度創新步伐,大力促進農業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產業化經營。

三、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戰略重點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動力在于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工作要全面落實“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不同創新途徑的有機結合;堅持加強新農村建設一線的力量,調動農業科技乃至整個科技力量,全面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堅持不斷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

要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的戰略地位。一是要正確認識農業科技的公益性。農業作為一個產業,與第二及第三產業相比,勞動生產率與經濟效益相對較低,而社會效益顯著。因此,為農業服務的農村科技工作是一項具有戰略性、基礎性的工作,具有公益性較強的特點,需要各級政府繼續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業科技必須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科技資源的分配要引入競爭機制,要加速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三是要深刻認識為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服務是農村科技的根本任務。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農業的問題最終要靠科學技術解決。總理在全國農業科學技術大會上明確要求,“要調動科技人員和企業家、農民等社會力量的積極性,推動產學研結合、農科教結合,提高科技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要明確新時期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根據現代農業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要求,為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科技部對農業科技工作按照“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從全局性、戰略性高度進行了總體部署,形成了現代農業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突出了三個戰略重點:

1.強化農業持續發展的戰略性技術儲備研究。從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重大需求出發,瞄準世界農業科技發展前沿,重點強化優良動植物新品種培育、水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環境保護與清潔生產研究,為現代農業持續發展提供長久技術支撐。要繼續推進農業科技革命,加速動植物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加強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業環境保護與清潔生產研究,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農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提高科技發展的支撐能力。

2.重點支持解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和引領現代農業的關鍵技術。現代農業是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多功能產業,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促進循環農業技術發展,顯著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依靠科技解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和關鍵技術問題。要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推動生物經濟發展;加強農業信息技術創新研究,提升現代農業信息化水平;加強食品加工與物流技術研究,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加強動物健康養殖與疫病防控研究,著力解決制約養殖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強農林生物質綜合開發利用,推進循環農業發展。

3.加大成果轉化、農民增收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強化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強化基層科技工作,向農民推廣適用的科技成果和產品,是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科技工作的關鍵環節。要繼續加大對成果轉化的支持,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成果保障;加強農村科技創新與服務隊伍建設,推進科技成果示范與產業化;積極推進科技特派員等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科技進入千家萬戶;開展新農村建設科技綜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強縣。

四、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工作的主要措施

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與引領。現代農業科技工作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各級政府必須加強政策引導,強化機制創新,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一)集成全社會力量,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兩方面的作用,充分調動政策、資金、輿論導向等各種社會因素投入現代農業,支持和關注農業科技的發展。

(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調整科技經費的支持結構。要在確保中央和地方財政對農村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科技投融資體系。積極探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與農村科技項目相結合的有效機制。進一步加大對現代農業科技重大項目的支持,建立長期支持國家現代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重大科技工程的長效機制。

(三)加強現代農業技術政策引導,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村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加快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把農業和農村科技工作擺在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在政府或部門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中加以充分體現。要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能源、環境等重大戰略問題研究,強化政府對農村科技工作的宏觀指導。

(四)強化公益性項目與市場的結合,通過市場導向推進公益性項目的發展。加強對涉農企業的政策引導與支持,制定和完善涉農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的稅收、投融資等政策,促進企業科技進步。進一步強化公益性項目與市場的連接,總結和推廣農業公益類項目實施的成功經驗,引導企業參與項目研究、產品開發與產業化,提升項目的產業化能力,加快項目成果的推廣。對面向產業化和市場的項目,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遴選科研項目和課題承擔單位,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參與科研和開發,充分發揮好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

(五)加強項目實施中的監督、管理與評估。強化項目實施的目標管理,加大項目執行中的檢查、考核與評估力度,建立委托專業評估機構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委托專業監理機構對工程性項目進行全程監理,委托第三方對項目實施結果進行驗收、評估的制度,把項目中期評估、項目執行中監理結果、項目驗收結果作為支持相關研究的重要依據。建立和完善項目問責制和科技信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