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00:51: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蘇軾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探究蘇軾文學思想
摘要:蘇軾的文章膾炙人口,《赤壁賦》尤為絕妙,其玄理妙思,似不食人間煙火。作為宋代名人,他身上兼容了儒、釋、道三教哲學,只有把握這點才能更好地理解他文思之所出。
關鍵字:蘇軾文學思想源流
《赤壁賦》是膾炙人口的奇文,其明朗的意境、曉暢的語言、通達的哲理均給人以美的享受,澤被后人,百世流芳。當蘇軾這位絕世的釀酒師用他真純的心靈釀好美酒,封壇發酵后,他卻羽化登仙,乘風歸去。悠悠醇香彌漫文壇,馨馨如縷纏綿不去,留給后人幾多感慨,幾多遙想……世人皆知酒味之美,卻不解其以何為料,窖成天香?當我細細品味這杯醇酒的時候,不自覺地思考:其朗快、豪邁、道蘊自然之特點自何而來?
一、浩風激蕩,適逢大機
中華宗教文化的精髓不外乎儒、釋、道三家。自漢代起,幾乎歷代君王都把儒家奉為國教,儒家可謂根正苗紅,茂盛茁壯。然而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土就起起落落,難成正統,為生存就必須與中國文化互相吸收、融合。到了宋代,三教融合成為社會思想發展的新趨勢,佛家吸取、融匯儒道,比以往更自覺。恰當此時,禪宗的臨濟宗黃龍派首倡禪法文人化,世俗化,讓禪宗走下神壇,走向民間。黃龍派禪法簡便,機鋒神秘,魅力獨特,強烈地吸引了當時大批的文人士大夫。文人士大夫的禪悅之風因此而起,席卷域內。
生逢此世,時代思潮激蕩揚棄,儒、釋、道三家的融合為蘇軾熔鑄超曠圓融的人格和人生境界提供了一個大契機。
蘇軾的養生研究論文
【摘要】蘇軾在坎坷的貶謫生涯中,保持曠達樂觀的積極心態。他始終堅持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和科學合理的的飲食結構,靜坐練功,鍛煉身體,注重養生養性。
【關鍵詞】蘇軾養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頗有造詣。蘇軾一生的政治生涯坎坷,兩次遭遇重大的人生變故,多次被貶謫,最遠曾被貶官至瓊州(海南島),飽嘗艱險困厄。然而,他直至晚年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佳作層出,壽近古稀,其中的奧秘,就在于蘇軾注重養生養性。蘇軾在多次的貶謫生涯中,始終保持著豁達樂觀的處世心態,并研究養生之術,力行養生之法。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蘇軾的養生之道。
1曠達健康、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
蘇軾身處逆境時,總能從艱苦孤寂的生活中尋求樂趣,調節情緒,保持通達樂觀的心態。
蘇軾為官四十多年,生活多有窘困。被貶黃州時,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對青菜蘿卜也食之如甘飴,甚至以粗糧野菜度日,時常“煮蔓菁蘆菔苦薺而食之”,并自稱為“東坡羹”,在困苦生活中也能怡然自樂。被貶至海南,食不裹腹,病無醫藥,卻能常與鄉鄰喝酒笑談,可見他勝固欣然,貶亦可喜的曠達心態和寬廣胸懷。
蘇軾養生探討論文
1曠達健康、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
蘇軾身處逆境時,總能從艱苦孤寂的生活中尋求樂趣,調節情緒,保持通達樂觀的心態。
蘇軾為官四十多年,生活多有窘困。被貶黃州時,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對青菜蘿卜也食之如甘飴,甚至以粗糧野菜度日,時?!爸舐继J菔苦薺而食之”,并自稱為“東坡羹”,在困苦生活中也能怡然自樂。被貶至海南,食不裹腹,病無醫藥,卻能常與鄉鄰喝酒笑談,可見他勝固欣然,貶亦可喜的曠達心態和寬廣胸懷。
宋代是儒、道、釋三教相融整合的時代,禪學對蘇軾的心理調節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蘇軾吸取莊禪之學“超然物外”“清靜無為”“順任自然”等思想,以此來修身養性,慰藉心靈,從而在失意中也能隨緣安適。蘇軾廣交禪師,常與他們交游,說禪論道,也使自己盡可能化解不良情緒,心胸開闊,樂天健朗。
蘇軾被貶荒蠻之地的嶺南時,年已六十二,卻依舊樂觀?!按碎g有什么歇不得處?由是心若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當甚么時也不妨熟歇”[1](《記游松風亭》),他除依舊寫詩作賦外,還學習當地的釀酒技術,自制佳肴,上山采藥,生活充滿了情趣。
