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游記范文
時間:2023-04-02 16:24: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加坡游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晴
今天 ,我很早就起來了,坐著爸爸的汽車到學校,大門口已經圍了許多人,大家都像我一樣興奮,讓我更加激動不已——我們要去新加坡了!
我拿著食物和手提包上了車,一路上我們十分開心,互相交換食物,一直吃到休息站。我們拿著泡面到休息室吃午飯,我一個不小心讓開水燙到了手,我的朋友就拿來藥膏幫我,我感到很溫暖,也讓我體會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下午三點,我們來到了上海浦東機場,那兒好大啊!我感嘆不已,進了機場我們就碰見了好多外國人,后來我們又看見了好幾個和尚,我們紛紛議論起來,這些和尚都坐飛機啊!真好玩。我們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可是好景不長,我上飛機后開始暈機,要了我最愛喝的加冰蘋果汁都緩解不了,把晚飯全吐了,等到我迷迷糊糊醒來的時候,我的精神又來了,新加坡一片燈火輝煌,我不禁在心中大叫:新加坡,我來了!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我們開開心心地起了床,去游玩的地方。
到了那兒我才知道,這里是整個新加坡最有名的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這是以文科和醫學而著名的大學。整個校園沒有圍墻,學校旁邊就是一條條寬闊的馬路,我心里十分疑惑。再看看校園,哇!地面上一塵不染,魚池里的魚十分肥大,看上去十分健壯,我心想:原來被稱為第一個文明國家,原來這么……我都無語了,這個花園城市國家原來這么美麗!
出了國立大學,我們又來到了新加坡另一所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這是一所理科大學。我爸爸以前來過這里,回家就叫我考這所大學。?。」幻惶搨?,我的目標就在這里,以后這兒一定要有我的足跡。
下午的生活更加豐富。因為是節假日,所以有許多小朋友去一個叫科技館的地方,我們也來到了這里。我們觀看了小雞是怎樣出生的、兩個人的樣子結合在一起的儀器,還有其它許多東西,真讓人目不暇接。科技館的禮品店同樣神奇,有一種變色石,里面的石頭只要動動就可以變色,讓我愛不釋手。
這一天,我很開心。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陰
今天,一陣小雨把新加坡的大地沖刷了一下,我們就頂著這綿綿細雨走到了新加坡的魚尾獅頭公園。面對著是一個蓄水池,里面的水是從大海中引進來的,把海水淡化,變成了純凈水,告訴你們噢,這水拿起來就可以喝。魚尾獅頭的身后是繁榮中心,所以,魚尾獅頭就是守護繁榮中心的吉祥物。
魚尾獅頭有兩個故事。首先是魚尾,因為以前新加坡是馬來西亞的一個部落,這里的人很窮,只能靠打魚為生。后來,馬來西亞不想要它們了,便和當時總統李光耀簽下了協定書,馬來西亞給新加坡提供100年的水源,從此,新加坡成了一個獨立的國家。獅頭是因為以前新加坡被稱為獅子城,所以大師就把這兩樣東西結合在一起了。
雨停了,天邊出現了一道彩虹。風雨過后一定會有彩虹的!把今天的新加坡映得更加燦爛奪目。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晴
今天 ,我們來到了新加坡的動物園。
進了動物園,我就被披著花衣裳的金鋼鸚鵡吸引住了,它那“舞姿”真是美極了。接著我們又看了可愛的小水獺、美麗的火焰鳥、兇猛的鱷魚、可怕的犀?!野l現所有動物都沒有圍欄,而是把它們放在一個跟它們生活環境差不多的“小峽谷”里了。
動物話劇同樣精彩。參觀完動物后,我們觀看了一場動物話劇,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把森林中的一棵有100只小動物住的參天大樹砍倒了,白猴子把這個人的帽子拿走了,小水獺們拿石頭砸他,鳥兒們把這個人的頭發弄得亂七八糟,小兔子們把他的鞋子拿跑了,兩個大猩猩把這個人推下了水。
是啊,我們只有愛護動物,動物才能和我們友好相處,我們才能享受到動物們帶給我們的快樂。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我們在新加坡的最后一天,一大早起來,心里就覺得戀戀不舍。
上午我們來到了新加坡國家植物園,我看見一種奇特的香蕉,它的皮是粉紅色的,很多人看了都叫了起來,甚至有人想吃一口。新加坡的國花是蘭花,我們同樣也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蘭花,我們去叢林中采集樹葉,都十分奇特。我在禮品店幫媽媽精心挑選了一個蘭花水晶項鏈,所有人都想要。
中午,我們來到了烤肉會,大家都十分開心,我們邊吃邊聊,我們組的人都十分喜歡吃烤牛肉,我曾經跟我舅媽學過,所以很多人都很喜歡吃。
篇2
美妙的空中體驗
我要去新加坡了!一個多么令人興奮的消息。終于,我踏進了上海浦東機場,踏上了新加坡之行的第一步。
到底是國際航班。這是我走進飛機的第一感受。厚厚的毛絨地毯;數不清的座位,是藍色與紫色的完美結合;長方形的靠墊柔軟舒適;同樣是紫藍色的毛毯,薄而溫暖??战闵泶┬录悠庐數氐拿褡宸b,讓人眼前一亮,這樣的制服漂亮得體,一點也不會讓人覺得它呆板無味;空姐臉上雖說化了很濃的妝,但卻也不覺得妖艷,配上空姐和藹的笑容,只會讓人更感親切……這注定會是一次美妙的飛行。在空姐甜美可親聲音的指引下,我這樣想道。
終于,我坐上了自己的座位,卻馬上被嵌在椅背上的小型屏幕所吸引,手忙不迭地把椅子把手上的遙控器“解放”出來,無奈看不懂遙控器上的大部分英文單詞,手在遙控器上亂按一氣,總打不開。我只好在椅背上放雜志的袋子中尋找,想找一本好看的雜志看看,卻發現一本小冊子,打開一看,正是它的使用方法以及里面的內容。嘿,真想不到,這里真是應有盡有:電影、電視、音樂、游戲……這時,空姐端來了誘人的晚餐,吃著美味的晚餐,看著好看的電影,哎呀,這真是享受!吃飽喝足之后,看著早已黑透的天空,眼皮也不知不覺打起了架,我換上舒緩的音樂,漸漸進入了夢鄉……
“新加坡到了!”旁邊的同學叫醒了我,站起身子,意猶未盡地最后看了一眼這架美麗的飛機。啊,真是一次美妙的空中體驗!
城市?森林?
夜晚一點多了,我們的飛機終抵新加坡,走下飛機,一個綠樹濃蔭的機場出現在我們面前。
這是個多么美麗的機場??!蘭花微微低垂著腦袋,盡顯她的嬌媚與溫柔;椰子樹挺著胸膛,凸顯了他的高聳挺拔;還有我許多叫不出名字的樹木,高的,矮的,襯著嬌嫩的蘭花,倒也別有一番情趣。那潺潺的瀑布,更給機場增添了一份活力。抬頭一看,呵,綠蘿垂下曼妙的枝條,把那面玻璃墻都染成了綠色。一切都是那么生機勃勃!
走出機場,坐上巴士,雖說夜已深了,人已乏了,可那一路上的綠仍讓我興奮。你看見了嗎?參天大樹似乎觸手可及,因為它不就在街心,在路旁么?你瞧,綠色的藤蔓爬滿了整棵大樹,又低低地垂下,粗大的樹根也仿佛耐不住寂寞似的,紛紛“爬”上了地面,就仿佛是來到原始森林一般。街邊,大片的綠色草地跳躍著蓬勃的生機。還有不少矮小的灌木點綴其中,構成了一個和諧的世界。夜晚的新加坡,朦朧的月光透過樹梢,撒下片片斑駁的影子,各色的燈光在樹間跳躍,安靜,使這個綠色的城市少了一分喧嘩,多了一分神秘。
而早晨的新加坡,更令人感到她是那么生機勃勃。明媚的陽光撒在樹梢間,點點金色的陽光跳躍著,舞動著,仿佛無數個金色的精靈在樹間舞蹈,而仔細看看這美麗的一切,仿佛身心都被洗滌一新,內心感到無比愉快和放松。古老的建筑上,盆盆碧綠的植物也盡情地綻放著自己的美麗。
或許正是有了這樣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街道旁,小攤邊,才會看到那么多灰黑色的小鴿子,“撲啦啦”地飛來,落在地上,慢悠悠地邁著步子,瞪著烏溜溜的大眼睛,用無邪的目光望著我們吧!
有一句話說得好,“新加坡是在花園中建造城市,而中國是造好房子后在屋前屋后種上樹木?!蔽覀兊某鞘?,什么時候也能像新加坡一樣呢?
現代?古代?
新加坡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隨處可見一幢幢富有現代氣息的高樓大廈,可她也不乏有許多美麗的,古色古香的古老建筑。古老與時尚的完美結合,給人以視覺上不同于其他的神奇體驗。
乘著新加坡有趣的“河馬巴士”,我們開始飽覽新加坡那美麗的風光。一路上,富有異國風情的建筑在道路兩旁悠悠地散發出古老的氣息,雕刻精美的石柱,木制的百頁窗,熙熙攘攘的人群,讓人仿佛回到了當時那繁華美麗的街道。據導游說,新加坡政府不忍拆毀這些建筑,便把建筑重新翻新后,讓它成為了商鋪,繼續延續它了的美麗?,F在,古老的建筑上刷上了艷麗的色彩,街道上的小店掛滿了各色商品,各個種族的人們在這里挑選心儀的商品,有的小酒吧還在路旁擺上了桌椅,人們在這喝著下午茶,聊著家常,倒也悠閑自在。
“河馬巴士”繼續前行,一座美麗的教堂便出現在我們面前,通體雪白,高高的尖頂與尖頂上的十字架標志著它的身份,白色的墻體上雕刻著精美的浮雕,花紋復雜又不覺花俏,細致中隱含著莊重的氣息。車輪向左一拐,一座清真寺又出現在我們面前。阿拉伯式的金黃色圓頂,頂著月亮和星星的清真寺標志,通體黃色的建筑簡單大氣,不失高貴典雅。巴士又向前行駛了幾分鐘,一座極具印度風情的印度教建筑露出了它那華美的屋頂。屋頂上雕滿了各種生動的佛像,或站或坐,面容平和,衣飾華麗,佛像周圍雕滿了各種艷麗的花紋,整個屋頂五彩繽紛,好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當然,這兒也不缺中國式的佛寺。紅色的柱子、門窗,黃色的琉璃瓦,威嚴大氣的建筑給我們以親切的感覺。各種宗教的建筑如此近又如此和諧地建造在這里,讓我感覺到新加坡的人民是那樣的寬厚和包容。
不論是逛牛車水唐人街,還是游覽白沙浮夜市,兩旁的商鋪,均是由古建筑改造而成,現代與古典的完美結合,讓人倍感新奇與有趣。朦朧的燈光打在古老的建筑上,閃亮的霓虹在招牌上閃耀,夜晚的街道無比熱鬧,穿著時髦的男男女女流連在時裝店與首飾店之間,放著舒緩音樂的酒吧里坐滿了顧客,燈光朦朧,酒色盈盈,一切充滿了現代的氣息。
看著繁華的街道,我的心中無限感慨。古老的建筑經歷歲月的滄桑,仍散發著年輕的氣息,在舊的外殼的包裹下,卻跳動著一顆年輕的心。而我們的古建筑呢?我們崇尚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燒的燒,毀的毀,有多少建筑被我們親手毀于一旦?雅典衛城三千多年屹立不倒,那兒的一塊石頭,一間房屋,一塊瓦片,都可能有令人驚訝的歷史。而我們還可能找得到三千多年前的建筑嗎?我們總是驕傲我們的國家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而能證明這一點的,除了蒼白的歷史與龐大的墓葬,還有什么?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問起中國悠久的歷史,我們還能帶他去參觀秦漢的美麗建筑,欣賞奢華的唐宋宮殿嗎?我們似乎只能拿著史書,念經般地講給聽得迷茫的孩子去敘述那段絢爛的歷史了吧!
