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始終做到手中有糧

時間:2022-07-17 04:13:00

導語:一定要始終做到手中有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一場國際性“糧荒”正在波及許多國家和地區。得益于糧食連年增產、庫存充足,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市場形勢相對平穩。只要不斷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有億萬農民的辛勤勞作,有科技支撐能力的穩步提高,中國人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長期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一定要始終做到手中有糧”

吃飯是最大的民生問題

國際糧食安全形勢非常嚴峻,糧價上漲、供給偏緊將“普遍化、長期化”

一段時間以來,國際市場糧價大幅攀升。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僅*年一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預計到2008年末,世界谷物庫存將降至4.05億噸,比上年度減少5%,下降到25年來的最低水平。您對此怎么看?

當前國際糧食安全形勢的確非常嚴峻,國際社會普遍擔心可能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

我感到,這次糧價大漲有幾個方面特別引人關注:

一是來勢兇猛。國際糧價自*年下半年開始持續上漲,之后不斷突破歷史高位。*年全球小麥價格上漲112%,玉米上漲47%,泰國大米更是從今年1月份的每噸360美元飆升至不久前的1000美元左右。目前,世界市場稻米實際價格達到19年來最高點,小麥價格創28年來新高。糧食價格不斷上漲,市場恐慌迅速蔓延,各國為保障本國糧食供應及控制通貨膨脹,紛紛采取限制糧食出口、鼓勵進口的措施。

二是成因復雜。國際石油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生產成本全面上升、生物質能源加快發展、自然災害導致部分地區減產、糧食需求增長而庫存減少、投機資本炒作、美元貶值,等等,諸多因素都直接影響糧食和農產品價格以及供求關系。這場糧食市場大波動,是世界經濟加快發展、經濟全球化加快推進過程中一系列矛盾的集中反映。

三是影響深遠。聯合國有關機構表示,糧價持續飛漲令全球超過1億人陷入饑荒,已經在30多個國家誘發糧食危機;食品價格暴漲可能有損經濟增長并危及政治安全,可能演變成真正的全球性危機。各方面普遍認為,這次糧價攀升不是短期現象,糧食將從此告別廉價時代;現在人們對糧食漲價預期加大,糧食價格上漲、供給偏緊將“普遍化、長期化”,從而對世界農業發展帶來廣泛深遠影響。

看到當前嚴峻形勢,著眼于未來發展,我最強烈的感受是,吃飯問題是最大的民生問題,養活我國13億人口靠別人靠不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我們必須牢固樹立長期立足國內確保糧食基本自給的指導思想,任何時候都要做到“手中有糧”。農業部門一定要立足黨和國家工作全局,著眼于有效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深刻變化,著眼于實現宏觀調控“兩個防止”的目標,始終堅持把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作為農業部門的首要職責,扎扎實實做好農業和糧食生產各項工作。

中央支農政策未雨綢繆

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恢復性的、合理的、溫和的、結構性的和可控的

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國國內糧食市場價格相對平穩,為什么我國能夠保持糧食市場基本穩定?

關鍵在于“手中有糧”。目前,我國糧食儲備充裕,庫存消費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大米庫存量4000萬―5000萬噸,完全能自給自足。去年以來,我國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漲,但相比較而言,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是恢復性的、合理的、溫和的、結構性的和可控的。*年,我國糧食價格比上年上漲6.3%,今年3月份同比上漲6.8%,其中,大米、小麥價格一直比較平穩。據有關監測數據,自3月份以來,我國肉、蛋、菜、糧食等價格月度環比均有不同程度回落或小幅波動。當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價格基本穩定,市場預期相對平穩。

這主要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未雨綢繆,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著力構建確保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把穩定發展糧食放在突出位置,連續下發5個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1號文件,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有效調動和激發了各級政府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連年增產。*年,糧食總產達到10030億斤,實現了自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四年增產,棉花、糖料產量達歷史最高水平,蔬菜、水果等其他經濟作物穩定發展,生豬、奶業生產扭轉一度下滑的趨勢,牛、羊肉產量較快增長,漁業生產穩定發展。

值得指出的是,我國糧食供給平衡并不是在自我封閉中實現的,我國糧食等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一直正常發展。由于需求旺盛,這幾年大豆進口增長較快,但谷物呈凈出口局面。*年,我國出口稻谷、小麥、玉米等谷物991.2萬噸,比上年增長62.5%;進口155.7萬噸,下降56.7%;谷物凈出口835.4萬噸,比上年增長2.3倍。今年一季度,我國凈出口谷物50.5萬噸;其中,稻谷產品凈出口42.2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48.8%。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現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內外農產品市場關系越來越緊密。目前大米、玉米、小麥等國際價格都遠高于國內,有可能出現糧食價格輸入性上漲和進出口異常變動,對此我們必須高度警覺。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一頭關乎農民利益,一頭關乎消費者利益,必須統籌兼顧,力求不大漲、不大落,既不能影響消費者生活,又不能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科學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糧食供求形勢,確保我國糧食等農產品市場平穩運行。

始終做到“手中有糧”

關鍵要調動農民務農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

我記得,您多次說過,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提升難度越來越大,國際上一些人士也關心,中國能不能長期保持糧食自給自足,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始終做到“手中有糧”?