蘇軾主張養心,力求“心平氣和”“虛一而靜”“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他在《問養生》一文中提出“和”與“安”的養心方法:“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任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保?]盡管身處顛沛流離之境,蘇軾也是讓自己心境平和,灑脫自如,保持著“安和”的健康心理狀態。
蘇軾詩史意境論文
論文關鍵詞:蘇詩詩史意境研究述評
論文摘要:木齋把蘇詩還原到蘇軾詩詞文創作、宋代詩歌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等多維坐標系中去研究。一方面,從宏觀的角度居高臨下審視蘇詩這一文學現象,故能準確地洞見和窺探到蘇詩的本質特色;另一方面,借蘇詩的研究,反觀中國詩歌史,牽一發而動全身,使蘇詩成了撬動中國整個詩史的一個有力支點,實現了理論建構和個別作家作品研究間的良性互動。
王國維說“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茍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誠如王氏所言,此四子既以高尚之人格光輝閃耀于中國歷史長河之中,同時也以天才般的文學才華照亮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學歷史。文學史研究也基本以此四子為重點,歷朝歷代致力于此四子之研究不乏其人。相比之下,大約對子美和子瞻的研究略為偏重,以杜甫和蘇軾之名命名的研究刊物和研究室已蔚然成林。對杜甫研究史的再研究專著筆者尚未多見,而以對蘇軾研究過程、研究史的梳理而形成的專著目前所知則有曾棗莊先生的《蘇軾研究史》,對蘇軾詩研究史之再研究和梳理出的專著則有王友勝的博士論文《蘇詩研究史稿》。王友勝的論著主要考辨和梳理的是宋、金元及明清五朝對蘇詩的研究狀況,總體上說考辨詳細、資料富贍,在學術史上的貢獻當是功不可沒的,但限于篇幅,對近、現代及今人研究情況無所涉及。
今人對蘇軾詩歌的研究應該說也是頗下功夫的。比較好的選本有劉乃昌的《蘇軾選集》(1979齊魯書社);吳鷺山、夏承燾、蕭湄等人的《蘇軾詩選注》(1982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曾棗莊《蘇軾詩文詞選譯》(1990巴蜀書社);徐續的《蘇軾詩選》(1992臺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較好的論文集有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叢刊推出的《東坡詩論叢》(1984四川人民出版社)、《東坡研究論叢》(1986四川人民出版社)、《蘇軾詩詞研究》;論著有謝桃坊的《蘇軾詩研究》(1987巴蜀書社),劉乃昌的《蘇軾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蘇軾論稿》(1994臺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劉朝謙的《蘇軾詩學研究》(2001,四川文藝出版社)等等。這些論文、論著多從蘇詩風格、題材、體裁、技巧、形成分期等角度入手,視角較廣,所獲頗豐。
在眾多的研究之中最能形成體系、獨具特色的當數木齋長期以來對蘇詩的研究。他不是把蘇軾詩歌當成一個單獨的、孤立的研究對象,也不僅僅把蘇詩置于宋代文學中去考察,而是把蘇詩放到整個中國文學史中去觀照。他對整個文學史有自己獨到清醒的觀點,并形成了一套相對成體系、且具說服力的理論,所以他在研究蘇東坡及其詩歌時總是把它置于這一宏觀流變過程中去綜合考察,盡量把蘇詩還原到蘇軾詩詞文創作、宋代詩歌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等多維坐標系中去研究。一方面,憑借其宏觀的理論視野居高臨下,準確地窺探到蘇詩的本質特色;另一方面,借蘇詩的研究,反觀文學史的發展,牽一發而動全身,使蘇詩成了撬動中國整個詩史的一個有力支點。這樣就實現了理論建構和個別作家作品研究間的良性互動:在考察具體的作家時,因為有宏觀理論的指導,不至于墜人到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中而理不出頭緒;同時又用具體的作家作品來反證理論的合理性。
一、宏觀理論的建構:蘇詩研究的理論準備
蘇軾詞風格分析論文