校園?花園?樂園?
五點多,我們便被鬧鐘驚醒,睡眼惺忪地來到了新加坡協和小學。雖說仍感到十分困乏,但一想到這兩天充滿期待的學習生活,未知的學習伴侶,心中自然還是有著份期待。
我跟隨著眾人,向教學樓走去。當我踏上樓梯時,墻壁上美麗的壁畫深深吸引了我。碧綠的草地,蔚藍的天空,七色的彩虹,樹冠上小巧的木屋,樹陰下安靜的書本,翩翩起舞的蝴蝶,色彩艷麗的網兜,以及姿態各異的孩子們,構成了這樣一幅美妙的圖畫。很快,我意識到這幅壁畫并不是這所學校唯一的,也不是學校最美麗的壁畫,而只是學校壁畫中很小的一部分罷了。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仿佛在預示著一個個美好童話的開始;一幅幅充滿生氣的學生作品,給學校增添了不少活力;而數學,化學,自然科學……各種學科以這樣一種方式融入了這所學校,成為了這個學校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叵胱约簩W校潔白無暇的墻壁,的確感到有些汗顏了。
來到三樓,偶然向回廊下一望,一個美麗的花園就這樣呈現在我眼前?;▓@不大,但卻顯得生機盎然,各種樹木散發著勃勃生機?;▓@一側是一個小池塘,綠波蕩漾,魚兒相互嬉戲,噴泉噴灑著細細密密的水珠。花園中間是一個小涼亭,亭上爬滿了碧綠的藤蔓,開出淡紫色的花朵,亭子里放上了桌椅,在這里休息可是個不錯的選擇。
坐在教室里,聽了一段冗長的學校介紹后,得知分班情況的我們自然有些興奮,在那個班同學的帶領下,我正式向我那為期兩天的學習生活邁出了第一步。
在作了簡單的自我介紹后,一個來自中國的女孩舉起了自己的手,她也就成了我這兩天的學習伙伴了。在之后的交流中,我知道了她的中文名字:卓敏萱。初次看到她的名字,以為她是一個安靜美麗的小姑娘??梢灰姷剿瑴蕰屇愦蟮坨R,因為她的樣子,就像一個不折不扣的假小子:剪得極短的短發,微微有些亂,劉海很帥地梳到一邊;方框眼鏡,略小的眼睛;還有那健康的小麥色皮膚,別人都說她第一眼看上去絕對像個男生,可我怎么看她都是女生,同學告訴我,這就是緣分??!我可一直為此洋洋得意呢!嘿,在這兩天里,我發現,她還真有點像男生。她開朗、活潑,有點大大咧咧,還帶我去了她們的“秘密基地”:一間建在樓梯角的小屋子,里面有各種有趣的桌椅,大家就在課間休息時,去那里看書,吃自己帶來的各種零食,并互相分享,為此,我也吃到不少蛋糕餅干呢!味道,好極了!她大方的性格,不像男生嗎?在體育課上,她又跑又跳的,這么熱愛運動,不像男生嗎?最哭笑不得的是,在交換禮物時,她給了我一個大大的,包裝精美的禮物,讓我受寵若驚??!在吃過午飯后,我跑到了花園里,拿出那個大包裹,開始拆了起來,我打開包裝紙,發現里面還有一層報紙,拆開報紙,還是一層報紙,再打開,還是報紙……終于,在打開了不知是第幾層報紙后,禮物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一個漂亮的紫色掛飾和一套這里很流行的食物橡皮。嗨,禮物可只占了整個包裹的二分之一呀!你說,她這是像男生還是像女生呢?
好了,撇開禮物不談,我來說說新加坡的課堂吧!上課肯定是要問好的,在我的想象中,外國的學生上課似乎都是朝氣蓬勃的??墒?,沒想到,他們的課堂問好竟是“Good——morning——teacher——”,竟然比我們問起好來還要拖沓、無力,原來大家都是一個樣??!
新加坡只上半天學,六節課都要在半天里上完,因此只有一次休息時間,再加上主要的課程都由一個老師上,而且都是用英語上,所以我總覺得聽得渾渾噩噩的,也不知現在在上什么課。不過,經過卓敏萱的一番翻譯,我也能聽得懂個大概,這也算是過得去吧!當然,體育課是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節課了。幾個班級一同上體育課,大家都盤腿席地而坐,聽候老師安排。而每節課都會有不同的有趣內容,今天是打籃球,大家披上紅色或藍色的帶子,便可以上場了。男生那自然不用說,你拼我搶打得十分激烈;而女生那邊也不遜色,雖說大家的籃球水平都不怎么好,可每個人興致依然很高,場邊還不時會爆發出陣陣加油聲和歡呼聲,場面十分熱鬧。
看著如此輕松快樂的學習生活,著實讓人有些羨慕。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我們似乎就一下子長大了,天真與活潑都會在幾年內不見了蹤影,代替它們的,是過早的成熟與穩重。而那墻壁上那美麗的壁畫,那輕松的學習方法,或許才能保留那一份天真與活潑,我們才會看到一群活潑快樂的孩子吧!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新加坡的動物園就像是森林一般。各種熱帶植物在這里旺盛地生長著,遠處還不時傳來鳥兒悅耳的鳴叫,或許是不久下過雨,這兒的空氣顯得十分清新。
順著水泥澆成的小路,我們向前走著,不時有樹葉擦過我的肩膀,發出“沙沙”的響聲,這時,我不經意間抬頭一看,嘿,在頭頂的樹枝上,竟蹲著一只猴子,棕色的長毛,長長的手臂,毛茸茸的大腦袋東張西望,我們的興致一下子被它提了起來,大家都紛紛叫了起來:“看,猴子!”并忙不迭地掏出照相機,一時間,“喀嚓喀嚓”的相機快門聲不絕于耳?;蛟S是這種追星似的拍照令它感到不快了吧?它三下兩下就竄沒了影,只留下我們的一陣嘆息。不過,我們的眼睛很快便被另外兩只猴子吸引了過去。你瞧,猴媽媽背著小猴子,正往更高的樹枝上爬去呢!看那小猴舒服的樣子:兩條長手臂掛在母親肩上,整個身子都貼在了母親身上,真是太有趣了!于是,相機的快門聲再次響成一片。
乘著動物園內的觀光車,各種動物一一展現在我們眼前:優雅的火烈鳥,站立在水中,把脖子彎成漂亮的s型;健壯的犀牛,邁著緩慢穩重的步子;成群結隊的斑馬,甩著黑白相間的尾巴,低頭吃著青草;伸著脖子的長頸鹿,大口大口地嚼著樹頂的葉子……車子繼續前行,在脆弱森林前停了下來。我們紛紛下車向脆弱森林跑去。
剛進入脆弱森林,便聽到陣陣悅耳的鳥鳴聲,大大小小的植物舒展開翠綠的葉子,猶如置身熱帶雨林一般。不經意間,蝴蝶翩翩飛來,落在肩頭,落在指尖,輕輕一點,又振翅飛去;小鹿似的動物,邁著細細的小腿,睜著圓溜溜的大眼睛,頭也不回地從身邊的樹叢中走過,對我們熟視無睹;頂著美麗頭冠的,近乎于母雞一般大小的藍色鳥兒,畫著淡藍色的眼影,睜著美麗的大眼睛,默默地思考著什么,還不時歪一歪自己的頭。小路一轉,一個木制的平臺出現在我們眼前。披著五彩外衣的鸚鵡們快樂地唱著歌,時而獨唱,時而合唱,時而歌聲又“嘰嘰喳喳”地響成一片,它們還不時抖抖翅膀,轉轉腦袋,倒也悠閑自在;蝙蝠們倒掛著自己的身子,把翅膀緊緊地抱在胸前,讓自己變成了梭子形,互相說著些什么,不知怎么的就突然吵了起來,互相推推搡搡的,簡直跟潑婦似的;樹獺胖嘟嘟的,用尖利的前爪抓著西瓜,瞇起小眼睛,無比享受地吃著。好吧,讓我們再走下平臺,你瞧,小路又在前面轉了幾轉,看見了嗎?兩只挨得緊緊的小浣熊蹲在一起,甩甩黑白相間的大尾巴,好奇地向下張望著……
篇3
關鍵詞:新加坡旅游業;現狀;前景分析
隨著各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門旅游日漸成為了 “生活必需品”,這就刺激著各國旅游業的發展。如今,盡管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旅游資源缺乏,但卻能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五大會議中心和世界十大旅游中心之一,被譽為“亞洲旅游王國”,這就引起我的深思。
一、新加坡旅游業發展現狀
目前,新加坡旅游業已經成為了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而新加坡的旅游業之所以能在較短期間內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與政府的重視和扶持是分不開的,當然,也與本國相關部門因地制宜,發展會展旅游;各旅游公司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以及進行周全的宣傳;基礎設施的完善,通訊業的發達、完善的法制建設系統等緊密相連。
1.游客數量的日漸增長
1982年新加坡旅游業接待外國游客達280多萬人次,已然超過本國人口。而經過將近30年的發展,到2012年,游客數量更是高達1442.28萬人次,客房住用率達到86.4%的高比率,不論是游客到訪人次還是旅游時間都達到歷年來最高,取得了最好的成績,為新加坡的旅游業帶來了巨大收入。
2.會展旅游、觀光休閑旅游的成熟發展
新加坡不僅已經發展成為了著名的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以及國際旅游中心,同時也是全球著名的會展中心,曾在2008 年、2009 年連續兩年當選為國際協會聯盟(UIA) 評選的世界第一大會議城市。并且新加坡依靠本國的地理位置條件,變國土狹小的劣勢條件為優勢條件,迎合游客需求,大力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成效顯著。
3.旅游業發展帶來的其他產業繁榮
日前,有83條定期航線連接著新加坡和60個國家約189個城市,且國際航線在繼續開辟,刺激了航空業的發展。同時,隨著游客數量的猛增,酒店、飲食、購物點等都被很好的帶動起來為新加坡坡經濟發展做貢獻。除此之外,新一輪的政府售地計劃的成功施行,都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新加坡旅游業發展的前景分析
不難看出,有著國家政策扶持的新加坡旅游業,已經獲得了比較成熟的發展,但當下,各行各業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得旅游市場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而新加坡的旅游業在這樣的壞境下,前景是一如既往的繁榮,還是會出現波動下滑?下面將運用SWOT分析法對新加坡旅游業發展進行前景分析。
1.新加坡旅游業發展的SWOT分析
(1)新加坡旅游業發展的優勢(S)。新加坡旅游業的發展有著國家財政上的支持,同時,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保障,交通運輸網絡的完善,旅游服務的優質,“新――馬――泰”旅游路線的宣傳;此外,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熱帶資源等都造就了新加坡旅游業的大力發展。
(2)新加坡旅游業發展的劣勢(W)。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名山大川,無法通過土地等資源來發展旅游業;淡水資源有限,沒有天然河流與湖泊,雖降水豐富,但能夠儲水的土地稀少;新加坡作為高收入國家,建筑物、旅游景點建設成本都比較高;此外出入境管理較嚴,一定程度上也就不利于游客的順利到訪。
(3)新加坡旅游業發展的機會(O)。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旅游方式的不斷創新,為新加坡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機;而隨著更多國際航線的開辟,宣傳活動的影響等都將為新加坡旅游迎來更多的消費主體。目前,中國正致力于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新加坡旅游業可以利用這有利的時機加強與中國等的合作。
(4)新加坡旅游業發展的威脅(T)。由于旅游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具備利潤空間大、回報期短等多方面特點,大多數國家、城市都在意圖尋找到最獨特的旅游方式,這也就使得新加坡的旅游業發展面臨著較多的競爭對手以及激烈的競爭環境;同時,像2008年的金融危機等也會不同程度的影響新加坡旅游業的發展。
2.新加坡旅游業發展的市場展望
