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測量規范范文

時間:2023-09-28 17:37: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籍測量規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地籍測量;GPS;測量技術

中圖分類號: P271 文獻標識碼: A

一、GPS測量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實際應用

1、GPS測量技術在地籍控制測量中的應用

地籍控制測量與地籍碎部測量在整個地籍測量過程中缺一不可,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必備基礎。與其他類型的測繪技術相比,GPS測量技術具有24小時不間斷進行布點作業的優勢,大大降低了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技術實施難度。同時,就成果精度而言,GPS技術同樣完全可以滿足地籍控制測量的需要,因此,在該步驟的地籍測量中得到了頗為廣泛的應用。

在GPS技術進行地籍控制測量的過程中,主要由三個步驟組成,依次為建立GPS的地籍首級控制網,隨后,依據測繪對象實際狀況,制定相應的測量方案,并最終采取GPS-RTK手段設立控制網。進行GPS地籍首級控制網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遵從相應的設計原則展開作業。首先,為了提高控制網的可靠程度,技術人員所設計的GPS網最好采用閉合圖形的模式,從而使得檢測條件得以強化;在控制網的臨點間基線向量精度分布控制過程中,需注意精度應控制均勻分布;控制網網點需與原有的地表的控制點盡可能的契合起來;此外,在進行GPS的網點設定位置選取時,應注意盡量選取空曠的、視野開闊的區域,以便于網點測量工作的開展。在進行測量方案的制定過程中,需考慮觀測時間、測量精度要求、測量技術水平等多項實際問題,同時,結合待測量點的實際狀況,以及測量工作的計劃進程要求等,最終編訂出合理的GPS測量方案。

2、GPS測量技術在地籍碎部測量中的應用

在進行地籍碎部測量的過程中,往往采取GPS-RTK方法開展具體操作。同樣,由于不同的地籍測量作業其所涉及區域、測量條件等因素各有不同,在進行實際操作之前,需首先制定相應的測量方案。隨后,對于要參與測量的技術人員等應進行相關培訓,使其對于待測地區實現初步的背景信息把握。測量儀器的檢測步驟同樣是在進行地籍碎部測量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此外,還應作業人員進行合理的測繪分工,并請專業技術人員對其開展技術培訓等。完成必要的準備工作后,同樣應進行控制網及基準站的建立,并隨后進行相關數據采集。對于上游工作所采集到的各類相關數據,分析技術人員將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處理,生成并匯總得出相應的解釋結論,用于最終的地籍測量結果呈現。

3、GPS測量技術的尚存不足

GPS測量技術精度高,可操作性強,但尚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其中,信號易受干擾、波動性強勢最為明顯的技術缺陷。一方面,由于受高層樓房等大型設施的影響,時常導致測量過程中信號缺失;此外,磁場較強的天線、信號塔等,亦會對GPS測量信號產生干擾,導致信號波動、失真的現象,均會對GPS測量過程中的測定結果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這些問題在目前的GPS測量中普遍存在,是行業內技術人員在進行技術研發時所需要應對的主要待解決問題。如今,科研人員已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然而信號干擾現象仍無法得到徹底的解決,因此,這成為阻礙GPS技術發展進步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工程概況

某東西長19.8公里,南北寬54.8公里,測區總面積368.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1萬人。具體地理位置為:東經:87°45′北緯:44°13′。

三、測量技術設計

1、設計依據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城鎮地籍調查規程》;《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的《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GB12898-9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大比例尺地形圖機助制圖規范》(GB14912-94)。經批準的省市縣實施方案《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范》(CJJ 73-1997)《地籍圖圖式》CH 5003-94《城市測量規范》(CJJ 8-1999)

2、設計精度

2.1工程導線GPS點測量

控制測量是數字化地形、地籍測量的基礎性工作,控制網的布設應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從高級到低級,分級布網,逐級加密的原則,由于原有四等點布設密度不能滿足要求,根據需要布設一定數量的Ⅰ級導線點作為首級控制。GPS的數據采集使用美國Trim ble5700雙頻接收機型標稱精度為5m m±1ppm x D的GPS接收機同步觀測。其基本技術要求如下表:

采集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通訊設備的暢通,接收機的性能正常與否等。時段開機前量取天線高至毫米,并及時記錄點名、年月日、接收機號、開機時間、結束時間、天線高等。每日數據采集結束后,及時將數據傳輸至計算機,并做好數據文件的備份。

2.2 GPS數據處理

基線的解算:基線向量的解算使用隨機軟件TBC在微機上進行。其基線向量的檢核包括同步環、獨立異步環和復測基線3類。基線限差按《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程》CJJ73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的規定執行。

2.3 GPS網平差處理

首先在W GS-84坐標系中進行三維無約束平差,檢核GPS網的內部符合精度,各項精度統計符合《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程》CJJ73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的規定后,再進行二維約束平差。投影方式為在高斯克呂格正形投影后歸算至測區平均面。最后在EGM 2008水準模型上進行高程擬合計算。一級導線點應埋設固定標石,標石規格為12×20×50cm混凝土標石,埋石有困難的街巷或水泥地面上可打入直徑為1厘米以上,長度為10厘米的鋼樁代替標石,并刻有相應標記并注記點號。

2.4 RTK技術:

RTK技術定位就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它能夠實時的提供測站點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達到厘米級精度。在RTK作業模式下,基準站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值和測站坐標信息一起傳送給流動站。流動站不僅通過數據鏈接收來自基準站的數據,還要采集GPS觀測數據,并在系統內組成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同時給出厘米級定位結果,歷時不到一秒鐘。流動站可處于靜止狀態也可以處于運動狀態;可在固定點上先進行初始化后再進入動態作業,也可在動態條件下直接開機,并在動態環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未知數解固定后,即可進行每個歷元的實時處理,只要能保持四顆以上衛星相位觀測值的跟蹤和必要的幾何圖形,則流動站可隨時給出厘米級定位結果。利用RTK技術,經過多點校正,可直接進行碎部點采集,同時編輯屬性代碼,方便內業工作整理。

結束語

在當前,GPS技術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操作簡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能達到較高的精度。GPS排除了各個控制點之間要求通視的約束,布點靈活,但是使用時應該考慮通訊衛星以及電磁波的影響。GPS技術進行的動態監測,保證了對于土地使用狀況進行整合的現實性。GPS技術是現代化信息科學技術的結晶,同時也是衛星技術,天文技術以及電子通訊技術的結晶,其自身的不斷發展和改良,會進一步推動地籍測量技術的變革,促進國土資源事業能夠健康,快速,穩步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永健,張武英.GPS測量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5:131-134.