婉約一詞,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約詞不僅是一種文學題材,也是一種創作手法。自后唐溫庭筠為鼻祖的花間派開始,閨怨、相思、離情別緒、春花秋月便成詞作的一大題材。婉約詞上承花間詞,與花間詞一脈相承,但是與在花間詞相比,婉約詞內容上去其浮艷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蘊藉雅正見長,語言秀麗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傳統題材上都有很大的創新。在蘇軾以前的北宋詞壇仍是以及婉約詞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閨閣幽怨的艷情之作,直至蘇軾才打破了婉約詞以艷情為題材的范圍,將婉約詞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學殿堂。[注A]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進士,神宗熙寧年間,因于主張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和,被貶為杭州通判,蘇軾詞的創作就是從此時開始的。元豐二年,因在著名的“烏臺詩案”中被以“作詩訕謗朝廷”之罪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在黃州期間,創作了大量的詞來抒發心中的憂憤,表達他的人生態度。哲宗元佑年間,高太后臨朝,司馬光執政,蘇軾被召回京,被委任為朝奉朗知登州,后遷為禮部朗中,又遷為翰林學士知制誥,又歷任知杭州﹑知潁州﹑知揚州﹑知定州。哲宗親政后,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兆诩次缓?,在遇赦北歸的路途中,于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蘇軾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種種憂憤,都成為其創作的源泉。[注B]
一﹑婉約詞的傳統題材——言情
言情,是婉約詞的傳統題材,它以情動人,道盡人世間的喜樂悲愁。在北宋蘇軾以前的詞人言情的主題不外是以代言體的形式寫一些閨怨、相思、離愁別緒、春花秋月等。蘇詞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來“詞為艷科”的庸俗品位,“詩余”的附庸地位,只寫閨怨、別情的題材范圍,將詞推到了正宗的文學藝術高雅的殿堂。在言情方面,蘇軾描寫的至情至性的愛情詞,顛覆了艷情詞的俗套,給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㈠《蝶戀花》(記得花屏初會遇):
記得畫屏初會遇。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那日繡簾相見處。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縷。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注1]
蘇軾的養生之道分析論文
【摘要】蘇軾在坎坷的貶謫生涯中,保持曠達樂觀的積極心態。他始終堅持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和科學合理的的飲食結構,靜坐練功,鍛煉身體,注重養生養性。
【關鍵詞】蘇軾養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頗有造詣。蘇軾一生的政治生涯坎坷,兩次遭遇重大的人生變故,多次被貶謫,最遠曾被貶官至瓊州(海南島),飽嘗艱險困厄。然而,他直至晚年仍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佳作層出,壽近古稀,其中的奧秘,就在于蘇軾注重養生養性。蘇軾在多次的貶謫生涯中,始終保持著豁達樂觀的處世心態,并研究養生之術,力行養生之法。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蘇軾的養生之道。
1曠達健康、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
蘇軾身處逆境時,總能從艱苦孤寂的生活中尋求樂趣,調節情緒,保持通達樂觀的心態。
蘇軾為官四十多年,生活多有窘困。被貶黃州時,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對青菜蘿卜也食之如甘飴,甚至以粗糧野菜度日,時?!爸舐继J菔苦薺而食之”,并自稱為“東坡羹”,在困苦生活中也能怡然自樂。被貶至海南,食不裹腹,病無醫藥,卻能常與鄉鄰喝酒笑談,可見他勝固欣然,貶亦可喜的曠達心態和寬廣胸懷。
蘇軾詩歌飲食文化分析
摘要:蘇軾所創作的涉及到飲食題材的詩、詞、文有很多,而他所創作的飲食詩文除了受到其本人生活態度與人生經歷的影響,也與北宋當時的飲食文化息息相關。蘇軾的飲食詩上承陶淵明飲食詩的藝術境界,下開北宋詩歌的新題材。本論文將蘇軾的飲食詩文與北宋當時的飲食文化相結合分析,力圖厘清蘇軾本人對飲食的態度與觀念。