新加坡旅游局稱,旅游業作為經濟支柱之一,期望到2015年,旅游收入能增加到原來的三倍,達到300億美元,游客人數可以增加一倍,達到170億人次,并能為服務行業創造100000個新的工作崗位。在未來十年內,希望這些目標在20億美元的旅游發展基金的支持下能夠得以順利完成。而鑒于旅游業的樂觀前景,新加坡旅游局的目標應該不難實現。另外,關于發展戰略性旅游產品、會展旅游、展覽與獎勵旅游(MICE)、海灣金沙、綜合度假勝地(IR)等都是深具潛力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圣淘沙度假勝地(Resorts World Sentosa)將有可能會成為世界一流的熱帶旅游勝地,這些都可以帶動新加坡旅游業的發展,為新加坡旅游業的市場前景開辟新的天空。
三、總結
新加坡的旅游業發展在國際上已有著一定的影響力,而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游客的多樣需求,使得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業無形中面臨更殘酷的市場競爭,新加坡旅游市場雖對此作了較好的應對,但如果固步自封,不繼續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就無法更進一步地促進本國旅游業的升級,帶來旅游業發展新的曙光。中國海南作為“國際旅游島”更是應該從新加坡旅游業的發展中吸收經驗,得到啟示,借鑒新加坡旅游發展戰略結合自身特點、所面臨的環境等加以改造、創新,推動“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以期打造精品”國際旅游島“。
參考文獻:
篇4
文/張琦
面對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新加坡政府除了大力宣傳,提高人們準備退休金的意識,同時也從法律制度、社保體系等方面對新加坡人的養老計劃進行引導和規范。新加坡人的養老計劃,主要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政府公積金:不久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宣布,雇主對公積金的貢獻比率,將從員工工資的14.5%,在未來一年內增長到15.5%。而員工的公積金貢獻比率一般是工資的20%,也就是共計達工資的35.5%。而公積金的用途主要包括以下三個賬戶:普通賬戶,用于買房、購買公積金保險、投資和教育;特別賬戶,用于投資以及退休;醫療賬戶,用于購買醫療保險,支付醫療費用。其中,普通賬戶和特別賬戶在戶主滿55歲后合并成為退休賬戶。政府將把戶主55歲時退休賬戶最低存款額調高至新幣12.3萬元(人民幣約60萬元),戶主可以從65歲起每個月領取大約新幣1100元(人民幣約5400元)。公積金是新加坡人養老金的主要來源。
購房:相對于許多國家的房價漲跌起伏,新加坡的房地產市場相對比較平穩。政府以“居者有其屋”為導向,為84%的新加坡人提供了經濟適用的政府組屋。而除了購買第二套組屋用于出租或投資為養老作準備之外,政府還提供了相應的措施,幫助人們將現有的房子轉化為養老金。包括組屋回購:組屋并非永久地契,而是99年租用權。如果組屋還沒有到99年,政府可以購買回剩下的使用年限。屋主可以繼續租用該組屋,而政府則會支付給屋主組屋剩余價值與租金之間的差價;出租組屋:屋主住滿3年之后,可以將整套或部分房間出租;大房換小房:將五房、四房換成三房、兩房。
重新聘用:除了法定退休年齡將從62歲提高到65歲之外,重新聘用法令也將在2012年被引入。這項法令將從三個方面同時入手,幫助年長的員工重新受到聘用。
家庭和社會支持:新加坡人對家庭和社會所能給予的養老支持的態度很務實。有64%的新加坡人表示,個人應該負擔退休后的經濟需要;約20%的人要靠家人和兒女負擔大部分的經濟費用;而少于10%的人認為應該由政府負責。
儲蓄、投資、保險理財:由于公積金約2/3都可用于購買房屋,剩下的一半以上只能用于醫療,所以光靠公積金是不夠維持退休生活的。而如果不重返職場或者依賴家人和社會的支持的話,那么,儲蓄、投資和保險理財則是新加坡人退休規劃的必然選擇。
美國養老院讓老人快樂有尊嚴
文/杜鵑
迪克?哈倫告訴朋友,到養老院探望99歲老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一走進這家養老院,心情就好起來。”哈倫的母親多蘿西住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奧什科什“常青退休社區”養老院。這家養老院是全美養老院系統改革運動的試點。
營造家庭氛圍
經過多年改革,如今的“常青退休社區”與以往大不相同。哈倫說,母親入住這家養老院7年。護工每晚幫助多蘿西入睡,輕輕親吻她的臉頰。多蘿西與護理人員之間的互動“有趣且令人尊敬”。養老院工作人員注意傾聽老人心聲,努力營造家的氛圍。
放棄醫院模式
美國現階段大多數養老院以類似醫院形式運營,注重疾病治療,強調保持安靜。傳統養老院的護士往往選擇凌晨5時量血壓,原因是這時恰好趕上護士換班。
在試點養老院,護士不會“定點”向一層樓的老人發放藥品,而是按老人需要逐一送藥;為防止老人摔下床,普通養老院通常配備護帶等設備,“常青退休社區”等養老院卻取消這些設施,依賴護理人員的耐心看護避免老人摔倒。
鼓勵“主動參與”
賓夕法尼亞州新荷蘭市“園藝場村”總經理林齊說:“傳統模式中,我們告訴老人,我們要照顧你們了,似乎他們很無助?!钡履J街?有能力的老人可以成為“志愿者”,幫忙準備飯菜、擺桌子、掃地等。這種活動讓老人們感覺到他們仍然具備生活能力,就像在家中一樣。
篇5
[關鍵詞]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海外創作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0-0053-06
在東南亞華文文學的研究領域中,關于新加坡華文舊體詩論述極少。事實上,新加坡有大量華文舊體詩的文本。舊體詩寫作,需要遵循嚴格的規范以及特定的知識背景作支撐。舊體詩在海外是否得以延續,必然取決于舊體詩創作者的存在。縱觀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創作群體,分屬不同的文化陣營,而且在不同時期創作對象和創作觀念都有很大的不同,這些詩人共同構成了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創作基礎。這一類詩作的研究具有比較文學和文化交流的意義,同時也是海外華文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作者分類
本文沿用李慶年的概念,將所有作于新加坡的舊體詩稱為“新加坡華文舊體詩”。①近代中國與新加坡交流日益緊密,中華文化也逐漸傳輸到新加坡。清末有官員派駐新加坡,有普通大眾遠徙南洋……當在地華人數量逐漸增多,也就形成了華人社群,有了自己的文化圈。這些南來的文人“吟詩結社”,其中經濟實力雄厚的華人為了滿足當地華人了解國內輿情的需要,鞏固在地的漢文化圈,紛紛開辦華文報紙。在新加坡創辦最早的華文報紙是傳教士創辦的《東西洋每月統計傳》(此報自道光十三年起至十七年止,共計四卷,最初發刊于廣州,后由郭實臘主持,遷至新加坡。并于1997年6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之后《叻報》、《天南新報》、《日新報》等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文人依次作為陣地發表詩詞、散文、小說、粵謳等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就構成了新加坡舊文學。其中,舊體詩主要見于中國明清史料中的游記、各類詩集、新加坡本土的碑文以及一些新加坡當地的報紙。據此,關于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作者,按照在新加坡創作經歷基本分為以下三大類:
(一) 詩在南洋——新加坡的“過客”詩人
關于這一類創作主體的特征,一是身份背景都是中國本土公民,并沒有新加坡的國籍歸屬;二是由于各種原因短期駐扎或者途徑新加坡;三是時代背景大都是明清時期。如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清政府曾經組織官員三次大規模集體出洋活動,期間途經新加坡創造舊體詩;曾在新加坡任職的左秉隆、黃遵憲;出訪南洋的文人諸如潘飛聲、許南英、丘逢甲;出使海外的晚清政客如何藻翔、王芝斌;流亡至此的革命者如康有為、郁達夫。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類作者主要的創作年限是在明清時期,其中又以清朝為要。而他們之所以沒有留在新加坡,有政治上的原因的、心理上的“不屑”等各種各樣的情況。
例如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南洋各國交往的巔峰,與鄭和隨行的費信,在鄭和使團中擔任通事教諭,每到一地,“伏幾濡毫,敘綴篇章,標其山川夷類物候風習,諸光怪奇詭事,以儲采納,題曰《星槎勝覽》”。在這部《星槎勝覽》中,關于其時新加坡就有題為《龍牙門》的詩作:“山峻龍牙狀,中通水激湍。居人為擄易,番舶往來難。人夏常多雨,經秋且不寒。從容陪使節,到此得游觀?!逼渲械摹褒堁篱T”正是今天的新加坡。這首詩也是最早的新加坡華文舊體詩。
而到了清朝,中國和新加坡往來出現兩件值得注意的事情。第一件事是清政府開始在新加坡設置領事?!埃ü饩w)四年,置新加坡臨時,后改總領事?!雹谄渲?,第一位領事左秉?。?850~1924),曾在1881~1891年和1907~1910年,兩次共計約20年在新加坡擔任領事,左秉隆在新加坡擔任領事期間創作了大量詩作。例如他的詩著《勤勉堂詩鈔》卷4中,有一首《游廖埠》的七言律詩:
朝辭廖嶼上輪舟,一片帆開逐順流;
綠樹青山逢處處,和風麗日送悠悠;
謾歌雅調驚云鶴,亂撥鹍弦狎海鷗;
乘興不知行遠近,又看漁火照星洲。
這首詩作展現了赤道地區的海上風光以及昔日新加坡海岸線的夜景。再如,1891~1894年,黃遵憲時任新加坡總領事期間,創作了大量反映當地環境和僑民生活情況的詩作。例如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卷7中收錄有“新加坡雜詩十二首”,其中第一首就道出了新加坡位置之所在,猶如中原地區的九邊重鎮:
天到珠崖盡,波濤勢欲奔。
地猶中國海,人喚九邊門。
南北天難限,東西帝并尊。
萬山排戟險,嗟爾故雄藩。
第二件事情,是晚清時期,出于外交和考察的雙重意義,政府派出大批官員出使西方,在這批官員被派出出使的同時,總理衙門要求這些出國游歷者撰寫日記。而這些清廷官員無論是暫駐新加坡,還是僅僅是以公使身份出使西方,走海路經過新加坡時,都有詩作留存。今天我們大致可以在以下文獻中尋覓到關于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蹤跡:王韜的《弢園文錄外編》,陳乃玉的《葛喇吧賦》,潘飛聲的《說劍堂集》、《老劍文稿》,尤侗的《外國竹枝詞》,斌椿的《海國勝游草》,曾繼澤的《歸樸齋詩集》,袁祖志的《海外吟》,徐英南的《窺園留草》,丘逢甲的《嶺云海日樓詩鈔》,康有為的《明夷閣詩集》、《大庇閣詩集》,何藻翔的《邦崖詩集》,陳寶琛的《滄趣樓詩集》,梁啟超的《飲冰室詩集》,楊云史的《江山萬里樓詩詞鈔》,林豪的《南游詩》,蔣玉棱的《蕃女怨詞》,郁達夫的《郁達夫全集》等等。
再如尤侗的《外國竹枝詞》中對新加坡的描述:
龍牙犀牛可耕田,相對龍門恰乘船;
更有龍涎向萬里,蘇門街上換酒錢。③
再如袁祖志的《海外吟》也有對新加坡風土的描述:
新嘉坡原名石叻,為柔佛人所居。英人利其地,踞而有之。其中流寓華人極多,閩居其七,粵居其三,皆能溫飽,誠樂土也。
郁郁蔥蔥氣實佳,天留海外好生涯;
多他開辟蠶叢力,補斡功堪媲女媧。
不必移民民自至,不須移粟粟常盈;
四時雨露無霜雪,草木欣欣總向榮。
家家營得好菟裘,高駕驊騮任意游;
銀燭兩行賓四座,居然南面小諸侯。
不堪前泚溯荒蕪,六十年來景象殊;
實為吾民開樂國,漫矜他族展輿圖。④
這些出訪異域途經新加坡的“過客”詩人筆下的新加坡表現出以下特點:第一,作為“天朝上國”對南蠻之地的居高臨下。第二,他們詩文中大都記載的是新加坡的風景和社會風貌,而對于深層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活涉及甚少。第三,就文學隸屬關系而言,新加坡“過客”詩人創作的舊體詩作品,應該屬于中國國別文學的組成部分。第四,就文本創作趨勢而言,新加坡“過客”詩人創作的舊體詩作品是與中國社會發展同步的。