篇2

關鍵詞:地籍測量;GPS技術;控制網;坐標系;控制測量;精度分析

由于GPS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測繪工作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也給地籍測量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由于GPS技術具有布點靈活、全天候觀測、計算速度快、精度高等優點,使得GPS技術在國內各城市地籍測量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就針對GPS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1 城市地籍測量

地籍測量是在權屬調查基礎上進行的地形測量,權屬調查是在現場核實宗地的土地使用者、土地用途等,并通過本宗地和相鄰宗地使用者的現場指界,標定宗地界址,丈量宗地界址比邊長,繪制宗地草圖和填寫地籍調查表,在此基礎上,依據權屬調查資料開展地籍測量。地籍測量分為地籍控制測量和地籍細部測量兩大部分,測繪每宗土地的權屬界線、形狀、位置、地類等,繪制地籍圖,量算面積。地籍測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測量,由于其成果是登記土地的重要依據,因此它是一項具有法律性質的測繪工作,其科學性和可靠性尤為重要。

地籍管理從最初單一的稅收地籍發展到產權地籍,再到現在的多用途地籍,其內涵不斷豐富。在此過程中,測繪手段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測繪儀器從最初的原始工具到經緯儀、水準儀、測距儀、全站儀等。現在GPS技術正在不斷得到應用。

2 工作目的及依據

為加強土地管理,保護土地使用者和他項權利者的合法權益,我市自2007年3月起在全市行政區內開展了GPS控制測量工作。本次地籍測量工作技術依據《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程》(1997,CJJ73-97);《城市測量規范》(1999,CJJ8-99);《地籍測繪規范》 (1994,CH5002-94);《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 (CH2001-92)及《東莞市城鎮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文件匯編》的有關規定。

3 地籍基礎控制網的建立

地籍測量主要任務是測繪地籍圖和測定界址點坐標,為了保證測量成果達到預期精度要求,應根據測區的范圍、特征、測圖比例尺及其他因素,建立相應的地籍基礎控制網。

3.1坐標系選擇

平面坐標系: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的1980年城市坐標系統,中央子午線經度為123°45′西安80橢球;

高程系統:采用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

3.2 GPS控制測量

(1)現場踏勘選點

測區附近有三個控制點(三等GPS點):經實地踏勘,控制點保存完好,可以利用。待測GPS點位盡量選埋在通視條件良好、易于保存、交通便利、便于架設儀器的地方;視場周圍15°上無高大障礙物;盡量遠離無線電發射源、高壓輸電線;周邊無大面積水域,點位標示按規范要求設置,并作點之記。

(2)技術設計

內業設計:根據工程要求,在測區內布設GPS四等控制網,并加密一、二級導線點,以滿足測量需要(本工程對高程不做要求)。

根據控制點數量、分布和測區的形狀,設計GPS網,使網型合理,邊長符合規范要求,點位分布均勻、密度適當,且控制面積足夠大,能很好地控制整個測區。

布網方式采用邊連式或網連接以保證整體控制網的精度和穩定性,保證整體控制網的強度。共布設GPS控制點5個,分別是GPS1、GPS2、GPS3、GPS4、GPS5。

技術指標:根據規范要求四等GPS控制網必須滿足下表的規定

使用美國產ASHTECH靜態GPS接收機三臺套進行控制測量,GPS接收機標稱精度:平面5mm+1ppm,高程:10mm+2ppm,方位角:

(4)外業施測

通過星歷文件預報觀測時間內可見衛星的狀況,利用衛星信號最好的時間段進行外業觀測,根據設計要求逐時段作業,填寫外業觀測手薄,如實記載相關內容。

外業觀測技術指標如下:衛星高度角≥10°;數據采樣率10",有效觀測衛星數≥4個;采用同步觀測,時間90~120分鐘;幾何圖形強度因子PDOP≤4;觀測數據量≥15公里,平均重復設站數≥2。

(5)數據后處理及精度分析

采用儀器隨機軟件Solution2.6進行星歷預報、數據下載、基線解算、坐標轉換、控制網平差,報告成果輸出等處理。

不難看出GPS控制網中坐標分量相對閉合差及環線全長相對閉合差符合限差要求。

其次對GPS網進行三維無約束平差,目的在于全面檢核GPS網內部符合精度,并提供各點WGS-84坐標及各基線向量坐標差觀測值的總改正數,基線邊長及點位和邊長精度信息。

其基線向量改正數Vx、Vy、Vz絕對值均應滿足下式要求:

Vx≤3σ、Vy≤3σ、Vz≤3σ,當超限可認為該基線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線,應采用軟件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線,直至符合上式。

(6)質量控制及成果驗證

采用ISO9001質量保證模式進行質量控制,重點抓住三個環節,即事先指導、中間檢查和輔導、最終產品檢驗和總結。

基礎控制做完之后,我們用SOKKIASET21002秒電子全站儀對控制網里互相通視的GPS點進行檢查,如下表:

以上統計滿足現行《GPS規范》的要求,精度完全達到GPS四等控制網的精度要求。

4 結語

總之,GPS技術運用于地籍測量,同傳統方法相比,不僅在降低作業的強度方面,而且在測量速度、精度方面都得到了認可。實踐證明,隨著GPS技術應用研究不斷深入,數據處理能力不斷增強,GPS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前景會更加廣闊。

參考文獻

[1] 高秀娟,GPS測繪新技術與工程測量的內在聯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2

篇3

關鍵詞:GPS 地籍測量 平差精度 分析

中圖分類號:P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b)-0026-02

1 任務概述

(1)測繪區范圍:測繪區分為新測區與補測區,新測區域包括24.46 km2。(2)測繪內容: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控制測量、地形圖測繪、權屬調(核)查、地籍圖測繪、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入庫等內容。控制測量工作:包括測區踏勘、已有控制測量資料收集和分析、控制測量方案設計、加密控制網布設、圖根控制測量及控制測量資料整理工作。地形圖測繪工作:對于新測區采用全解析(即全野外數字化)方法測制地形圖;對于修補測區采用全解析方法對發生變化的地物進行測繪,確保新測區域、修補測區域地形圖現勢性相一致。

①新測區域:無地形圖區域,則開展全要素地形圖測繪,同時開展界址點測繪,確保其數學精度完全滿足地籍權屬調查界址點的精度要求。

②修補測區域:本項目補測區域內已有2003年完成的地籍測量成果資料,整個測區內有部分2003年后宗地測量成果,供修補測使用。修補測區域地形圖的數學精度應與已有地形圖的精度相一致,新老地物之間空間關系合理。

2 平面控制測量

該項目分數字化實測、數字化修補測兩種情況。以上兩種情況的地籍測量工作流程都是一致的,需完成基礎控制網測量、圖根控制測量、數字化采集碎部數據、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礎控制測量是以國土局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測量成果為基礎,加密控制網布設為GPS一級網,滿足地籍測量圖根控制加密要求。控制網布設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從高級到低級的布網原則。本項目平面控制網布網等級設計如圖1所示。

2.1 GPS一級控制點選點與埋石要求

GPS控制點的點位選取,與以往的控制點的點位選取方法不完全一致,GPS控制點原則上不要求相鄰點位之間需要通視,但是對地籍測量而言,考慮到進行地籍測量時全站儀對控制點的使用要求,在選點時盡量做到至少應該保證在一個控制點上應該能與另一個控制點之間相互通視。對于地籍測量滿足圖根加密需要的基礎控制測量GPS點的選埋,還應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具體的要求。GPS一級控制點的標石規格按照《城市測量規范》中的有關要求執行,實地選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點位盡量選在交通便利、便于作業觀測和穩固、易于長期保存的地方,并應考慮能方便其它測量手段利用。點位應選在基礎穩定,并易于長期保存的地點。(2)點位周圍應視野開闊、便于安全操作。點位應遠離高大建筑物,遠離大片平靜水面,避開大面積幕墻玻璃的反射和折射,以降低多路徑效應對GPS衛星信號的影響。(3)點位應遠離高壓線、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或強烈干擾衛星信號的裝置。點位距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如電視臺、微波站等)的距離不應小于400 m;距220 kV以上電力線的距離不應小于50 m。(4)實地點號標繪時須注意維護城市景觀,不得隨意在明顯的公共建筑、標志性建筑等處用油漆涂繪。