關鍵詞:蘇軾;飲食詩;飲食觀;飲食文化
宋代飲食可謂是中國飲食史上的轉折時期,食物由之前的匱乏慢慢變得豐盛,做法也更加細致。宋朝文人以閑適、從容的心態去琢磨飲食,并以聚友飲茶、飲酒為風尚,于是宋朝文人士大夫紛紛以描述日常飲食為雅,其中以蘇軾為代表。他因為屢次反對當朝者的政策而受到排擠,一生三起三落可謂經歷坎坷。蘇軾多次被貶外地,在交通并不發達的古代卻有在中國各地生活的經歷,這為他遍嘗中國各地美食提供了可能,也激發出他自己動手創制美食的熱情。同時蘇軾還發揮了他作為一個文人熱愛創作的天性,在品嘗過各地的美味佳肴后積極地將這些美食用詩歌記錄下來,其中有許多詩是直接用食物名當作詩名,如:《野雉》、《鳊魚》、《豆粥》、《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等。蘇軾以食物入詩,不僅擴大了宋詩的表現范圍,在弘揚了飲食文化的同時對地方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盡管蘇軾到處漂泊,但他樂天知命的性格也使他能在艱苦的環境中苦中作樂,從而更加激發他作詩的靈感。
一.飲食與養生
蘇軾一生經歷坎坷,多次被貶不僅是對他心智的磨練,也是對他身體的勞損,“龍鐘三十九,勞生已強半”[1]“我今四十二,衰發不滿梳”[2]可謂是身心俱疲。然而在經歷顛沛流離的生活后,蘇軾仍活到六十四歲的高齡,不僅與他豁達的性格和積極的心態有關,也與他善于通過飲食來養生有關。蘇軾認為飲食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作用,于是他從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的觀察中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養生者,不過慎起居飲食,節聲色而已。節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藥于已病之后?!盵3]蘇軾給其好友張鶚的養生方法:“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4]就被記載在《東坡志林》中,這里的第四點“晚食以當肉”既是從飲食角度給出的養生建議。而蘇軾也非??酥谱约喝粘o嬍车臄z入量:“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撰,則三之,可損不可增?!盵5]可見蘇軾十分看重通過節制飲食來達到養生的目的。
二.飲食與人生理念
談論蘇軾文學創作思維
一、蘇軾在徐州期間的生存環境及心路歷程
北宋熙寧十年(1077),蘇軾調任徐州知府,進入了他的“徐州時期”,林語堂先生稱之為“黃樓時期”。這一年,蘇軾開始了他的“真正的生活”。熙寧四年(1071)六月,夾在新舊黨爭旋渦中的蘇軾乞補外任,離開了危機四伏的汴京。年輕氣盛的蘇軾被任命為杭州通判,做地方長官的副手,這多少限制了他的才華施展。熙寧七年(1074)六月,蘇軾改差知密州,在密州雖然身為太守,但是此地貧窮而偏遠,也不是他施展行政才能最好的舞臺。三年后,另一所城市———徐州,與蘇軾相遇,并成就了這位文化巨人生命的豐富和絢爛。一年零十一個月的“蘇徐州”,于元豐三年(1080)才得以“充實、完滿、練達、活躍、忠貞”地走向他的“黃州時期”,去實現其文化人格的再一次升華。北宋時的徐州,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城市,為南北之襟要,京東之門戶,而且物產豐富,出產黃岡巖、煤、鐵,“地宜菽麥,一熟而數歲飽”。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徐州列為古九州“冀、袞、青、徐、揚、荊、豫、梁、雍”之一,風物秀美,歷史悠久,文化昌盛,民風淳樸。入徐作官,進則經世濟民,退則休養性情,徐州的一切在蘇軾眼中都充滿著魅力。密州卸任后,蘇軾先差知河中府,后又接改知徐州,受命后他欣然前往。此身無用且東來,賴有江山慰不才。舊尹未嫌衰廢久,清尊猶許再三開。滿城遺愛知誰繼,極目扁舟挽不回。歸去青云還記否?交游勝絕古城隈。(《詩送交代仲達少卿》)這是蘇軾抵徐后所作的第一首詩。熙寧十年(1077)春,原徐州知州傅堯俞因“失察”而被罷官,由徐州通判江仲達署理知州,他向新任知州蘇軾移交公務后即調離徐州。蘇軾贈詩送行,給予江仲達極高的評價,這其中難免官場上的禮節和文人間的客套,但仔細品讀,詩中也浸潤著蘇軾對這座城市天生的喜愛和施政為民的期待。密州任內憂國憂民的無限惆悵和躊躇滿志的無以施展,已然在徐州找尋到行動的空間、情感宣泄的載體。“極目扁舟挽不回”,這既是蘇軾對江仲達的贊頌,也是為自己立下了未來行動的標桿。徐州任上的蘇軾,奮發有為,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八奶煨灾杏凶杂煞胚_的詩人氣質,卻并不防礙其處理實際事務的才能?!彼删殹⒐?