(二)新移民的浪子——新加坡的“流寓”詩人
這一類創作主體的特征如下:一是都是出生于中國本土又長年僑居海外的中國近代知識分子;二是早年接受了正統儒家傳統教育,有深厚的中國古體文化的根基;三是經歷社會沉浮又堅持儒家憂國憂民、心系天下的情懷,使他們身處異地文化之中對中國文化更為執著地堅持。對于這類詩人,最杰出的代表分別是“南洋才子”邱菽園和“國寶詩人”潘受。
邱菽園(1874 ~1941),出生于福建,8歲時第一次到新加坡,15歲時隨父母返鄉應童子歲考,走科舉之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邱菽園23歲時,由于父親病重再赴新加坡。同年,父親去世,邱菽園扶父親靈柩回海澄新安安葬。第二年返回新加坡。一直到1920年10月,邱菽園47歲時曾赴廈門一次,再返新加坡,此后便不復歸國。 有意思的是,邱菽園雖然前后在中國居住、暫留不過18個年頭,卻以旅居海外的中國子民自居,并自稱“星洲寓公”,意思是自己只是流寓新加坡而已。他的主要詩作有《邱菽園居士詩集》、《嘯虹生詩鈔》及《庚寅偶存》。其中,《邱菽園居士詩集》收錄1045首詩作,《嘯虹生詩鈔》及《庚寅偶存》收錄340余首詩作,合計約為1400余首。此外,還有大量散見于各類報章的不計在內,其詩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在新加坡確屬獨一無二。
潘受(1911~1999),祖籍福建南安。19歲從福建南渡,經香港流寓星洲。潘受一生寫了1000多首詩,而他自己選輯在《潘受詩集》內的,時間從1937年起編年至1997年止,60年間共錄詩、詞、聯語1318首。而潘受之所以進行舊體詩的創作,他在《潘受詩集》的后記中這樣解釋:“本人寫詩,開始寫的是白話詩。白話詩產生于1919年‘五四’,發表他的《嘗試集》,那時,本人才八九歲。不久,中國很多青少年跟風寫起白話詩。又不久,古典詩詞漸漸不見于報刊上了。本人寫白話詩也已是十三四歲了。再過三數年,本人終于發覺音樂性是一首好詩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詩叫詩歌,作詩叫吟詩,于是轉而注意起古典詩詞,這一轉,越轉越深入,竟像是被什么東西迷住了、纏住了,想轉回頭也已是轉不出來了?!?/p>
這一類作者的作品,保持著濃厚的中國古體韻味,又鑲嵌了新加坡本土歷史的滄海桑田和社會的點滴變遷,既有南洋的文化審美與社會風情,又飽含著這些海外“寓客”對中國的念念不忘和點點情思,對中華傳統文化在域外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流寓”詩人的創作具有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的意義,其創作主題具有與中國政治同步的特征,這是早期華人思想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在流寓異域之后以主人公的心態對于南洋社會的客觀反映,而他們的作品中亦表現出對新加坡和中國兩地的共同關照。
(三)新生活、新土地、新經驗——新生代的新加坡詩人
盡管新加坡是一個現代化程度非常高的國家,但是仍有很多詩人出于對中華文化的敬佩或者自身的喜好,堅持舊體詩的寫作。當代詩人楊啟麟有一首《淚眼》,詩云:“英語連聲震四圍,西風席卷亂紛飛。滿腔悲憤盈眶淚,見說華文已式微?!闭衽f體詩的處境雖然伴隨著西方價值觀的強化在新華文文學中不斷地被邊緣化,但是從來不曾銷聲匿跡。當代舊體詩中,有學術團體例如新聲詩社與新風詩詞學會,有一些大的論壇諸如南洋隨筆網還有固定的舊體詩專欄,甚至還有一些新加坡詩人還開辦自己的博客進行舊體詩的宣傳。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8月27日的新加坡《聯合早報》“文藝城”整版刊登了“國大中文系學生舊體詩選”,內容豐富,頗具本地色彩。例如,其中鐘旨平的《龍牙一點沙》:
龍牙一點沙,萬象競浮華。
酒白迷金紙,霓紅代綠葩。
順風擒巨蟹,逆水攫肥蝦。
誰見落潮處,紛紛滾地爬。
這首詩中,如前所述,“龍牙”是新加坡的舊稱,所謂“一點沙”,就是新加坡著名的旅游勝地圣淘沙。舊體詩成為反映當代新加坡社會的一面鏡子。
當代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作者處于東西方文化交匯處,面對民族文化與文化全球化的沖突、傳統文化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矛盾,既要堅持古典文學的寫作,又要面對新加坡多元社會的文化沖擊,一方面,成為“邊緣中的邊緣”的異質文化,表現出與中國本土文學有一定差異的同時,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他者。另一方面,在地性增強,體現出和中國文學明顯的差異性,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他者。此類詩人的創作表現出為寫詩而寫詩、對漢語的堅守等特點,其文學歸屬性應該隸屬于新加坡國家文學。
二、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傳播途徑
新文學傳統的確立,舊體詩逐漸被淡出主流創作話語。而新加坡相對于風起云涌的世界文流,其弱勢地位不言自明。如此一來,這樣一個文學邊緣地區的邊緣文體,無論審美價值抑或是精神傳統都被人們所忽視。更為嚴重的是,遍布于新加坡和國內各類史料中的舊體詩文本實際上是被忽視的。實際上,從明代至今,新加坡本土創作的舊體詩被大量地付梓于華文報端,同樣也有值得尊重的詩集流傳于世,更一直有詩社活躍在新加坡本土。而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又給當代華文舊體詩的發展提供舞臺。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存在狀態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一)報紙及其副刊
應該說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最重要的傳播渠道就是報紙。李慶年所說的“馬華舊體詩的研究資料幾乎全都出自新、馬報紙”⑤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就今天可以查閱到的史料來看,真正有能力出品詩集的依舊是少數,正如邱菽園所說:“《檳榔嶼志略·藝文志》著錄凡十數種,據稱皆流寓諸子筆墨。余嘗欲致之一室,皆有采錄,以廣其傳。使人入市求之不得,始知皆未刊行本也?!雹薮笈呐f體詩作者及其作品依然散見于各類華文報紙。
新加坡的第一份華人報紙是華人薛有禮創辦的《叻報》。從1881年創刊到1932年???,一共維持達51年之久,是新加坡影響最為廣泛的報紙。之后《新國民日報》、《天南新報》、《星洲日報》等華文報紙紛紛創辦。值得一提是,這些報紙的副刊,大都開辟出文藝專欄,刊登舊體詩、散文、小說等,這些文學作品的發表不僅成為海外華文文學的發端,更為華文舊體詩的創作和發表提供了廣闊天地。據統計,在新加坡,《叻報》、《新國民日報》、《天南新報》、《總匯新報》、《檳城新報》、《益群日報》、《南洋商報》、《光華日報》、《星洲日報》等報紙的副刊上都刊登有舊體詩。而由于時代條件,包括讀者和發行量的限制,早期的新加坡華文舊體詩鮮以詩集形式出現,絕大多數作品都依附于報章副刊存在。正如邱菽園在《五百石洞天揮塵》中所言:“《檳榔嶼志略·藝文志》著錄凡十數種,據稱皆流寓諸子筆墨。余嘗欲致之一室,冀有采錄,以廣其傳。使人入市求之不得,始知皆未刊行本也。”⑦報紙副刊就成為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早期傳播的主要渠道。這些華文報刊對舊體詩的刊登從開始偶有作品刊登,到后來舊體詩質量和數量的提升,在《叻報》、《新國民日報》甚至有“詩聯摘錄”、“詩章照錄”等專欄。這一傳統延續至今,甚至如上文所敘,2010年8月27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文藝城”整版刊登了“國大中文系學生舊體詩選”,所刊載的全部是新加坡國立中文大學學生的舊體詩詩作。
(二)詩集印制
本文對新加坡華文舊體詩作者所進行的分類中,第一類作者——新加坡的“過客”,由于本人沒有在新加坡常駐,這一類作者的詩作大都散見于其印制的詩集之中。我們力圖從明清過南洋的官員或使節回國后印制的詩集中對這一類詩人進行篩選和鑒別。這一類詩人甄別的重要標準就是確實往來過新加坡。筆者將此類詩集總結如下表:
第二類詩人,即新加坡的“流寓”者。這類詩人的舊體詩創作都有專門的詩集,資料的收集難度稍低,只是由于讀者面的限制,這類詩集印數相對較少,大都得于新加坡本土。諸如此類代表性詩人邱菽園的《邱菽園居士詩集》、《嘯虹生詩鈔》及《庚寅偶存》,潘受的《潘受詩集》、《海外廬詩》。
第三類詩人創作的當代新加坡的華文舊體詩,如前所述,實際上已經淪為邊緣國家的邊緣文體。舊體詩的創作從作者、讀者到出版都受到極大的限制。而當代舊體詩作者的創作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是真性情的創作。自費印制部分詩集,饋贈或出售,都成為我們審視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重要窗口。例如當代新加坡著名舊體詩社團新加坡新聲詩社編輯的《新加坡新聲詩社詩詞選集》、《新加坡新聲詩社百期社課選輯》等。
(三)社團傳播
如前所言,明清時期,由于下南洋人數劇增,這些早期移民在海外聚族而居,保持著華人的文字習慣、文化傳統而形成相對獨立的華人社區。這種相對獨立性使得他們在與當地人群進行社會交往時,避免被同化。而保持這種相對獨立性的手段就是華文報刊、華文教育和華文社團。尤其是社團,更成為維系華人民族意識和特質的重要紐帶。
根據《新馬華人教育發展小史》記載:“1786年以前,英人萊特(F.Light)初到馬來亞的檳城,就發現有華人老師張理之的墳墓。英傳教士湯姆遜(G.H.Tomson)也說,新加坡在1829年已有私塾三所。但是有文獻可考的,當首推陳金聲父子所辦的萃英義學,又稱萃英書院。它創立于1854年,直到1957年才停止?!雹嗳A人初到新加坡時所建立的書院,大都設置在大伯公廟內,所用的教材幾乎就是中國舊時教育的課本,諸如《三字經》、《中庸》、《論語》、《孟子》、《大學》等,對學生的教育自然就是文言文教育,而這一過程幾乎是和國內同步的。當“戊戌”中國廢私塾開設新式學校后,新加坡才開始出現新式教育。
例如官辦性質的有1881年左秉隆創辦的會賢社、由黃遵憲改建的圖南社都會按期擬定詩文課題,招徠新加坡文人應答,對于優勝者還有獎金鼓勵。在華文報業發展后,還將每期的優秀詩文登載于報刊。再如私人成立社團的,例如邱菽園于1896年創立的麗澤社,從創辦之初就是一個純文學團體,“不過詩聯,詩唱等題”,再由創辦人邱菽園親自點評,給予物質獎勵。
(四)網絡傳播
伴隨全球化浪潮與多元價值觀的后現代文化語境,借助于高速發展的網絡信息科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傳播的途徑擴展到網絡。這種依靠網絡并實現廣泛傳播和有效互動的方式,已然成為當代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傳播的重要途徑。例如最著名的“隨筆南洋網”,不僅有專門研究舊體詩的“詩辭雅座”專欄,更會不定期地組織講座、征文等活動,參與者有職業文人,更有許多舊體詩愛好者,使得這種傳播方式在具有自由性的同時,也實現了舊體詩的大眾化、平民化。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新加坡當代舊體詩作者開辦自己的舊體詩博客。
縱觀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傳播方式,構成了報刊、詩集、社團以及網絡四方良性互動的空間格局,出現了詩歌資源的整合趨勢,使得舊體詩的土壤和氛圍得到改善以及最大范圍延續。