2.2 GPS一級控制網外業數據獲取

GPS一級控制網外業觀測時,應該首先編寫外業調度表,明確每一個測量員的任務,嚴格按照調度表中規定的任務進行測量,同時要遵守以下要求:

(1)外業GPS觀測采用中海達V8 GNSS雙頻接收機,接收機應在檢定有效期內,并提交檢定合格的儀器檢定資料。(2)GPS觀測采用快速靜態定位模式進行作業,觀測要求應滿足表4.1規定。觀測時,應視衛星信號情況、點位環境和基線長度等因素的影響,必要時適當延長觀測時間。(3)觀測過程中,人員應盡量不靠近天線,且不要在天線附近走動和使用對講機,使用對講機應離天線10 m以上;雷雨天氣應停止觀測,關閉儀器。(4)正確量取并記錄天線高,并要求測前、測后量取兩次,取平均值為天線高,兩次量取差值不得超過3 mm,否則應重新設站觀測。

2.3 GPS靜態數據的處理

(1)新建項目。

靜態數據處理使用的是中海達HDS2003后處理軟件,在進行數據解算之前,首先要新建一個項目,確定好項目的名稱。對項目的細節的項目單位、施工單位、負責人、測量員、計算員等細節進行設置。對控制網等級進行設置,本項目控制網的等級為一級,規范依據是《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2009版》。然后對坐標系進行設置,設置坐標系的原橢球為WGS84坐標系橢球,目標橢球為國家80坐標系橢球。地圖投影選擇高斯3度帶投影,中央子午線輸入120度,同時對新建坐標系進行命名。

(2)靜態基線解算。

GPS觀測原始數據的記錄、存貯及格式轉換,須嚴格保證數據的正確與可靠。然后采用嚴密、可靠的GPS基線處理軟件解算和檢核GPS基線向量。

首先,導入外業靜態觀測數據,對每個數據文件分別輸入點名和儀器高度,然后對所有基線進行處理。軟件對基線處理完后在計算區對話框里顯示基線的精度,若有不合格的則顯示出不合格基線的條數,在主界面的網圖里,算合的基線顯示為黑色,不合的基線顯示為灰色。在主界面的列表區,顯示所有基線的觀測時間、長度、精度等信息,若有不合的基線則在前面顯示紅色的嘆號,Ratio值小于3,整數解誤差過大達到厘米級或更大,是基線不合的主要原因。

(3)GPS網平差計算。

在進行網平差之前,對網圖的連通性進行檢查,保證網圖完全連通后再進行網平差。如果網圖沒有連通就開始進行網平差,將出現網平差無法收斂的情況,對于網圖沒有連通,要逐步檢查,先檢查網圖是否被分割成幾部分,是否有孤立的測站點或基線,若有則必須刪除孤點或分塊進行平差。再檢查是否有關鍵基線沒有解算成功或被禁止參與網平差,若有則必須進行重新處理,甚至重測。再次,檢查網圖中是否有相同的測站而用了不同的測站名,在網圖上的反應就是統一測站點上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有另一個測站點,這兩點由于是同一點在不同時段觀測的,故他們之間不構成任何基線,使網圖不連續,解決方法是在觀測數據屬性中將錯誤的站名修改正確。

2.4 平差精度分析

等級控制網平差計算完成后,應進行控制網精度評定、統計計算,精度統計包括以下內容:(1)控制網中同級相鄰點間最小、最大距離如表1,滿足一級網最小距離大于150 m,最大距離小于1200 m的要求。

(2)最大非同步觀測基線向量邊獨立閉合環或附合路線邊數如表2,滿足小于10條的要求。

(3)獨立基線構成的獨立環坐標分量閉合差和全長閉合差及限差如表3和表4,滿足限差的要求。

3 結論

GPS 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測繪工作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也對地籍測量工作,特別是控制測量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通過平差精度分析,證明了基于GPS技術的地籍測量精度達到了一級控制網的精度要求。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測量;比例尺;共同點;不同點

1 土地管理的基礎性工作

地籍測量的地籍圖測繪是地籍要素與權屬有關的地形要素的集合。它主要是對宗地的地籍界址點、權屬界線、土地用途等的定位與定性相結合的測繪工作,在定位測量方面有著較高的精度要求。地籍測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地籍測量成果、資料的使用功能土,地籍測量成果、資料在土地管理和土地科學利用方面具有法律性、經濟性、社會性和地理性作用。

2 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

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就是通過電子速測儀、電子數據終端,并逐步地構成野外數據采集系統,將其與機助制圖系統結合,形成了一套從野外數據采集到內業制圖全過程、實現數字化和自動化的測量制圖系統。數字測圖的基本思想是將地面上的地形和地理要素轉換成數字量,然后由計算機對其進行處理,得到內容豐富的電子地圖,需要時由圖形輸出設備輸出地形圖。

3 地籍測量與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的共同點

地籍測量與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都涉及圖形的測繪,因而在圖形測繪的工作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

(1)測圖成果都是大比例尺。

(2)依據的基礎理論與方法相同。地籍測量和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都是依據測量學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通過使用測量儀器量測角度、距離、高程來確定地面界址點或地物、地貌特征點的平面位置。

(3)遵循的平面控制網的布設原則相同。地籍圖測量和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都遵循著“先整體到局部、先高級到低級、分級布網逐級控制”的原則。

(4)采用的投影方式和坐標系統相同。當長度變形值不大于2. 5cm/km時,地籍圖和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都是采用高斯一克呂格正形投影統一30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統;當長度變形值大于2. 5cm/ km時,一般采用抵償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0帶的平面直角

坐標系統,或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帶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統;當面積小于25km2測區時,一般不經投影而采用平面直角坐標系統在平面土直接進行計算。

(5)采用的圖幅分幅方法及編號相同。地籍測量和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的圖幅分幅都是采用坐標格網的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圖幅編號按圖廓西南角坐標(整lOm)數編碼,縱坐標在前,橫坐標在后,中間短線連接。

(6)測圖方法相同。地籍測量和大比例尺數字測量均是先控制測量、圖根測量,再碎部測量。測量成果輸入計算機,采用數字化成圖。

4 地籍測量與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的不同點

4.1 測圖目的及應用范圍不同

地籍測量是以權屬管理工作為目的,專門用于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記,應用范圍狹窄。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是以客觀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為目的,主要用于規劃、設計和工程施工等,應用范圍比較廣。

4.2 測圖要素選擇不同

地籍測量的測圖要素主要是地籍界址點、界址線、權屬關系、地籍號、地類號、土地用途、土地面積等與土地管理有關的內容,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側重點。地籍圖上反映的地物較少,不要求反映地貌。雖然地籍圖上也有一些地理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但它們是作為地籍要素的一些環境因素而表示的,起定位和襯托作用,而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要表示的是地面上的所有地物、地貌要素,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脈、道路、居民點、地面高低起伏等。

4.3 圖上表示的內容不同

地籍測量的地籍圖測繪首先應考慮表示權屬、權屬關系、土地用途等一系列內容。地籍圖上所顯示的現象往往是地表上看不到或無法直接量測的,如地籍號、地類號、權屬界線等,因此地籍要素反映的比較充分、細膩。此外,地籍測量要求地籍圖上所表示的內容與地籍