的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是長期艱巨的任務。我國還是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人口大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發展階段,雖然農業發展不斷取得巨大成績,但農業基礎仍然脆弱,經濟社會發展對農產品在數量、結構、質量上的要求不斷提高,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難度越來越大。可以說,既有近憂,又有遠慮。

從近期看,今年農業和糧食生產要在去年高起點、高基數的基礎上實現穩定發展,面臨的困難多、壓力大、任務重,形勢嚴峻,挑戰空前。主要是自然災害不確定性增加,農資價格漲幅過大,種糧效益下降,部分地區糧食流通不暢,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從長期看,一方面,需求迅速增長,口糧、飼料用糧、工業用糧都將增長。過去10年,我國人口凈增加9000多萬。目前全國到鄉鎮企業就業和外出務工農民有2.26億人,過去這些人在農村種糧、養豬,現在到城市務工,需要買糧、買肉吃。過去10年,城鄉居民購買食品的支出增加了80%以上,肉類增加了三成,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分別增長40%和60%左右。

另一方面,供給制約因素很多。主要是耕地減少、淡水資源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糧食播種面積繼續擴大的余地越來越小,單產水平繼續穩步提高的難度加大。而且,隨著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從事糧食和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我國農業科技貢獻率雖然已經提高到49%,但遠低于發達國家70%的水平。與此同時,農業特別是種糧比較效益低的問題越來越突出,2004―*年,我國糧食每畝實際收益分別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下降趨勢;農業大縣特別是糧食大縣往往財政拮據,這影響了農民務農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

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穩定發展,關鍵是要調動農民務農種糧和地方各級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此,必須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對農民的補貼,努力構建保障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的長效機制。要建立耕地、水資源保護和有效利用的長效機制,尤其是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對土地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要建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投入的長效機制,實施好糧食戰略工程,提高糧食核心產區生產能力,開發一批糧食后備產區,加大農墾大型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力度;要建立科技支撐的長效機制,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全面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推廣和農民承接科技的水平,大力推廣良種良法;還要建立提高農業生產抗御風險能力的長效機制、農產品順暢流通及加強宏觀調控的長效機制;要切實強化糧食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護糧食主產區和農民的積極性,落實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責任,促進產銷連接。

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不斷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有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有各級農業部門和億萬農民的辛勤勞作,有科技支撐能力的穩步提高,中國人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長期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從糧食受援國變為重要捐贈國

我國將繼續與世界各國在糧食和農業發展領域加強交流與合作

面對國際“糧荒”,國際社會呼吁加強糧食問題的國際合作,中國將如何參與國際糧食和農業合作?

糧食問題永遠是人類生存面臨的首要問題,提高世界糧食安全水平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世界糧食尚有較大的增產空間,只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進一步改善農產品國際貿易環境,發達國家加大對低收入國家的援助力度,各國政府更加重視農業,世界糧食安全狀況一定能得到持續改善。

中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2%的人口,對世界已經是很大的貢獻。同時,中國還積極參加國際糧食和農業合作,努力為促進世界糧食和農業發展貢獻力量。一方面,我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向國際糧農機構提供捐贈;向一些出現糧食緊急狀況的國家提供糧食援助,中國已從過去的糧食受援國變為重要的糧食捐贈國。另一方面,我國積極利用自身的一些農業技術優勢,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和糧食生產水平。我國已在亞洲、非洲、拉美的一些國家建設20多個農技示范中心,向發展中國家派遣近千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農業技術人員。

我國將繼續與世界各國在糧食和農業發展領域加強交流與合作,繼續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加強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框架下的“南南合作”,推進中國―東盟農業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認真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上有關承諾,通過援建農業示范中心、派出高級農業專家、開展人才培訓,推廣雜交稻等先進實用技術和先進經驗等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

不能犧牲糧食安全換取能源安全

力爭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

在這次世界糧食價格攀升中,輿論普遍認為生物質能源迅猛發展導致汽車與窮人爭糧食,我國該如何發展生物質能源?

現在有很多關于生物質能源發展與這次糧價飛漲、供應緊張之間關系的分析,不少人甚至呼吁停止生物燃料生產,這些問題的確值得高度關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兩大問題,決不能以犧牲糧食安全為代價換取能源安全。我們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的生物質能源發展道路,始終堅持“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原則,嚴格控制用玉米、油料等糧油產品生產生物燃料;始終堅持充分利用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農村廢棄物,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和秸稈氣化、固化,部分替代石化能源;始終堅持用秸稈和適度發展能源作物生產生物燃料。

我國每年產生農作物秸稈近7億噸、畜禽糞便近30億噸,農村生活垃圾約3.6億噸,開發利用潛力巨大,目前我們已經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路子。至*年底,全國農村戶用沼氣2650萬戶;年產沼氣102億立方米,相當于替代1600萬噸標準煤、減排4400多萬噸二氧化碳。這是最大、最現實的生物質能源。

今年初的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困難和持續性影響。今年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形勢如何?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各級農業部門和億萬農民全力以赴抗災減災,取得了階段性重大勝利。面對當前形勢,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高度重視農業和糧食生產。今年以來,總書記、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國務院在年初預算大幅增加的基礎上,又出臺十項重要政策措施,再增加投入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等“四補貼”規模達950.63億元,比去年增長85%。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出臺的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發出的政策信號之強烈前所未有,部署的工作措施之扎實得力前所未有。

各地區各部門落實中央政策和部署抓得緊、抓得實,各級農業部門始終堅持一個季節一個季節、一個品種一個品種抓工作落實,全力以赴打好災后恢復重建、春耕生產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三場硬仗”。目前農業和糧食生產進展順利,夏季糧油生產形勢總體較好。我們將千方百計力爭夏季糧油有個好收成,力爭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