三、學理攸同: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文學史價值
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對中國的歷史想象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與現實在星洲這樣的特定時空交匯的多元圖景。而作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一部分的中國歷史,隨著早期南來文人流寓的腳步而被疊加在了新加坡這片土地上。在無論是左秉隆、郁達夫、邱菽園或是當代詩人的懷史或詠懷詩中,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對中國歷史的反映不僅僅是歷史文本的簡單重現,更是身在海外的文人自身關于中華民族歷史記憶在新加坡這樣的文化場域內進行的艱難重塑。所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不同類型的舊體詩人對于中國歷史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類型、不同時期華人面對中華文化所采取的不同姿態及其意義。
(一)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是海外華文文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加坡華文文學的發展是新、舊兩種文學并行的,新、舊文學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不同的功能,而華文舊體詩作為海外華文文學的組成,更是海外華人創造的精神產品,反映的是新加坡華人落地生根的歷史和面對故土復雜的心理。將華文舊體詩納入“文學公共空間”不僅具有增強海外華文文學版圖完整性的意義,更是華人南洋生活經歷的反映。
中國自“五四”后,舊文學就被不斷地邊緣化,現當代文學領域更是對舊體詩的重要性多有質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諸如唐弢的觀點:“許多文學史完全沒有必要把舊體詩放在里面做一個部分來講?!雹釋τ诋敶f體詩入史的問題也持反對意見:“作為個人的研究活動,把它(舊詩詞)作為研究對象本無不可,但我不同意寫入中國現代文學史,不同意給它們與現代白話文學同等的文學地位?!雹馔瑯涌捶ǖ倪€有王澤龍在《文學評論》上的專述《關于現代舊體詩詞的入史問題》,主張現代舊體詩詞不應入史。這種看法影響到國內學者對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海外華文舊體詩的生存和境遇被忽視。另一方面,在新加坡本土,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是社會向上流動時主流階層所持語言,漢語相對式微,作為舊文學的華文舊體詩更是問津者寥寥。本文通過對不同階段舊體詩創作群體的分析,就是要確認華文舊體詩在華文文學和新加坡境內不可或缺的文學身份和文學地位。
對新加坡華文文學舊體詩的梳理,反映的是多元化、全面化的海外華文文學狀況。如臺灣學者余光中所說:“對中原的十多億人說來,三地加海外的幾千萬‘華人’只算少數,但其中產生了多少杰出的作家,為‘正統’、‘嫡系’的中原文學增添如許光彩。減去這光彩,當代中國文學史就不夠立體、不夠多元了?!?1這樣的論述對于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同樣適用,文學史缺少對這部分文學面貌的研究,同樣會減少海外華文文學的多元性和完整性。
(二)舊體詩在海外的創作,其行為意義大于寫作意義
新加坡華文舊體詩中所表現的詠史感懷、山水游記、世遷的主題,是中國傳統文學文化積淀、傳播的表現。海外華人對于舊體詩這種舊文學體式的堅持,就傳播學意義而言,與中國本土現代舊體詩的創作是具有共同的審美情趣的。這些詩人的創作除了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基礎之上,也是自我進行生活體驗的表達方式。
本文把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按作者分類置于不同時代,也是將舊體詩作為一個對時代審視的視角。作為一種文學形態,舊體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形態與特征,其聯系著其他文學社會現象,共同構建著時代的演變。
而舊體詩在新加坡的發展趨勢的弱化及逐步邊緣化的特征,使得創作數量也逐步遞減,因此,本文在篇幅設置上所顯現的不均衡,即對“過客”詩人論述篇幅最長,“流寓”詩人次之,而當代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論述最少。具體而言,本文所論述的第一類詩人,不僅創作群體數量龐大,更重要的是“過客”詩人身處舊文學占主流的社會時代,詩作品質最高。而發展至當代的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從創作主體的社會角色而言,基本上是沒有專職從事舊體詩創作的文人,大都亦商亦文,寫作也是樂趣而已。如本文所論述的,當代舊體詩表現出用詞通俗、意境直白等現象,佳作罕見,在本文所占篇幅有限。這樣不協調的結構,也是迎合了舊體詩在海外的創作、傳播趨勢。因此,在章節的分布上,本文按照作品數量和品質進行相應論述。
(三)新加坡華文舊體詩所建立的文化溝通交流
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源起系脫離中華母邦文化,生成于新加坡這樣的異質文化環境,這個過程從本質上講是兩種異質文化之間從相互沖突對抗到相互融合介入的過程。在“過客”詩人那里,面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必不可少地引起創作者個體所必須面臨的文化沖突、文化認同與文化抉擇等一系列文化現象。作為“流寓”詩人必然面對故土和南洋的文化糾葛、詩人自身的身份屬性以及對南洋文化認同和審視,他們對居住國新加坡和中華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領悟。而當代舊體詩人的創作是在新加坡主流社會之外邊緣文學,更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文化交流的心態,因而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具有文化間性(intercultural)的特質。霍米·巴巴提出“文化雜合”(cultural hybridity)的概念,即“不同種族、種群、意識形態、文化和語言互相混合的過程”。12這種所謂的“雜合”理論并不能解釋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發生和存在狀態,因為這種理論更多的是追求多元文化的并存,卻忽視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作者無論是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脫自由,獲取新視野、經歷新體驗,融入新加坡文化,還是面臨著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精神差異而帶來適應的痛苦,從而產生文化歸屬的焦慮,陷人邊緣的境地,他們的文化背景卻都是曾經生存或發生影響的中華文化系統和新加坡文化系統。由此,自然而然地棲居于兩個文化系統之間。
新加坡文學研究中的多元文化力求在相對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求得不同文化群體的共存。一方面,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存在昭示了異質文化之間以不同文化態勢進行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舊體詩對于詩人們而言不僅僅是一種寫作工具,還有隱藏其后的文化支撐。這樣邊緣的寫作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對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接受和中華文化移植的雙向過程。既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新加坡的文化,又把中華文化通過舊體詩的語言和創作規范進行域外移植,從而在兩種文化之間構建一個對話空間,這也是對權威文化的消解。
與此同時,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作者始終用傳統文化符號傳達自己身處異鄉的困惑、認知、追求,這意味著脫離母體進入了一個異質文化世界的創作。于是,在不同價值觀、文化身份的碰撞下,詩人對文化身份的追尋中更善于借助具有濃烈象征意味的傳統文化意象來確立自己的文化權利,從而避免被新加坡主流文化淹沒。如當代詩人對中華文化的式微的感受等。另一方面,新加坡華文舊體詩又呈現出獨特的異域文化特色。由于生長在新加坡文化情境中,舊體詩創作不可避免地融合了異域文化的特征,創作題材上納入許多具有異域色彩的意象。
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的研究,從實證的角度觀察是一個追尋歷史蹤跡的方式。但是,當我們通過不同類型詩人的創作去追尋他們投射在文本中的家國想象與文化觀念時,就不僅僅是舊體詩創作與身份認同所構成的意義,而是連接一個多世紀的漢文學的海外傳播的客觀現實。舊體詩的文學精神、詩人們的創作緣由和生存際遇都通過舊體詩一一呈現。這是一個我們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過程中,無法忽略的文學譜系。
[注釋]
①李慶年:《馬來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②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119,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449頁。
③饒宗頤:《新加坡古事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頁。
④袁祖志:《談瀛錄》卷5《海外吟》篇,上海同文書局1883年版。
⑤新加坡·李慶年:《馬來西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頁。
⑥⑦邱菽園:《五百石洞天揮麈》卷2,1899年粵亙雕刻木版大字本。
⑧方起駒、楊耀宗、金永禮:《新馬華人教育發展小史》,載《華僑史研究論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頁。
⑨轉引自王澤龍:《關于現代舊體詩詞的入史問題》,《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
⑩王富仁:《當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第2期。
11江少川、朱文斌:《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教程》,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2轉引自韓子滿:《文學翻譯與雜合》,《中國翻譯》,2002年第2期,第55頁。
[參考文獻]
[1]朱崇科.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2]新加坡·李慶年.馬來西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新加坡·邱新民.邱菽園生平[M].新加坡:新加坡勝友書局,1993.