調查所搜集的信息內容必須完全吻合,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只強調客觀地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

4.4 測量點位精度要求不同

地籍測量的精度包括地籍控制測量精度和地籍圖測繪精度,《城鎮地籍調查規程》規定地籍圖根控制點相對于鄰近基本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在圖上不得超過±0.1mm,測站點相對于鄰近地籍圖根控制點誤差不得超過圖上±0.3mm。因界址點為地籍圖的主要因素,界址點的坐標精度代表了地籍資料的定位精度。界址點的圖上位置精度是影響地籍圖面精度的主要因素。

《規程》要求地籍原圖上相鄰界址點間距、界址點與鄰近地物點關系距離的中誤差不得超過圖上0.3mm,宗地內部與界址邊不相鄰的地物點,不論用何種方法勘丈,其點位誤差不得大于0.5mm,鄰近地物點間距中誤差不得大于圖上0.4mm。因此,地籍界址點測量的精度

要求與成圖比例尺關系不大,主要是指實地點位測定精度。地籍測量測出的地籍圖用于土地管理部門,確定每宗地的面積,地籍測量對測量的平面精度要求較高。

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與成圖比例尺關系很大,一般是指圖上的點相對于實地同名點位的測定精度。地形測量規范要求:重要的地物與地物輪廓對于附近圖根點的平面位置中誤差不大于圖上±0. 6mm,次要地物與地物輪廓位置中誤差不大于±0.8m m。因此,在相同比例尺的情況下,地籍測量對細部界址點的測定精度要求比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的測量精度的要求高。大比例尺數字地形測量對平面測量,高程測量精度均要求。

4.5 依據的《規程》、《圖式》不同

地籍圖測繪是以表示地籍調查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平面圖,作業依據是1993年國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鎮地籍調查規程》,在表現形式上還有專門的地籍圖圖式。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依據是國家測繪局制定的《1: 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測量規范)》和相應的地形圖圖式符號。

4.6 測圖程序不同

地籍圖測繪在程序上必須先進行土地權屬調查,地籍圖測繪是以權屬調查為先導,以權屬調查的結果為基礎的,未進行權屬調查就不能進行地籍測圖。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則不受其限制和約束。

5 充分發揮地籍測量與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測繪的優勢

5.1 利用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編繪地籍圖

地籍圖必須有眾多的地物要素作襯托,才能清楚地表現出地籍要素的位置特征。利用現勢性好、精度高、相同的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或像片影像圖作底圖,并從其圖上擇取或套繪必要的地物信息,經野外采集界址點坐標、修測與補測,再依據校核后的宗地勘丈數據編繪

地籍圖,既能保證成圖精度,縮短成圖周期,降低成本費用,又能滿足土地管理的需要,因此,它在建制鎮、村莊地籍測量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5.2 利用地籍測量資料更新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

地籍測量是以坐標數據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作為界標物的道路、水面界線、房屋、各類墻柵等地物都有較好精度的點位坐標。因此,我們可利用地籍測量提供的房屋拐角點及地物特征點的點位坐標,及時更新大比例尺數字地形圖,以保證成圖的現勢性。

篇5

關鍵詞:GPS;網絡RTK 定位原理

一、GPS網絡RTK定位原理

GPS網絡 RTK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因其精度高、實時性和高效性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業質量和工作效率。常規的RTK測量技術,通過基準站將GPS測量過程中存在的多路徑效應和觀測噪聲等誤差,經過計算處理后傳遞給流動站再進行計算,以此來消弱測量過程中的誤差,為確保測量的精度,我們首先選取測區內4平方公里的范圍作為試驗區,先進行精度測試和分析,再進行整個測區的工作。在實踐中流動站離基準站都較近,此時利用一個或數個歷元的觀測資料即可獲得厘米級精度的定位結果。當流動站和基準站間的距離大于50km時,常規RTK的單歷元解一般只能達到分米級的精度。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與距離有關的軌道誤差、電離層延遲和對流層延遲等殘差項隨著流動站和基準站間距離的增加都將迅速增加從而導致難以正確確定整周模糊度。為了保證定位結果仍是厘米級的精度,就產生了所謂的GPS網絡RTK技術。其中的關鍵技術就是如何消除與距離有關的誤差,這也是網絡RTK定位的原理。

二、利用網絡RTK細部測量

界址點和細部點采用網絡RTK或全站儀野外實測坐標。基準站的坐標應精確已知,其坐標可采用長時間GPS靜態相對定位等方法來確定。當使用RTK時要先用圖根控制點進行校核,符合限差要求時,才能開始測量。當采用全站儀用解析交會、極坐標法等方法施測界址點時,當設置好測站后,至少要檢核一個除本站和后視點以外的已知點,以保證實測的精度。網絡RTK是由基準站網,數據處理中心,數據通信線路及四個部分組成的。基準站上配備雙頻全波長GPS接收機,該接收機能同時提供精確的雙頻偽距觀測值。以全部界址點的解析坐標和解析邊長為基礎,測出其他地籍、地形要素的幾何圖形,并依據宗地草圖的有關數據檢核后成地籍圖。

三、網絡RTK的界址點測量

土地勘探工程測量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常規GPs結合傳統測量技術。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在進行靜態控制測量無法獲得控制點的實時坐標,單基站RTK測量作業距離受到限制。研究表明,RTK確定整周模糊度的可靠性最高為95% ,RTK比靜態GPS還多出一些誤差因素如數據鏈傳輸誤差等。因此,和GPS靜態測量相比,RTK測量更容易出錯,必須進行質量控制。這樣就存在一個假設:流動站與基準站誤差具有很強的相關性。采用CORS技術作為進行土地籍測量,在《城鎮地籍測量規范》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技術規范》等相關的技術規范中也沒有關于CORS應用的具體要求,因此,本次測量可作為網絡RTK應用領域的一個有益嘗試。常規RTK隨著流動站與基準站間距離的增加,精度不斷的降低,為解決這個問題可采取兩種措施,一是縮短用戶與基準站之間的距離,或者增加基準站網的密度;二是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措施,然后統一發送改正數據,這樣可以讓基準站間的距離增大,但精度保持均勻。網絡RTK測量結果與其他常規測量技術獲取的測量結果都在厘米級,較差最大值為1.7厘米,最小值為0.1厘米,平均較差1.1厘米。檢測點位中誤差為:0.8厘米。因此ZZCORS技術中的網絡RTK完全可以用于本次城鎮地籍測量的圖根控制和界址點測量。

四、利用網絡RTK進行控制測量

利用網絡RTK進行控制測量不受大氣、地形、通視等條件的限制,控制測量操作簡便、機動性強,工作效率比傳統方法提高數倍,大大節省人力,不僅完全能夠達到地籍控制測量和界址點的精度要求,而且誤差分布均勻,不存在誤差積累問題。比起單基站RTK技術來說,更是克服了隨著作業半徑的增大,精度和可靠性降低的作業瓶頸。 在試驗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開始測區的地籍測量工作。先進行地籍控制測量,選點埋石參照《城鎮地籍測量規范》的要求,為保證觀測精度的可靠,在開始觀測時,要先檢測測區內的已知點,校核無誤后,方可開始測量。

結語:由于GPS是通過坐標來直接放樣的,精度較高也很均勻。網絡RTK技術客服了常規RTK技術不足,從理論到實踐已經成熟。現在全國大部分省市都已經建立起自己的GPS網絡RTK系統,只需一臺移動站就可以進行大范圍內的實時定位,使定位精度始終保持在厘米級。