、樂觀、親民,是深受百姓愛戴的實干家;他喜游覽,性不羈,“岡頭醉臥石作床”,引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給人奔放和熱情;他才情橫溢,胸有成竹,隨物賦形,筆帶風雷,留下了大量令人激賞的詩文;他深謀遠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徐州上皇帝書》盡顯了戰略家的風采和思想家的洞悉力?!拔要毑辉溉f戶侯,唯愿一識蘇徐州”,才子秦觀一語道破了蘇軾在徐州展現出的種種魅力。蘇軾注重養煉,善于吸納,具有極高的心智,儒、釋、道三家互補,揮灑出熠熠的人格光芒。蘇軾對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學習和接受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儒家思想是他一生立身處世的根本;面對佛道思想,他則經歷了從順其自然而習之,到積極主動地批判吸收,促成儒、釋、道三者融合的最終實現。蘇軾在徐州期間,其思想發生了從以儒為主到儒道兼善的轉變。其實,儒、釋、道思想縱貫蘇軾的一生,只是在特定的時間段中,他表現出不同的傾向而已。入徐以后,受到地域文化氛圍、人生遭遇的多種影響,蘇軾思想更加成熟圓融,對儒道的思考和認識達到了更高程度的融合。
二、“吾生如寄耳”的人生思索
抵徐之后,蘇軾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作了新的思索和總結。在蘇軾的詩集中,先后有九處用了“吾生如寄耳”一句,顯然,“寄寓”思想是蘇軾對人生的基本判斷。按時間順序,他首次提出這一思想是其在徐州創作的《過云龍山人張天驥》一詩中“:吾生如寄耳,歸計失不早。故山豈敢忘,但恐迫華皓。”與此同時,他在徐州創作的《寶繪堂記》中也明確提出君子當寓意于物的思想。蘇軾在徐州期間所提出的“寄寓”思想明顯受到莊子的影響,莊子把人看作是自然造化的產物,在天地時空的無限變化中,人只能存在于一個有限的時空內。“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蘇軾繼承了莊子的思想,認為人的生命的本質就是一段“寄寓”生活,這也是蘇軾在徐州期間文學創作思想的體現。日漸惡化的政治形勢、自請外放的生活經歷和與日俱增的自我反思,都推動了蘇軾對人生價值、藝術創作的不斷思索?!拔嵘缂亩瑲w計失不早。故山豈敢忘,但恐迫華皓?!碧K軾在這首作于北宋熙寧十年(1077)徐州的詩作《過云龍山人張天驥》中,首次使用了“吾生如寄耳”的句子,其后詩作中又八次使用這個句子,以作年排列如下:元豐二年《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五首之一》:“吾生如寄耳,寧獨為此別?別離隨處有,悲惱緣愛結?!痹S三年《過淮》:“吾生如寄耳,初不擇所適。但有魚與稻,生理已自畢。”元元年《和王晉卿》:“吾生如寄耳,何者為禍福,不如兩相忘,昨夢那可逐?!痹迥辍洞雾崉⒕拔牡墙橥ぁ罚骸拔嵘缂亩珀休p尺玉?!痹吣辍端椭ド先擞螐]山》:“吾生如寄耳,出處誰能必?”元八年《謝運使仲適座上送王敏仲北使》:“聚散一夢中,人北雁南翔。吾生如寄耳,送老天一方?!苯B召四年《和陶擬古九首之三》:“吾生如寄耳,何者為吾廬?!本钢薪▏辍队艄屡_》:“吾生如寄耳,嶺海亦閑游。”直到客死常州的那一年———靖中建國元年,蘇軾還在感嘆“吾生如寄耳”。由此可見,人生如寄的思想在蘇軾心中的根深蒂固,這也必然會影響到蘇軾的文學創作。蘇軾的“寄寓”思想源自莊子,又與其有迥異之處。蘇軾的“吾生如寄”是指生命外在形式———身體的短暫性和生命內在要素———性靈的永恒性的統一。由于人身存在的有限性,所以性靈在此不能長居,只能“寄寓”罷了。性靈是與“形”所對立的“神”,即蘇軾哲學思想中的“性”,與其所言之“道”都具有本體意義,都是永恒的。人身雖不能長存,但人的存在是合理的,這是天道使然。因此,人是可以認識到“道”的規律,這種認識的能力就是“性”的存在依據。作為人對“道”認識的“性”,當然是永恒的。在此條件下,才能把人身視為“性”所“寄寓”的場所,而人生也是一段“寄寓”的旅程。
這里有個如何看待人身的問題。有身即有私欲,私欲是背道的。如執著于人身,為其短暫而悲哀,此是不達道之故;若追求及時行樂,也是私欲滿足之樂,非是真樂,同樣不達道。大患分明有此身,除去私欲才能顯見天道。那么,“寄寓”是沒有價值的了。莊子就把人身看作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它是“大塊”運作中偶然的產物,還要返回“大塊”中去的,“人”只是短暫的存在形式,所以沒有意義,人應該放棄屬“人”的一切,還歸于屬“天”的本性。但另一方面,他似乎又認為,人而合于“天”,即成“真人”,可以長生,永遠地保持其形體不壞。蘇軾也曾有煉氣養生方面的追求,但他還不至于真的相信長生之可能性,“吾生如寄”的思想表明他清楚地認知了人身存在的有限性。