篇6
法定代表人:方潤安,董事長。
委托人:王建輝,廣東省汕頭市銀河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郭經緯(KOK CHENG WAI),男,1954年5月1日出生,新加坡籍,高級工程師,住新加坡大牌79克羅赫斯通道。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梁愛珍(ELENA LEONG OI CHUN),女,1955年5月16目出生,新加坡籍,品質協調員,住新加坡大牌79克羅赫斯通道。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韓祥豐(HAN SIANG FONG),男,1945年3月29日出生,新加坡籍,保險人,住新加坡大牌329實龍崗3道門牌08-364.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思亮(CHONG SER LEONG),男,1955年8月24日出生,新加坡籍,工程師,住新加坡大牌132芽籠東1道門牌02一239.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周美姬(CHOW MAY KEE),女,1958年12月25日出生,新加坡籍,自雇人員,住新加坡大牌132芽籠東1道門牌02一239.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郭金龍(ANDY QUEK KIMLENG),男,1964年3月31日出生,新加坡籍,教師,住新加坡大牌127芽籠東1道門牌03-99.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鄭賽娥(TAY SAI NGOH),女,1942年11月18目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婦,住新加坡大牌127芽籠東1道門牌03-99.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蘇秀華(SOH SIEW HUA),女,1951年5月8日出生,新加坡籍,圖書管理員,住新加坡大牌7馬林風景路門牌07-15.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蔡清偉(CHUA CHENG WEE),男,1948年11月27日出生,新加坡籍,公司經理,住新加坡大牌7馬林風景路門牌07-15.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蔡秋河(CHUA CHIEW HOE),男,1957年6月21日出生,新加坡籍,公司董事長,住新加坡大牌526后港6道門牌05-153.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必光(LEE AH KONG),男,1919年4月20日出生,新加坡籍,公司董事長,位新加坡大牌25明地迷亞路門牌05-555.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俊龍(LEE CHIN LEONG),男,1947年7月5日出生,新加坡籍,自雇人員,住新加坡大牌101武吉寶美路門牌09-02.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陳秀妹(TAN SIEW MUI),女,1956年4月13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婦,住新加坡大牌101武吉寶美路門牌09-02.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高強(LEE KAU KIANG),男,1959年10月7日出生,新加坡籍,船務營業經理,住新加坡大牌46明地迷亞路門牌03-66.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高超(LEE KAU CHAU),男,1962年12月7日出生,新加坡籍,住新加坡大牌46明地迷亞路門牌03-66.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松喜(LEE WENG CHUA),男,1959年2月17日出生,新加坡籍,點心廠經理,住新加坡大牌106阿裕尼灣門牌07-203.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蘇燕君(SOH YAN KOON),女,1966年12月19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婦,住新加坡大牌106阿裕尼灣門牌07-203.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永良(LEE WENG LEONG),男,1956年2月9日出生,新加坡籍,股票經紀人,住新加坡大牌252碧山22街門牌11-416.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張開春(CHONG HAI CHOON),男,1956年5月20日出生,新加坡籍,財政管理總監,住新加坡大牌252碧山22街門牌11-416.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林寶玉(LIM POH GEOK),女,1935年3月5日出生,新加坡籍,零售助理,住新加坡大牌166史德林路門牌02-1233.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鄭麗玲(TAY LAY LING SYLVIA),女,1971年6月26日出生,新加坡籍,教師,住新加坡大牌1656史德林路門牌02-1233.被上訴人(原審原告):盧耒發(LOH LYE HUAT),男,1961年8月28日出生,新加坡籍,技師,住新加坡大牌960后港9道門牌09-564.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黃玉鶴(NG GEOK HO),女,1928年12月29日出生,新加坡籍,退休,住新加坡大牌1謙道門牌06-08.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黃書村(NG SOO CHUAN),男,1930年7月27日出生,新加坡籍,退休,住新加坡121達曼百馬達。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王蓮玉(ONG LIAN GEOK),女,1956年5月14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婦,住新加坡大牌97凱秀路門牌06-08.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潘合耀(PHUA HAK YAU),男,1952年7月29日出生,新加坡籍,技師,住新加坡大牌721勿洛水池路門牌14-4683.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蔡翠娥(CHUA CHUI NGOH),女,1952年10月27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婦,住新加坡大牌721勿洛水池路門牌14-4683.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沈妙嫦(SIM MIAW CHAN),女,1937年10月26日出生,新加坡籍,教師,住新加坡36尼藍灣。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林貴庠(LIM KUI HSIANG)男,1973年4月30日出生,新加坡籍,網際網絡制作人,住新加坡36尼藍灣。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陳維深(TAN JUI CHIN),男,1955年7月23日出生,新加坡籍,工程師,住新加坡大牌48A多實路門牌13-123.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鄭秀蘭(TAY SIEW LANG),女,1955年2月20日出生,新加坡籍,助理工程師,住新加坡大牌48A多實路門牌13-123.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黃良天(WAN LIANG TIN),男,1936年11月6日出生,新加坡籍,公務員,住新加坡27惹蘭因丹。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袁美玉(BIN MUI JOKE)女,1940年7月4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婦,住新加坡27惹蘭因丹。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葉建德(YIP KIAN TECK),男,1935年7月21目出生,新加坡籍,退休,住新加坡大牌837后港中路門牌12-525.?被上訴人(原審原告):王國祥(ONG KOK EONG HENRY),男,1954年10月6日出生,新加坡籍,高級技術主管,住新加坡大牌254武吉巴督東4道門牌08-364.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朱進來(CHOO CHIN LYE),男,1944年5月17日出生,新加坡籍,工程師,住新加坡23華瑪通道。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慶宗(LEE KENG CHONG),男,1938年1月26日出生,新加坡籍,退休,住新加坡大牌3立達道門牌04-18.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林作佳(LIM CHAK KIA),男,1949年4月23日出生,新加坡籍,經商,住新加坡大牌286武吉巴督東3道門牌15-415.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張惜鳳(TEO SIOK HONG),女,1952年7月3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婦,住新加坡大牌286武吉巴督東3道門牌15-415.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林樹雄(LIM SEE YONG),男,1937年1月7日出生,新加坡籍,教師,住新加坡99凱秀路門牌15-01凱秀嶺。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符玉梅(FOO JEE BUEY),女,1935年8月4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婦,住新加坡99凱秀路門牌15-01凱秀嶺。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吳順吉(GOH SOON KIAT),男,1946年8月16日出生,新加坡籍,公司董事長,住新加坡大牌177大巴窯中路門牌04-136.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顏金豐(GAN KIM HONG),男,1954年2月3日出生,馬來西亞籍,部門經理,住新加坡大牌366武吉巴督31街門牌04-267.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陳亞順(TAN AH SOON PE-TER),男,1955年1月11日出生,新加坡籍,顧問,住新加坡83博明通道。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陳萍珠(TAN PENG CHOO),女,1950年10月15日出生,新加坡籍,家庭主婦,住新加坡454實乞納路門牌01-03.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黃亞安(OOI AH AUNRAY-MOND),男,1945年5月28日出生,新加坡籍,經理,住新加坡454實乞納路門牌01-03.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龍昌明(LIANG CHONG BENG),男,1926年9月7日出生,新加坡籍,退休,住新加坡大牌18馬林臺門牌02-104.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陳信?。═IEN SIM LENG),男,1956年5月20日出生,新加坡籍,醫生,住新加坡17-B禾山通道。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曾燕芳(CHAN EE WANG YVONNE),女,1958年11月3日出生,新加坡籍,會計師,住新加坡17-B禾山通道。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陳利穎(TAN LAY ING),女,1949年2月4日出生,新加坡籍,保險助理經理,住新加坡大牌128碧山12街門牌11-235.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陳愛朱(TIN AI CHOO),女,1951年5月13日出生,新加坡籍,電腦部門經理,住新加坡大牌128碧山12街門牌11一235.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黃奕鵬(NG YIK PENG),男,1960年8月6日出生,新加坡籍,電腦工程師,住新加坡大牌460宏茂橋10道門牌03-1576.訴訟代表人:郭經緯、韓祥豐、張思亮,代表上列52位被上訴人。
委托人:高燧濤,廈門英合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人:王桂英,廈門英合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第三人:香港太平洋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住所地香港特別行政區灣仔港灣道18號中環廣場59層。
法定代表人方潤安,董事長。