參考文獻:

篇6

1城市建設中地形圖測量和地籍測量概述

地形測量主要是對地球表面的地物、地貌,通過水平投影位置及高程等進行測量,同時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適當的縮小,然后使用符號及注記繪制成圖的一項工作。大面積地圖的測繪基本上是使用航空攝影測量方式,面積較小或專用的一項工程建設地形通常使用聚脂薄膜或白紙裱糊的測圖板進行測繪。地籍圖主要應用在土地管理上,通過地籍測量能夠為土地管理提供所需的地理信息及使用信息。在地籍圖上的地形和地物要素屬于權屬界線、地類界線的主要依據,對此,地籍圖上的地形、地物均需要進行詳細的展示,尤其是和權屬界線、地類界線有關的內容。

2城市建設中地形圖測量和地籍測量相同點

地形圖測量和地籍測量過程中都涉及到地圖測繪技術,因此,他們有一定的共性。2.1遵循測量學的基礎理論。對地形圖和地籍進行測量過程中,均是以一定的測量學基礎理論及操作技術方法進行的。使用不同測量儀器,對地形中各項指標進行測量,根據測量結果明確界面或相應地物特征等所在平面位置。2.2遵循測圖基本原則。對地形實施地形圖測量工作或者對一定區域實施地籍測量,在這一過程中,要采用“先整體后局部,先高精度再低精度”的測量方式。2.3選用圖幅方法和編號相同。具體地形圖測量或具體的地籍測量工作實施過程中,其中圖幅分幅采用網絡坐標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進行。其中的圖幅編號主要是使用一定坐標對其進行編碼,需要注意的是,在編碼過程中需要將縱坐標放在前面,將橫坐標放在后邊,中間使用短線連接。

3地形圖測量和地籍測量在城市建設中的不同應用

3.1測圖目的。地形圖測量能夠通過客觀方式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觀,一般在城市規劃、城市建筑設計和工程施工等領域使用,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地籍測量主要是將權屬管理作為測量目的,經常被應用在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記中,因此地籍測量的范圍相對狹窄。3.2測圖要素選擇。地形圖測量可以對不同地面上所有地物、地貌要素等進行表示,例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脈、道路、居民點、地面高低起伏等,測量較為詳細。地籍測量主要包括地籍界點、界址線、權屬關系、地籍號、地類號、土地用途、土地面積等與土地管理有關的內容,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側重點。在地籍圖上,所表示的內容比較少,不要求對地貌進行反應。雖然地籍圖上存在著一些地理要素及社會要素,但是這些內容是通過環境要素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主要作用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進行定位和襯托。圖1為某區域地形圖,圖中點所表示的是當地的丘陵。3.3圖上表示內容。地形圖測量過程重視對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觀等做出客觀反映,具體又專業的內容留出專門位置供用戶填寫。地籍圖測量主要考慮的是權屬、土地用途等內容,而其圖上所顯示的是地表上人們看不到的或者無法直接測量的內容。因此,地籍圖測量所反應的內容較為充分。相關技術人員在進行地形圖測量過程中,主要結合我國測繪局所指定的《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測量規范)》,同時根據規定的圖示符號進行測量。對地籍圖進行地形測繪過程中,需要將代表地基信息的主要內容用平面圖進行展示,具體測繪工作結合1993年我國相關部門制定的《城鎮地籍調查規程》中規定的內容。此外,地籍圖的測量有專門的地籍圖圖式。3.4測量方式。地形圖測量可以使用視距測量、平面儀測圖方式對相應區域中的地物、地貌等進行測量。地籍測量使用測距儀、經緯儀或全站儀或它們之間相互配合進行測量,使用測速儀對界址點和地物特點等進行測量。3.5測圖程序。地形圖測繪不存在限制或約束。但是,地籍圖測繪根據相應測繪程序,一定要先對土地權屬進行調查,也就是說,進行地籍圖測繪是將權屬調查作為先導性工作,同時將權屬調查作為基礎性內容。沒進行權屬調查,就不能實施地籍圖測量。3.6工作量。進行地形測繪過程中,其核心內容是宗地的位置、形狀和大小以及利用現狀,其能夠反映宗地權屬范圍以及界址點坐標等內容。此外,地籍圖較高的精度要求促使對成圖作業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籍測量和地形測繪進行比較,地形圖的測繪工作量更大。

4地形圖測量和地籍測量應注意的問題

結合校核后,宗地勘丈數據進行地籍圖的編繪,可以使成圖周期縮短,充分滿足土地管理需要,最終降低成本費用。道路、房屋和水面界限、各類墻柵等是城市的界標物,輕度點位坐標相對良好,具體地籍測量工作實施過程中,會將這些坐標當做需要的數據。為了能夠比較清晰地展示地基要素,同時清楚地表示出相應位置特點,地籍圖一定要以眾多地物要素作為依托。為了保證成圖精度較好,利用現勢性好和精度高的相同大比例尺,也可以選擇從圖上找出或者套繪出一定的地物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校對后,還可以選擇相同影像圖當做地圖使用。對此,在相應的建制鎮、村莊地籍測量等方面,使用地形圖對中大比例尺地形圖進行編繪,這一技術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前景。

5結語

總之,進行地形圖測繪和地籍測量過程中,相應技術人員要結合工作實際需要,對兩者進行靈活選擇,促使地形圖測量和地籍測量技術的優勢在城市建設中得到充分發揮,為城市建設提供精準的測量信息。

作者:王亞甫 單位:貴州黔美測繪工程院

參考文獻:

[1]張保鋼,楊伯鋼.CH/T9025-2014《城市建設工程竣工測量成果更新地形圖數據技術規程》標準解讀[J].測繪標準化,2015(2):46-48.

[2]張保鋼,楊伯鋼.《CH/T6001-2014城市建設工程竣工測量成果規范》的編制特點[J].北京測繪,2015(4):56-58.

[3]朱志愿,趙偉.淺談GPS-RTK技術在城市建設中的推廣與應用[J].現代物業(上旬刊),2012(2):23-24.

篇7

關鍵詞:地籍測繪 現代測繪技術模式

中圖分類號: P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傳統的測繪方式主要是手工作業,外業測量人工記錄,人工繪制地形圖;為用圖人員提供曬藍圖紙,在圖上人工量、算所需要的坐標、尺寸和面積等。隨著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土地管理人員所使用的地籍圖可以直接顯示于屏幕,各項數據可以在計算機中隨時查尋、變更。在交互式計算機圖形系統的支撐下,工程設計人員可直接在屏幕上進行設計、方案的比較和選擇等。因此,地籍測繪方法,必然要經歷一場不可避免的革命性變化,變革最基本的目標就是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使地籍測量工作實現科學化、現代化。

1 地籍測量的任務與作用

地籍測量是地籍管理中一項極其重要的基礎技術工作是地籍管理的中心內容,它要保證土地信息的可靠性與精確性,所以地籍測量是以一定的精度測定土地境界、土地權屬位置、土地面積,并以反映土地利用類型、分布狀況以及質量等級為目的的測繪工作。它為地籍管理和其它土地管理工作服務。具有專業性強等特點,表現在四個方面:

⑴帶有法律性行政行為;