不過,他決不把人身的存在看得沒有價值,因為有性“寄寓”在此中,怎能說沒有價值呢?他也不否定“寄寓”而要求“性”返歸天道。嚴格地說,“性”雖與“道”為一,畢竟有區別,“性”是人性,在各種人情的總體上顯現出來,其理為“道”,其跡為“人”。也就是說,“性”必然地“寄寓”在人身。蘇軾與莊子的不同在于:莊子以否定“寄寓”來肯定天道,蘇軾卻以肯定“寄寓”來肯定“性”與天道。而一旦肯定“寄寓”,也就不會放棄儒家的人生追求了。故蘇軾的“寄寓”思想,正是統一了儒、道兩家的人生態度。肯定“寄寓”當然不是執著身欲,而是在把人生的本質理解為“寄寓”的同時,要求把“寄寓”作為人生態度。這種人生態度,就是將真正的人“性”體現于人所能做的各種事情中,不本著私欲來做事。也就是人和各種事物之間,不是功利的關系,而是審美的關系,合道合理,自由快樂,毫無扭曲牽強的狀態。所以,“寄寓”思想的深層含義,乃是審美的人生態度。有此態度,便處處有可樂,“如寄”的人生于是轉悲為喜。在上面列舉的蘇詩“吾生如寄耳”中,也可以看出詩人從悲哀中解脫的過程。這是一種洋溢著詩意的人生哲學,“寄寓”的人生,實是人“性”的審美游歷,即所謂“游戲人間”。蘇門學士秦觀評論蘇軾:“蘇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際;其次則器足以任重,識足以致遠;至于議論文章,乃其與世周旋,至粗者也?!逼渌^的性命自得,正是對他的“寄寓”美學思想的另一種注釋。蘇軾評論自己的文學創作時說:“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边@便是蘇軾為我們描繪出的主體在文學創作中體驗到的生命的自由境界。文學創作的自由境界,首先源于創作主體的精神自由。
創作主體的精神自由又來自對客體世界規律的認識和對自我限制的超越,蘇軾由此提出了他的“寄寓”的美學思想。蘇軾在《寶繪堂記》中說“: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碧K軾認為,人的生命稍縱即逝,自然天地萬世永存,以生命的短暫對應天地的長久,人是受限制的、不自由的。只有以生命的體悟超越這種局限,才能獲得自由的境界。寓意于物,以物遣性,人超越物外,心靈是自由的;留意于物,為物所役,精神是束縛的。寓意于物,主體始終保持著與客體之間既聯結又超越的關系,深諳客體的變化發展規律,而又超越客體對主體的限制。
蘇軾詩畫觀及藝術創作探析
【摘要】蘇軾作為一名書畫家,首先提出了“詩畫一體論”觀點,在他的繪畫、書法作品中盡管沒有系統地論述,但已成為一種影響當代和后世的美學理論。通過對蘇軾詩畫理論提出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介紹,對其詩畫理論及作品進行分析,挖掘其作品蘊含的藝術美學理論及繪畫美學思想,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精神,對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蘇軾;詩畫一體;美學思想
在傳統美術史的敘述中,宋代歷年來被認為是文人畫興起的時代,文人畫重意境,提倡畫家的才情、學問和思想,這三者缺一不可。同時,還注重詩、書、畫相得益彰。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還是中國早期文人畫的引導者、倡導者,而繪畫藝術的“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這種理念影響了蘇軾和他身邊的友人,更喜歡就某些特定的題材作畫。可以說,他們的士人畫,正是文人畫的濫觴。蘇軾有許多對書畫的論述,被后世贊嘆為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他的繪畫理論不僅影響了宋代及以后的繪畫創作,還和文學創作方面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看作是對宋代文藝理論的集中闡釋。一方面,他的文論思想也為創作道路清除障礙,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創作思路;另一方面,蘇軾的文學、繪畫、書法作品為他的理論思想提供了實踐經驗與支持,也為后世進行文藝創作給予了啟示。本文從蘇軾的詩畫作品出發,探討蘇軾的美學思想與文論,并進一步說明對當代文藝領域產生的影響。
一、蘇軾“詩畫一體論”提出的背景