上訴人福建東山太平洋房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山太平洋公司)為與被上訴人郭經緯等52人、原審第三人香港太平洋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香港太平洋公司)預售商品房合同糾紛一案,不服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1999)閩民初字第3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理。東山太平洋公司的委托人王建輝,郭經緯等52人的委托人王桂英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經審理查明:1992年,香港太平洋公司有償取得福建省東山縣金鑾灣911.388畝土地使用權后,設立了東山太平洋公司并由東山太平洋公司經合法審批在該塊土地上開發建設金鑾灣廣場房屋。1993年3月3日,東山縣房產管理處批準東山太平洋公司在境外銷售其開發建設的房屋。
1993年6月,郭經緯等52人與香港太平洋公司在新加坡簽訂了43份《商品房購銷合同》,約定:郭經緯等52人(乙方)向東山太平洋公司(甲方)購買位于福建省東山縣金鑾灣百億新城內金鑾灣廣場房屋43單位,總價款新加坡幣2243461.71元,乙方在合同簽訂時付總樓價的10%,簽訂后30日內付總樓價的20%,其余樓價款于甲方發出入伙通知書后10日內付清;甲方須于1994年3月31日將物業交付乙方使用。如甲方未能按上述日期交付,須按上述日期起第六十天后按以乙方已付樓款之萬分之四向乙方支付利息;本合同書的訂立、變更、解除、終止,均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及有關規定。合同簽訂后,郭經緯等52人按43份合同分別支付了定金、第一期、第二期購房款,共計新加坡幣673016.81元,其中:郭經緯、梁愛珍支付26908.5元,韓祥豐支付16048元,張思亮、周美姬支付26908元,郭金龍、鄭賽娥支付16677元,蘇秀華、蔡清偉支付32022元,蔡秋河支付11115元,李必光支付22509元,李俊龍、陳秀妹支付51000元,李高強、李高超支付16677元,李松喜、蘇燕君支付65512元,李永良、張開春支付16677元,林寶玉、鄭麗玲支付16677元,盧耒發支付12276元,黃玉鶴支付12951元,黃書村支付13975元,王蓮玉支付16677.9元,潘合耀、蔡翠娥支付12276元,沈妙嫦、林貴庠支付11100元,陳維深、鄭秀蘭支付30016元,黃良天、袁美玉支付16677.9元,葉建德支付16677元,王國祥支付10103.71元,朱進來支付16677元,李慶宗支付11115元,林作佳、張惜鳳支付13828元,林樹雄、符玉梅支付23492元,吳順吉支付21921元,顏金豐支付13563元,陳亞順支付22509元,陳萍珠、黃亞安支付22509元,龍昌明支付8611元,陳信隆、曾燕芬支付16677元,陳利穎、陳愛朱支付16677元,黃奕鵬支付13975.9元。東山太平洋公司分別于1993年7月2日、29日向付款人出具收據、香港太平洋公司在收據上簽章。1994年年底,金鑾灣廣場工程停工,至今尚未恢復建設。期間,郭經緯等52人多次催促東山太平洋公司及香港太平洋公司按合同交付房屋并按合同約定賠償利息損失,東山太平洋公司曾于1995年8月23日函復購買東山縣金鑾灣廣場之新加坡買方,稱:將房屋交付使用日期延至1996年6月30日,如再不能如期交付,1996年6月30日以后之過期賠償,將按買家已付款項的日息萬分之八計算賠償,另1995年年底前之賠償按原合同規定按日息萬分之四計算。雙方在《商品房購銷合同》的第16條中約定:甲方同意該物業入伙起五年后的一年內以本合同所訂樓價之兩倍價格向乙方回購該物業,屆時乙方對該物業之出讓與否有自由選擇權。但合同簽訂后,雙方對該項約定如何實際履行未再作約定。
1999年2月,郭經緯等52人以東山太平洋公司未能在1994年3月31日交付房屋,已構成嚴重違約,請求解除合同,判令東山太平洋公司及香港太平洋公司返還郭經緯等52人購房款新加坡幣673016.81元、律師見證費新加坡幣126121元,并按東山太平洋公司1995年8月23日的書面承諾賠償利息損失,及其他損失新加坡幣48萬元。
一審法院認為,東山太平洋公司經政府職能部門批準,在境外銷售其開發建設的東山金鑾灣廣場房屋,香港太平洋公司東山太平洋公司在新加坡與郭經緯等52人簽訂的43份《商品房購銷合同》,雙方意思表示真實、內容合法,應為有效合同,雙方均應按合同約定履行。東山太平洋公司未能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向郭經緯等52人履行交房義務,構成違約,應承擔違約責任。鑒于金鑾灣廣場工程已于1994年年底停建,經郭經緯等52人向東山太平洋公司催告,東山太平洋公司至今仍不能交付合同約定的房屋,郭經緯等52人購買房屋所預期的經濟利益不能實現,故郭經緯等52人請求解除雙方所簽訂的43份《商品房購銷合同》,應予支持。東山太平洋公司辯稱郭經緯等52人逾期支付購房款,雙方均違約,合同不應解除的理由不能成立。合同解除,東山太平洋公司應當返還其已收取郭經緯等52人的購房款新加坡幣673016.81元,并按合同及其于1995年8月23日給買方的書面答復,支付賠償金。東山太平洋公司關于按合同及1995年8月23日書面答復,其承諾按日萬分之八支付利息是以合同繼續履行為條件的辯稱,因與雙方的約定不符,不予采納。郭經緯等52人主張東山太平洋公司應支付其合同見證費,因未能提交符合法定形式要件的證明依據,該項費用不予確認。雙方所簽合同的第16條約定的內容,只是表明雙方的意向,因此郭經緯等52人主張的預期利潤沒有確定性,郭經緯等52人關于東山太平洋公司應賠償其取得該房屋后可實現的、東山太平洋公司回購房屋后的預期利潤新加坡幣48萬元的主張不予支持。東山太平洋公司辯稱,郭經緯等52人提出的見證費及預期利潤48萬元不應保護的理由成立。香港太平洋公司系東山太平洋公司的投資人,其未完全履行投資義務,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第十六條、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第(一)、(二)項、第十八條、第三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法復(1994)4號《關于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被撤銷或者歇業后民事責任承擔問題的批復》第一條第(2)項之規定,判決:一、解除郭經緯等52人與東山太平洋公司簽訂的43份《商品房購銷合同》;二、東山太平洋公司應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郭經緯等52人購房款新加坡幣673016.81元并賠償利息損失,其中:1994年5月31日起至1996年6月30日止按日萬分之四計算利息,1996年7月1日起至判決確定的還款之日止按目萬分之八計算利息;三、如東山太平洋公司以其自有資產不足以承擔上述還款義務時,香港太平洋公司應在其出資不足的范圍內,對東山太平洋公司履行上述還款義務承擔償付責任四、駁回郭經緯等52人的其他訴訟請求。
東山太平洋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我院上訴稱:1、本案涉及的43份《商品房購銷合同》,購房者應為53人,即1993年6月3目簽署的SA023《商品房購銷合同》的購房人為LEE AH KONG(李必光)及SOO SIEW ENG(蘇秀英),蘇秀英死亡后,應追加蘇秀英的合法繼承人參加訴訟,一審對此沒有調查,認定“郭經緯等52人分別按43份合同支付了定金”與事實不符,定金及購房款新加坡幣6730I6.81元,不包括蘇秀英的付款份額。2、東山太平洋公司雖承諾逾期交房,從1996年6月30目起按日萬分之八計息賠償,但是,該承諾的條件是在雙方履約交房的前提下對逾期交房的違約行為的損失賠償,不是解除合同的賠償。一審判決按日萬分之四及萬分之八賠償郭經緯等利息損失顯失公平,請求改判。郭經緯等52人答辯:SA023《商品房購銷合同》的共有人之一蘇秀英死亡后,其財產權益應由其夫李必光及兩個兒子繼承,現其兩個兒子均表示放棄繼承(二審期間提交了放棄繼承的公證認證證明),一審期間,李必光參與訴訟,東山太平洋公司對此未提出異議,故一審認定事實無誤,請求維持原判。香港太平洋公司未與應訴。
本院認為,郭經緯等52人與香港太平洋公司在新加坡簽訂的43份《商品房購銷合同》,已經福建省東山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批準,且合同的內容不違反法律,一審判決認定合同有效正確。根據查明的事實,SA023合同的購房人李必光、蘇秀英(夫妻)已按合同約定支付了購房款,在郭經緯等52人起訴東山太平洋公司與香港太平洋公司違約時,蘇秀英因死亡未參加訴訟,但李必光參加了訴訟,對此東山太平洋公司與香港太平洋公司均未提出異議,且不因此損害東山太平洋公司與香港太平洋公司利益,東山太平洋公司上訴提出一審判決遺漏當事人、認定事實有誤沒有依據。二審期間,李必光及其兩個兒子提交了“繼承聲明書”,蘇秀英在SA023合同中的權利義務已由李必光繼承,其二子放棄繼承,因而已不存在當事人主體資格的問題。本案所涉及的43份《商品房購銷合同》雖由香港太平洋公司與郭經緯等52人簽訂,但從合同內容看,甲方(賣方)為東山太平洋公司與香港太平洋公司,付款收據由東山太平洋公司出具,香港太平洋公司收款并在收據上蓋章,由此可以認定,向境外銷售房屋的行為是由東山太平洋公司與香港太平洋公司共同實施的,兩公司之間沒有委托合同,一審判決認定東山太平洋公司與香港太平洋公司系關系不妥在合同履行過程中,郭經緯等52人已按約定支付了購房款,但東山太平洋公司與香港太平洋公司沒有按約定交房,且從1994年底工程停工至今五年之久,屬嚴重違約行為,郭經緯等52人為維護自身利益提出解除合同,并請求賠償經濟損失,于法有據。一審判決依據東山太平洋公司1995年8月23日的書面承諾賠償郭經緯等損失并無不當。由于東山太平洋公司未被撤銷或歇業,一審判決適用最高人民法院(1994)法復4號《關于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被撤銷或歇業后民事責任承擔問題的批復》第一條第(2)項之規定有誤。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第十六條、第十八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第(一)、(二)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二)、(三)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變更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1999)閩民初字第3號民事判決第一項為:解除郭經緯等52人與東山太平洋公司、香港太平洋公司簽訂的43份《商品房購銷合同》;
二、變更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1999)閩民初字第3號民事判決第二項為:東山太平洋公司與香港太平洋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郭經緯等52人購房款新加坡幣673016.81元并賠償利息損失,其中:1994年5月31日起至1996年6月30日止按日萬分之四計算利息,1996年7月1日起至本判決確定的還款之日按日萬分之八計算利息;
三、撤銷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1999)閩民初字第3號民事判決第三項;
四、維持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1999)閩民初字第3號民事判決第四項。
篇7
1、鮮牛里脊洗凈,切成小塊,入涼水鍋中煮熟。
2、撈出后,晾到溫熱時,更刀拍扁。
3、手撕成細絲,放入面包桶內。
4、選擇“肉松”程序,系統默認時間為1小時。十分鐘后,肉絲就有了肉松的雛形了。
5、生抽、蠔油、白糖、鹽加入同一碗中,用筷子攪拌,加速糖和鹽的溶化。
6、時間過半時,可將調味汁倒入肉松中。
7、離程序結束還差10分鐘時,可投入一把白芝麻,靜等牛肉出鍋即可。
肉松或稱肉絨、肉酥。肉松是將肉除去水分后制成的粉末,它適宜保存,并便于攜帶。
從蒙古帝國早期,成吉思汗馳騁歐亞作戰時的干糧就是肉松和奶粉。馬可波羅在游記中的記述,蒙古騎兵曾攜帶過一種肉松食品。肉松制作簡單無需秀潤加工,蒙古早期便已完善。清朝的前身大金并無肉松傳說,而后金清朝被蒙古飲食影響,隨之納為己用。
篇8
當年,我是在廣西一臺(即現在的廣西衛視)觀看的《西游記》。如今,廣西衛視的廣告經營取得了豐碩成果,對于植入式廣告的研究和實踐也邁上了新高度。
突破一:量身定做節目
《舒膚佳――讓愛住我家》是廣西衛視推出的一檔親情故事類欄目,節目時長每天5分鐘,欄目貼合舒膚佳所倡導的“家庭健康和諧”的品牌宗旨,為觀眾送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感人親情故事,風格溫暖勵志。《舒膚佳――讓愛住我家》欄目開播后,廣西衛視該時段收視率比去年上升了160%,播出半年多以來,周收視率在全國35座城市同時段排名長期保持前5名,還曾經創下排名第二的佳績,舒膚佳品牌一直大力支持欄目的發展,并為節目中所有的主人公贈送價值千元的大禮包,一些故事的主人公在節目播出后也得到社會的關注和各方捐助。
突破二:大型活動全程植入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成為商機無限的黃金寶地,許多商家紛紛瞄準了這一塊巨大的市場。在這一背景下,廣西電視臺成功舉辦了“中國――東盟合作之旅”大型廣播電視跨國聯合采訪活動。該活動歷時50余天,先后走進東盟10國的30多座城市,所到之處掀起了陣陣“中國熱”,首創了我國以地方主流廣播電視媒體為主導,聯合國家主流廣播媒體、境外華人電視媒體共同開展大型跨國對外采訪報道活動的先例,各種各樣的宣傳報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泰國、新加坡設有銷售公司的青島啤酒也成了報道團和東盟朋友共敘友情的最佳伴侶。鄭州日產為本次活動提供車輛贊助,該公司生產的帕拉丁成為活動唯一指定用車。帕拉丁是SUV車,在山地、長途等路況復雜的地方更能體現其優越性能。車隊行程2萬多公里,對車輛本身的考驗足以證明帕拉丁的品質和性能,是最佳的廣告宣傳。
突破三,植入式公益廣告樹立品牌形象
篇9
武當道茶歷史悠久,品質上乘。2014年6月,農業部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中國農產品協會)正式授予武當道茶為“中國第一文化名茶”稱號。茶文化發展至現代,茶的社會功能更加突出,如以茶會友、以茶養性、以茶祭祀、以茶作禪、以茶旅游或以茶制藥等。無論是文人的“琴棋書畫詩酒茶”,還是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離不開茶。這既反映出茶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化,也體現出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外國游客對此了解甚少,購買欲不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涉外導游的引導作用也不容小覷。在為國外旅客服務時,涉外導游如何準確傳導武當道茶文化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準確傳導武當道茶文化應與茶史相結合