⑵具有較高的能滿足地籍管理的精度指標;

a⑶有配套的成果資料,包括圖、表、冊、卡等成套的成果;

⑷須保持地籍成果資料的現勢性,當地籍要素變化后,應及時同步地進行變更測量。

地籍測量是調查和測定土地極其附著物的權屬位置、范圍大小、質量等級、土地利用類型等土地基本狀況信息的測繪工作。包括: ⑴地籍調查; ⑵地籍平面控制測量; ⑶地籍界址點細部測量; ⑷地籍地物點碎部測量; ⑸計算機數據處理; ⑹各種成果輸出。

2 現代地籍技術的測量模式

地籍測量專業性強, 地籍數據具有法律效力,對數據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資料現時性強, 同步變更需及時。因此, 根據地籍測量所特有的專業性, 現代測繪技術對于地籍測量來講,主要有野外數字測量、GP S測量、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內業掃描數字化測量4 種模式。受環境和技術的約束,這些模式各有優、缺點,但能相互補充,從而實現地籍信息的全覆蓋采集。

2 . 1 野外數字瀾置模式

數字測繪技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產業和計算機制圖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 成為現代測繪的主流。全野外數字測繪產品主要是全野外測繪的基礎數字地形圖、地籍圖, 是建立適用于國土、規斯.房產、城建、水利、電力等部門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基礎信息庫來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數據庫和地籍管理系統質量的好壞, 取決于運用這種測量模式采集的數據。同時如果基礎數字測繪產品質量標準較好, 可供不同部門使用,避免資金的重復投入。

2.2 GPS 測量模式

G P S本身就是現代測繪技術的一種標志。GPS 技術在進行地籍測繪工作時,一主要有兩種模式:靜態相對定位和實時動態相對定位,靜態相對定位操作工序簡單,臺地面接收裝置只要排列好,就可以進行同步觀測,但是過后需要專業人員對數據進行處理。如果如出現精確度不高的情況必須重新測量。載波相對觀測量是GPS 技術實時動態相對定位技術的基礎,通常情況下,控制基站選取的測量點位都比較精確,并且通過安裝一臺或多臺地面連續接收裝置實時觀測不同角度傳送的觀測數據。

在GPS 系統中,計算機繪圖和虛擬現實技術是追主要的兩個部分。對于GPS技術測得的結果,計算機對其進行分析處理,快速、有效地得到一系列數據圖形。這些圖像可以在計算機屏幕上清楚地顯示地籍測繪的全部流程。此外,在進行測繪工作之前,流程模擬工作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保證測繪工作實現可操作、高技術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保障。由此看來,計算機在測繪工作之前的模擬流程及對GPS 所測得的結果進行統計與分析的工作中不可或缺,計算機技術不僅僅能夠實現基礎工作的需要,還能夠得到虛擬現實技術,對保證GPS 測量技術在地籍測繪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 3 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模式

應用數字攝影測量與遙感模式進行地籍測量前景非常廣闊。隨著航空航天影像信息獲取手段朝著多平臺、多時相、多傳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譜和快速機動的方向發展, 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將成為地理空間信息獲取與更新的主要數據源, 以激光測距系統(LI DAR )、激光成像雷達、雙天線SAR系統、數字攝像機、GPS/INS為主體的機載三維數字攝影測量系統等多種數據獲取手段的迅速發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線劃圖的測繪,還可以得到各種專題的地籍圖,同時利用衛星遙感進行土地資源調查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 為快速及時的變更地籍測量作好參照。由于地籍測量的精度要求較高, 數字攝影測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為數據采集對象, 利用該技術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數據, 其控制點和目標點主要采用航測區域網法和光束法進行平差,即所謂的空三加密, 進而通過專有數字攝影測量的數據處理軟件, 完成地籍測量的內外業。

2.4 內業掃描數字化測量模式

用掃描數字化方法對已有地形圖或地籍圖采集數字化地籍要素數據, 而界址點的坐標數據則由之前所述的兩種模式測出和計算得到, 或把已有界址點的坐標數據輸入計算機,然后將這兩部分數據疊加,并在數據處理軟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種地籍圖和表冊。

“準地籍測量”就是近年來出現的內業掃描數字化模式, 即在已有的地形圖上根據地籍臺賬實地標繪宗地界址線, 劃分街道、街坊、調查區及編號,調查宗地座落、地名、門牌號碼、房屋結構及層數, 標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時, 可待日后做地籍調查和變更填補; 這種地籍測量模式的前提條件是要求測區內的地形圖或地籍圖現時性強,并且具有完備的控制點和目標點。鑒于現代測繪技術存地籍測量中的幾種模式, 可以總結現代地籍測繪技術的幾個特點:專業性、數字化、網絡化,即以數字化的采集模式獲取具有很強專業性的地籍要素, 并最終建立地籍數據庫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統,以實現網絡辦公自動化。但是上述四種模式以及各種組合方式各有優、缺點和適應范圍,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單獨使用。根據測區的實際情況、各種模式的適用環境和作業單位的實力背景, 可以選擇經濟、高效的測量模式,以達到地籍測

量的精度要求。

3結束語

中國幅員遼闊,地籍測量相當重要。地籍測量是服務于土地管理的一種專業測量,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它是城鎮地籍調查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土調查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保障,而且與現代測繪新技術結合緊密,研究地籍測量不僅可以促進國土資源管理水平的提高,還能促進當代高新測繪技術在城市測量中的應用不斷向前發展與創新。

參考:

篇8

【關鍵詞】GPS靜態;地籍測繪;RTK;岫巖宅基地測繪

1.岫巖宅基地測繪簡述

岫巖宅基地測繪是鞍山市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的一部分,該項工作于2014年3月1日全面啟動,計劃于2015年8月完成。岫巖宅基地測繪是指對岫巖縣范圍以內的農村宅基地開展1:500大比例尺地籍圖測繪,基本內容就是地籍控制測量及界址點測量。

2.GPS技術簡述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簡稱GPS。GPS是由美國國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種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時段、高精度的衛星導航系統,能為全球用戶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維位置、速度和精確定時等導航信息,是衛星通信技術在導航領域的應用典范,它極大地提高了地球社會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動了數字經濟的發展。GPS測量技術在岫巖宅基地測繪中廣泛應用,我們不可以利用GPS靜態測量模式來進行高等級的城鎮地籍平面控制測量,還可以利用RTK模式進行低等級的圖根控制測量以及地籍細部測量、界址點坐標的測定工作。

2.1 GPS技術在岫巖宅基地控制測量中的應用

GPS技術在岫巖宅基地控制測量中的主要應用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就是地籍測量中的高精度首級控制。目前地籍平面首級控制測量需采用GPS靜態相對定位技術。GPS靜態測量是利用測量型GPS接收機進行差分定位測量,相對定位精度可達10-6-10-7。應用GPS靜態測量技術進行地籍控制測量,點位的選擇相對比較方便,避免了常規三角網布設點與點之間必須通視的局限性。通過外業觀測、數據采集、基線解算、網平差、外業數據質量檢核等主要的工作流程,只要布設的GPS基線布設、網形合理。靜態GPS的解算成果就完全能夠滿足岫巖宅基地測量規程要求。第二就是用GPS-RTK技術能進行城鎮地籍圖根加密測量,地籍圖根控制測量是在地籍基本控制測量的基礎上加密,直接滿足解析界址點和地籍圖測繪的。使用RTK技術進行圖根控制測量,不但可以實時地知道定位的結果,而且可以實時了解定位的精度,大大提高了作業的效率。在當下,RTK技術已經廣泛用于地籍圖根控制測量。第三就是用GPS-RTK技術進行地籍的碎步點測量。地籍碎步測量主要采用RTK 和全站儀施測,對于視野開闊、GPS信號好的地方采用RTK 測量,對于房屋密集及比較隱蔽的地方采用全站儀施測。對于某些全站儀和RTK均不能測量的特殊碎部點,再輔助手持測距儀、皮尺等工具測量。將RTK技術運用到地籍碎步測量中,使每一宗土地的權屬界址點的測量只需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操作員只需帶著RTK到相關的位置,輸入特征編碼,在點位精度符合要求的情況下,用電子手薄測定記錄該區域內的碎部點,再用專業的測圖軟件繪制成圖。RTK測定點位不需要點間通視,因此采用RTK技術可以大幅提高測量的工作效率。

3.GPS RTK進行岫巖宅基地地籍測繪實例

下面以岫巖宅基地地籍測量工程中GPS-RTK測量技術的應用為例,闡述該技術的應用情況。

3.1作業過程

該測區為農村鎮址所在地,交通繁忙,街道兩旁樹木密集。需測量的宗地地塊遍布整個測區,總測量面積約3km2 ,權屬關系復雜,用地種類較多,宗地數目多,權屬界址點數量大,采用常規測量手段施測十分困難,很難精確的快速的完成宗地的權屬界址點測量工作,以滿足宗地權屬單位對地籍測量工作的要求。采用GPS RTK測量技術作為本測區宗地權屬界址點坐標的實測技術手段,在充分論證并通過試驗檢測認證的基礎上全面實施,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3.2 GPS RTK定位精度評定

選取一個GPS-RTK測量基準網點,架設RTK基準站,流動站在離基準站5km范圍內,有目的地施測了原宗地權屬界址點共計15點,并采用GPS RTK測量技術、全站儀測量技術測量宗地權屬界址點坐標.全站儀與GPS RTK測量成果較差如表1所示。

從表1中比較數據可以看出:RTK測量

(1)GPS RTK測量結果與全站儀測量結果互差均在厘米級,其中互差最大為4.9cm,最小為0.1cm。

(2)若以全站儀測定的點位坐標為準,RTK界址點點位誤差均在±5cm_符合《城市測量規范》(cJJ8―99)的要求。

(3)對于GPS RTK天線無法靠近的點(例如與墻角、墻壁以及與建筑物重合的界址點等)。此時,天線的對中誤差就將成為RTK測量界址點的最主要誤差。這時應采取全站儀等其他輔助測量手段對界址點進行測量。

(4)由于我們在進行地籍測繪時,確定了界址點,并用鋼尺對相鄰界址點的邊長進行了檢核,為了保障界址點測量的精度,我們將測量的相鄰坐標進行邊長反算,與鋼尺的測量結果比較,對于誤差超過5cm的邊,界址點要重新進行RTK測量,直到達到測量精度要求。通過對分析結果的對比,我們得出了RTK的測量精度是可以用于圖根控制點布設及界址點測量的結論。

4.結論

在岫巖宅基地測繪中利用GPS測量技術,可以高精度測定各級控制點的坐標、圖根控制測量坐標以及地籍細部測量、界址點坐標。讓測量工作變得過程快捷、成果精確可靠。隨著RTK數據傳輸能力的增強、抗干擾性和軟件處理水平的提高,GPS測量技術在城鎮地籍測量及工程測量等領域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從根本上提高外業測量的質量和測繪作業進程。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地籍測量 全站儀 GPS RTK

一、引言

早期的萍鄉市城市地籍測量是采用全站儀、水準儀等常規儀器進行,工作進度慢、效率低,且得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GPS測繪定位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大大地提高了萍鄉市城市地籍測量人員的工作效率。本院測量隊在萍鄉市城市地籍測量工作中,靈活配置全站儀和GPS定位儀的組合,大大提高了野外測量效率,完成了大量數字地籍圖的數據采集工作。

二、GPS定位技術和全站儀測量工作原理

1.作業工作原理

實時動態測量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術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它能夠實時快速地獲得測量點的三維定位坐標值。在RTK作業模式下,基準站接收機架設在已知坐標的參考點上,連續接收所有可視GPS衛星信號。流動站接收機在初始后,通過無線數據鏈接收來自基準站的載波相位觀測值、偽距觀測值等數據的同時也同步觀測采集GPS衛星載波相位數據,通過系統內差分處理求解載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實時求算出流動站厘米精度級坐標。而全站儀雖然屬于電子測量設備,除了受測站互通視環境影響外,使用范圍還是比較廣,是一門比較成熟的測量定位技術。它的工作原理是在測站上架設儀器,通過測角、測邊確定測量點的位置,或直接測量待定點的坐標值,是常規的三維極坐標測量方法。

2.測量坐標系統轉換

GPS衛星觀測的坐標系統為世界大地坐標系(WGS-84),而我們在平時的測量工作中通常使用的是國家標準的1954年北京坐標系或1980西安坐標系,這樣就存在一個坐標系統的轉換問題,坐標轉換根據工程特點進行有七參數或三參數的轉換。

全站儀測量不涉及到參數的轉換問題,如果需要轉換也是控制網坐標系統的統一轉換,與測量儀器無關。

三、兩種測量儀器在萍鄉市城市地籍測量的實際應用

工程概況、測量內容和設備,萍鄉市某城區地籍測量工程中GPS-RTK測量技術的應用情況。測區位于萍鄉市某城區,該城區為工業區和居民生活區,城市建構筑物密集,交通繁忙,無線電信號復雜,街道兩旁樹木密集。本次需測量的宗地地塊遍布整個城區,總測量面積約20km2,分布區域近45km2,權屬關系復雜,用地種類較多,宗地數目多,權屬界址點數量大,采用常規測量手段施測十分困難,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所有宗地的權屬界址點測量工作,以滿足宗地權屬單位對地籍測量工作的要求。采用GPSRTK和全站儀測量技術作為本測區宗地權屬界址點坐標的實測技術手段,在充分調研論證并通過試驗檢測認證的基礎上全面實施,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其作業過程如下:

選取精度高、可靠性好的城市基本控制網點作為RTK測量的工作基準

針對所選用的GPS儀器,得出了該城區流動站在作用距離為4km范圍內,能高質量、清晰地接收基準站發出的數據。以此為參考數據,選定了分布于該城區的城市D級GPS三維控制網點11點,組成本次地籍測量工作的基準框架網,并利用11個控制點的WGS-84坐標系和1954年北京坐標系成果計算出用于GPSRTK測量的11個坐標轉換參數。選取1個GPSRTK測量基準網點,架設RTK基準站,流動站在離基準站4km范圍內,有目的地施測了原本市城市5“級控制點、E級GPS控制點和宗地權屬界址點共計19個點,并采用靜態GPS測量技術、全站儀測量技術測量宗地權屬界址點坐標,將這些測量結果、已知成果與RTK測量結果相比較,其較差點實測的邊長、高差與測量坐標反算邊長、高差比較,最大邊長較差0.019米,最小邊長較差0.002米,邊長間距中誤差為0.005米,高差(H)最大較差為0.045米,最小為0.003米。結果表明所測點精度良好。可以看出, RTK實測精度完全符合導線測量精度要求,而且誤差分布均勻,不存在誤差積累問題。