陸羽《茶經》載:“茶為之飲,發乎神農氏?!钡褶r時期,人們飲茶是為了治病。在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有吃茶葉的生活習慣。西周初年涉及茶事的歷史文獻:(1)《詩經》云:“采荼薪樗,食我農夫?!保?)《禮記?地官》記載西周宮廷里已設置了“掌荼官”,來司掌宮廷茶事與以茶祭祀宗廟等禮儀活動。(3)《華樣國志?巴志》記載1066年武王伐紂時,巴蜀部落首領已將茶葉作為貢品敬獻西周王室。(4)《尚書?顧命》里記載了周成王的遺囑“王三宿、三祭、三詫”。周成王臨終囑托周康王在祭祀三王(指周文王、武王和成王本人)時,不是以“三犧”(牛、羊、豕)祭、酒祭,而是要以茶代酒“三祭、三詫”。這說明茶在西周帝王心目中是“圣潔的靈物”。在漢朝,僧侶坐禪時飲茶提神。而魏晉南北朝,茶自長江流域向北方普及。隋唐時代,出現了茶館、茶宴和茶會,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人們對茶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荼”字向“茶”字演變。茶是木本植物,人們就把代表草本植物的“荼”改為代表木本植物的“茶”。唐朝時期多是餅茶,采用“煮茶”的方式。餅茶是將茶的嫩葉蒸爛,搗成泥狀,壓實成塊,制成餅狀,然后風干。吃的時候要先將茶塊敲下,碾碎,用篩網篩出小顆粒,放到器皿中煮。煮的時候加點精鹽,目的是去除茶湯中的泡沫以及表面的一層水膜。而宋朝的時候,采用“點茶”的方式,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明朝時,除茶馬政策中便于運輸的磚茶外,餅茶已完全退出了市場,散茶則大為流行。為了追求茶的真味,人們不再煮茶或點茶,甚至茶湯中也不添加鹽或姜末等調味品,一直到現在。到了清朝,茶文化進一步發展,戲曲、曲藝進入茶館表演。
茶的各種異名、別稱或雅號也體現出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異名、別稱或雅號有荼、、F、J、茗、“不夜侯”、“清友”、“滌煩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風使”、“酪奴”、“森伯”、"苦口師"等。1)“荼”(tu),“荼”字,最早見于《詩經》。最早明確“荼”字包含有茶的意義的是《爾雅》,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蜀人名之苦荼。2)(jia),是從木的古“茶”字,指茶樹。3)F(chuan),從草,是專指晚采的茶葉。4)J(she),是古時四川西部茶的俗語。5)茗(ming),據說是云南某地區的“茶”之土音,大約在東漢時用來表示茶,現與“茶”通用,為茶的雅稱。
涉外導游對茶史知識的介紹可以讓外國游客了解到茶在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大量有關茶的詞語雖然有的已不再使用,但它們極大地豐富了漢語同義詞,滿足了語言交際上復雜性和靈活性的需求。
二、準確傳導武當道茶文化應與古代道茶相結合
武當古代道茶為騫林茶,采自騫林樹,騫林樹又名芳騫樹。茶名騫林,表明這是一種仙茶,意為喝了這種茶就可以成仙升天。騫有駑馬、馬腹病、虧損、驚懼、昂首、飛起等含義。騫林茶如果和道家、道教“飲茶成仙”、“飲茶似仙”的思想聯系起來,則騫為飛舉之義。
元人羅霆震在《武當紀勝集》中有對騫林樹的歌詠:“七寶林中上界奇,枝枝翡翠葉琉璃。若非大頂居天上,安得靈根獨有之?!痹獎⒌烂鳌段洚敻5乜傉婕酚涊d“武當有二,大頂與五龍接待庵澗濱”。意思是武當山總共有兩棵,金頂上一棵,五龍接待庵澗濱一棵?!峨方ù笤捞蜕街尽酚涊d了明代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山宮廟玄天上帝瑞應事跡,其中有“騫林應祥”的情景?!逗辈枋泛喪觥氛f,史載武當山陳善于弘治二年(1489年),復貢騫林葉茶,供明王朝宗室享用。1561年成書的《明一統志》:“謂騫林葉,太和山出?!泵魍跸髸x(1561~1653年)編著《群芳譜》云:“太和山(今武當山)出騫林茶,初泡極苦澀,至三四泡,清香特異,人以為茶寶。”《清一統志》:“武昌府、宜昌府、施南府皆土貢茶。襄陽府土貢騫林葉茶?!眳浅卸鳎?501-1582年)在《西游記》第九十回“師獅授受同歸一,盜道纏禪靜九靈”描寫“東極妙巖宮”時也出現了“騫林”。
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李曉梅副教授認為武當山野外自然生長的騫林茶古樹才是宋、元、明、清代典籍里記載的當地茶樹――騫林樹。武當騫林古茶樹數量極少,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貴植物。因此,她建議以政府部門的名義做護欄加以保護,申請國家古樹名木保護,成立武當山騫林茶種原保護區,并繁殖撫育騫林茶人工園[2]。
涉外導游對武當古代道茶的講解讓外國游客了解到武當道茶史,以及中國政府正采取積極措施加大對武當古代道茶的保護,消除外國游客對中國政府的某些誤解和偏見。
三、準確傳導武當道茶文化應與宗教相結合
茶與宗教的關系一直很密切。茶字被解讀為“人在草木中”。中國人發現并利用了茶,認為它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可成為人類與天地溝通的媒介,所以大約在魏晉時期,茶的精神內涵開始得到提升。
儒家在中國茶文化中融入了中庸和仁禮的思想。他們主張以茶雅志,通過飲茶溝通思想、增進了解、促進和諧和表達敬意。南北朝時,茶已用于祭禮。在民間,“以茶代酒”和“客來敬茶”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禮儀。
茶禪結合主要原因是茶可助禪。僧侶長時間坐禪容易疲勞,而茶可生津提神,因此茶與佛教結合在一起。之后,佛教僧侶認為茶苦中帶甜,而且茶湯清淡潔凈,適合佛教提倡的寂靜淡泊的人生態度,加上飲茶有助于參禪悟道,于是把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結合起來,加以發揮提煉,最后終于形成禪茶一味的理念[3]。
道家品茶主要從養生的目的出發:一是為了追求空靈精神境界;二是為了修煉,增強體質,長生不老。道士們飲茶的方式自在隨意,既不像佛教執著于精神追求,也不像儒家那樣禮儀繁瑣。陸羽所著的《茶經》,也受到了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影響?!安柚疄橛茫吨梁?,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與道教崇尚簡樸的理念相符合。陸羽設計的風爐,亦貫穿了易經八卦和陰陽五行學說。風爐有三足,一足鑄“坎上巽下離于中”,一足鑄“體均五行去百疾”。前者為煮茶的原理,后者為飲茶的功效。風爐厚三分,緣闊九分,六分虛中。三、六、九也是道家喜愛的“易數”[4]。由此可見,道家對陸羽茶道思想的影響。
涉外導游把武當道茶與宗教聯系起來,并進行比較,讓外國游客體會到:儒家以茶養廉,道家以茶求靜,佛學以茶助禪。在不同的宗教里,茶的精神內涵都超出了其本身的物質層面[3]。
四、準確傳導武當道茶文化應進行中西文化比較
武當山的外國游客以新加坡和歐美為主導。對來自不同地區或國家的人們傳播武當道茶文化時,要了解客源國或地區的茶文化,進行比較,加強針對性,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比如針對來自新加坡的游客應了解新加坡最具特色的為“長茶(stretchedtea)”。把泡好的紅茶加些牛奶,然后把奶茶倒進罐子里,然后一邊拿著空杯子,一手倒茶,兩手相距1米左右,來回倒7次,故稱長茶。在新加坡喝茶與在英國不一樣。在英國喝茶是以茶為主,佐之以一些餅干和小三明治。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則是以吃為主,從印度式的煎蛋餅到中國的廣式點心,花樣繁多,而茶的好壞卻不十分重要。新加坡還有一個特色是肉骨茶,其實就是中藥排骨湯:排骨和各種上等中藥一起煲到軟熟。那明明是湯,為什么叫茶呢?因為在吃肉喝湯的同時,必須以茶解膩,吃還是占主要地位。
正統的西方“茶飲”文化以英國為首。在英國,飲茶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有早茶、午茶和晚茶之分。英式下午茶通常在下午4-5點鐘。英國民謠稱:“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瞬間都為茶而停?!闭y的英式下午茶通常要搭配三層甜點,口味由淡而重,由咸而甜。取用順序從底層逐漸往上,先吃最底層容易飽腹的三明治和松餅,然后是第二層的蛋糕等甜點,最后是第三層的水果餅干等小點。英國人通常喜歡喝紅茶(blacktea),傳統的飲茶方式為熱飲。現在英國人多飲用袋泡茶,因為它不僅方便快捷,而且茶葉品種多。英國的袋泡茶多選自印度阿薩姆、斯里蘭卡、肯尼亞等地紅茶調制而成(比例為40%斯里蘭卡茶、30%肯尼亞茶、30%阿薩姆茶),集斯里蘭卡茶的口感、阿薩姆茶的濃度和肯尼亞茶的色澤于一體[5]。
針對來自美國的游客,導游應了解美國茶往往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或罐裝、或瓶裝,所以大多數美國人不太重視茶葉的外形,愛飲冰茶不愛飲熱茶。美國的冰茶品種繁多,既有紅茶,也有綠茶,既有加糖的,也有無糖的,既有加果味香料的,也有純粹茶味的。美國威廉?烏克斯編著的《茶葉全書》,于1935年出版,被認為世界茶史三大名著之一(另外兩部是中國陸羽的《茶經》,日本榮西禪師的《吃茶養生記》)。這位酷愛茶葉的美國學者對他的同胞并沒有起到很大的影響,美國只是在近10年,對綠茶的需求才增加了一倍多。原因是戰后出生的一代咖啡擁躉者希望尋求一種含有少量咖啡因并可延年益壽的飲品。美國茶飲以涼為主,不帶任何茶葉痕跡,便沒有中國茶沏出的那種品味,那種溫馨,那種悠閑,喝茶的情調也大打折扣[6]。
德國人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沒有一片茶葉。中國花茶講究花味之香遠,德國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實[7]。
涉外導游進行中西茶文化的比較可以讓外國游客意識到:西方人只是為飲茶而飲茶,而武當道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人們從飲茶中感悟人生的真諦,體會人生的樂趣,并把它上升到天地自然一體的哲學高度。
五、結語
作為一名涉外導游,要準確傳導武當道茶文化,不僅要與茶史、古代道茶、宗教相結合,還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中西茶文化比較。這樣才能激發外國游客的興趣,有效地傳播武當道茶文化,讓武當道茶文化走出湖北,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馬耀峰,李旭.中國入境旅客旅游選擇模式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2003(5).
[2]李曉梅,賴賢宗.關于武當騫林古茶樹現存狀況的考察與保護建議[J].漢口學院學報,2014,(1).
[3]郭丹英.儒、道、佛與中國茶文化[J].茶葉,2006,(1).
[4]胡長春.道教與中國茶文化[J].農業考古,2006,(5).
[5]賈雯: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篇10
走出去請進來 努力拓寬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的渠道
近年來,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組織開展各類招商引資活動60余場次,邀請2000余人次來連考察。2009年4月,獨立承辦市政府在美國洛杉磯的招商推介會,會中,他們向海外嘉賓積極推介連云港的山海、水晶、西游等文化特色底蘊;會后,市開發區、市僑辦、東??h等先后接待來連考察美國客商11批72人次,現已有酷歌動漫等一批文化產業落戶連云港。他們還加強與海外華文媒體的聯系與合作,有選擇、有重點地做好特色文化和亮點的宣傳推介。2012年,在國、省僑辦的大力支持下,邀請了鳳凰衛視美洲臺、美國僑報、世界名人網、環球華報、南美僑報、世界日報等近30家華文媒體來連云港采訪產業轉型升級、文化和城市建設等活動。每年利用連云港之夏、西游記文化節等大型經貿活動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2012年,籌備成立了連云港駐新加坡辦事機構,利用東南亞華商的影響力,積極推動市文化產業與東南亞國家進行戰略合作,不斷增強了連云港文化軟實力和地區國際影響力。
搭平臺建機制 不斷整合為文化交流活動服務資源
在華文教育及文化交流基地的構建中,搭建了僑務與教育、文化、學校、海外華僑華人及有關團體的合作平臺,形成了華文教育與文化交流的“1+4”工作模式。他們積極主動配合國、省僑辦,在組織華裔青少年夏冬令營活動、外派教師、培訓海外僑校師資等方面與華文教育基地建立起有效的協調互動機制;通過加強與外國政府文化教育部門的溝通合作,鼓勵院校開展形式多樣的對外交流與合作;通過整合各類文化交流活動資源,把相關政府部門以及涉僑部門和單位的力量調動起來,構建起對外文化交流的工作機制。近幾年來,市僑辦無論開展重大活動或推出為僑服務舉措,都積極主動邀請宣傳、文化、教育等部門共商活動方案,做到全程參與,逐步建立了資源共享、多方協作的對外文化交流工作格局。江蘇省女子民族樂團是中國唯一一支演奏中國傳統民樂的職業女子民族樂團,是連云港市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一張靚麗名片,自2001年組建以來,樂團曾多次受國家文化部和江蘇省政府的委托,赴法國等13個歐亞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演出20余場,先后參加過祖國十周年慶典活動、第一屆亞洲國家合作對話首腦峰會“中國文化日”專場演出,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聚僑力創品牌 堅持放大文化交流活動的品牌效應
借助印尼《國際日報》“連云港之窗”和海外華文媒體實力,加強《國際日報》與《連云港日報》合作,2007年至今已免費為連云港市發行550個專版。借助“中國僑網”、“江蘇新聞網”、“江蘇僑網”和《華人時刊》之力以及市僑辦創建的《連云港華商》雜志、連云港僑務網、連云港華商企業網,連云港海外交流協會、海外博士學者聯誼會、華商投資企業協會,面向海內外宣傳,制定推進方案,推介僑務文化交流品牌。他們還先后組織連云港新聞考察團、文化交流團赴美國、新加坡、印尼等國家考察訪問。2011年依托“海外博士學者聯誼會”,聯合市人社局,利用召開全美巖土工程師協會年會時機,通過設置展版、擺放資料、播放宣傳片等形式,向300余位參會嘉賓宣傳推介連云港。與市攝影家協會聯手,提供了132幅反映連云港特色的宣傳圖片參加省海協組織的“水韻江蘇”赴歐攝影展活動;籌劃并組織編輯了《山海連云港》文化宣傳專刊,充分展示了連云港國際性海港城市的建設成就。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