采用GPSRTK測量技術施測界址點坐標,將GPS獲得的數據處理后直接錄入計算機,可及時地精確地獲得界址點圖形信息,準確地制作宗地圖、地籍圖,計算宗地面積等。

四、兩種測量儀器中實際應用的對比和精度分析

從精度上分析,由于RTK測量不存在誤差積累問題,從大量的實測數據分析其測點精度基本可滿足圖根控制和碎部測量的要求,但要滿足一級導線的精度要求還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且其高程精度不是太穩定,有時會發現一些明顯的測點高程偏差。而全站儀施測過程中則不會產生這樣的情況。經用全站儀對RTK所測的部分碎部測量點進行檢核,它們的坐標和高程之差均在2~3cm,基本沒有超過5cm,可見用RTK所測結果是可信的,但在使用RTK測量過程中應與周圍的所測相鄰點注意校核。

從效率上考慮,RTK測量時只需較少的控制點,也就不需要經常遷站,一個基準站數據鏈可以控制十幾公里的測程距離,節省了遷站上的時間,另一方面,RTK測量投入的人員少,一般一組只需1~2人,而全站儀一組則要配4~5人,利用RTK進行心界址點測量可以提高外業測量效率、減少現場成本開支。

RTK正逐漸得到普及,國產RTK價格已降到10萬元以內,一臺比較好的全站儀售價在3萬元左右,并且性能非常穩定,測繪單位都能配置。為此在進行碎部界址點測量時能夠使用全位儀的地方則多利用,而RTK則主要作控制測量以及在一些困難地區輔助全站儀使用。這種儀器配置模式,從本工程效果看,在各組相互配合、人員調配、工作效率上都取得了很好的功效,大大減輕了地籍圖測量任務的勞動強度。

五、結論

動態GPS-RTK定位技術,使城鎮地籍測量的數字化更提供了最為方便經濟又行之有效的手段,徹底改變了地籍測量數據采集作業方法;全站儀作為一門成熟的測量儀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在碎部測量方面起主導作用;在實際地籍測量時協調使用RTK和全站儀,可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參考文獻:

[1]徐紹銓.GPS測量原理及應用.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篇10

關鍵詞:GPS 城鎮 地籍測量 圖根控制測量

中圖分類號:P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7(a)-0045-02

1 任務概述

1.1 測繪區范圍

調查總面積約43.14 km2,其中新測區域17.32 km2,修補測區域25.82 km2。

1.2 測繪內容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控制測量、地形圖測繪、權屬調(核)查、地籍圖測繪、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入庫等內容。控制測量工作:包括測區踏勘、已有控制測量資料收集和分析、控制測量方案設計、加密控制網布設、圖根控制測量及控制測量資料整理工作。地形圖測繪工作:對于新測區采用全解析(即全野外數字化)方法測制地形圖;對于修補測區采用全解析、裝繪相結合的方法對發生變化的地物進行測繪,確保新測區域、修補測區域地形圖現勢性相一致。

(1)新測區域:無地形圖區域,則開展全要素地形圖測繪,同時開展界址點測繪,確保其數學精度完全滿足地籍權屬調查界址點的精度要求。

(2)修補測區域:本項目補測區域內已有2003年完成的地籍測量成果資料,整個測區內有部分2003年后宗地測量成果,供修補測使用。修補測區域地形圖的數學精度應與已有地形圖的精度相一致,新老地物之間空間關系合理。

1.3 已有資料情況

(1)控制資料:測繪區內已有的高等級平面控制網點有:海寧市國土資源局提供的由浙江省第一測繪院2006年施測完成的海寧市三、四等(GPS)控制網點,這些控制點可作為本項目加密一級GPS控制網的起算點和聯測點。

(2)地形圖資料:補測區域內已有某市國土資源局提供的1∶500地籍圖(DWG電子數據),可作為修補測區域的工作底圖。

2 平面控制測量

該項目分數字化實測、數字化修補測兩種情況。以上兩種情況的地籍測量工作流程都是一致的,需完成基礎控制網測量、圖根控制測量、數字化采集碎部數據、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礎控制測量是以國土局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測量成果為基礎,加密控制網布設為GPS一級網,滿足地籍測量圖根控制加密要求。控制網布設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從高級到低級的布網原則。本項目平面控制網布網等級設計為:GPS四等網GPS一級網GPS-RTK圖根控制。

3 GPS靜態數據的處理

3.1 新建項目

靜態數據處理使用的是中海達HDS2003后處理軟件,在進行數據解算之前,首先要新建一個項目,確定好項目的名稱。對項目的細節的項目單位、施工單位、負責人、測量員、計算員等細節進行設置。對控制網等級進行設置,本項目控制網的等級為一級,規范依據是《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2009版》。然后對坐標系進行設置,設置坐標系的原橢球為WGS84坐標系橢球,目標橢球為國家80坐標系橢球。地圖投影選擇高斯3度帶投影,中央子午線輸入120度,同時對新建坐標系進行命名。

3.2 靜態基線解算

GPS觀測原始數據的記錄、存貯及格式轉換,須嚴格保證數據的正確與可靠。然后采用嚴密、可靠的GPS基線處理軟件解算和檢核GPS基線向量。首先導入外業靜態觀測數據,對每個數據文件分別輸入點名和儀器高度,然后對所有基線進行處理。軟件對基線處理完后在計算區對話框里顯示基線的精度,若有不合格的則顯示出不合格基線的條數,在主界面的網圖里,算合的基線顯示為黑色,不合的基線顯示為灰色。在主界面的列表區,顯示所有基線的觀測時間、長度、精度等信息,若有不合的基線則在前面顯示紅色的嘆號,Ratio值小于3,整數解誤差過大達到厘米級或更大,是基線不合的主要原因。

3.3 GPS網平差計算

在進行網平差之前,對網圖的連通性進行檢查,保證網圖完全連通后再進行網平差。如果網圖沒有連通就開始進行網平差,將出現網平差無法收斂的情況,對于網圖沒有連通,要逐步檢查,先檢查網圖是否被分割成幾部分,是否有孤立的測站點或基線,若有則必須刪除孤點或分塊進行平差。再檢查是否有關鍵基線沒有解算成功或被禁止參與網平差,若有則必須進行重新處理,甚至重測。再次,檢查網圖中是否有相同的測站而用了不同的測站名,在網圖上的反應就是統一測站點上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有另一個測站點,這兩點由于是同一點在不同時段觀測的,故他們之間不構成任何基線,使網圖不連續,解決方法是在觀測數據屬性中將錯誤的站名修改正確。

4 平差精度分析

等級控制網平差計算完成后,應進行控制網精度評定、統計計算,精度統計包括以下內容。

(1)控制網中同級相鄰點間最小、最大距離如表1,滿足一級網最小距離大于150 m,最大距離小于1200 m的要求。

(2)最大非同步觀測基線向量邊獨立閉合環或附合路線邊數如表2,滿足小于10條的要求。

5 結論

GPS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測繪工作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也對地籍測量工作,特別是地籍控制測量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通過平差精度分析,證明了基于GPS技術的地籍測量精度達到了一級控制網的精度要求。

參考文獻

[1] 詹長根.地籍測量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武漢,2001.

[2] 金逸民.地籍測量與國外地籍測量發展現狀[J].北京測繪,2009,1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