蘇軾,北宋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他在傳統文化方面的建樹幾乎是全方位的,具有很高的造詣,說他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座豐碑也不為過。此外,他還是一位文藝理論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創作實踐,提出了諸如“詩畫一體”“成竹在胸”等詩、畫理論。這些杰出的成就與北宋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宋代的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水平,在當時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的,幾乎達到了中國歷代王朝的巔峰。宋代人口流動性大,貨幣廣泛流通,對內對外貿易繁榮,這些都促進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的繁榮發展推動北宋的社會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文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這為文學藝術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再加上宋代對于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視,以及重文輕武的政策都促使宋代士族階層的形成和進一步的壯大。一方面,他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直接參與者;另一方面,也是文化藝術的直接創造者和傳承者。宋代的科舉制度為士族群體的形成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寒士為官的風氣給大批寒門學子創造了通過科舉考試被選用的機會。由于出身不同,造就了不同風格的文人墨客,推動宋朝成為最有格調的一個朝代。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助推了士人、文人群體的發展壯大,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新舊黨爭、文人傾軋等。蘇軾一生多次遭受陷害與打擊,仕途坎坷。生活的艱辛,也造就了他對于精神自由的強烈追求。生活中,他通過詩文、書法、繪畫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書法方面,自成一家,卓有成就。在繪畫方面,其代表作品有《枯木竹石圖》等,同時還專注于書畫理論研究,結合創作提出了“士人畫”的思想。這一思想不同程度地在題畫詩、題畫記及一些繪畫品評文章中有體現。文人畫從他開始,逐漸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的美學理論。陳傳席在《中國繪畫美學史》中指出:“宋代以后,沒有任何一種繪畫理論超過蘇軾畫論的影響,沒有任何一種畫論能像蘇軾畫論那樣深為文人知曉,沒有任何一種畫論具有蘇軾畫論那樣的統治力?!贝送?,由于蘇軾受到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影響,尤其是佛教和道家思想,對于他后來的文藝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倡導的書畫理論不同程度地帶有禪宗痕跡。
二、蘇軾“詩畫一體論”及其作品研析
蘇軾詞中的現實主義教案
從蘇軾的生平談起,提出蘇軾的現實主義詞風,從四方面詳細論述:(一)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二)關心民生疾苦,對窮奢極欲的統治者的不滿,分析詩人的思想根源。(三)抒發個人感慨,探索人生奧秘。(四)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關心民生疾苦探索人生奧秘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北宋蘇軾是繼柳永之后的著名詞人,然而他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青年時期參加進士考試,獲第二名,雄心勃勃,要求變法;中年時期出任杭州、密州等地方官,主張溫和改革,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擔任有名無實的團練副使;中老年時期返京任翰林學士等職,因反對司馬光全面廢除新法,再次出任杭州、揚州等地方官;晚年時期被貶惠州、儋州等地,生活十分艱苦。蘇軾這起伏曲折的人生經歷,使他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深入到各階層,創作了許多文學著作,在當時享有盛名。我就蘇軾的人生軌跡對其現實主義詞風作一點初步探討。
一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
熙寧八年(1075)七月,遼主脅迫宋王朝,這年冬天,蘇軾寫了著名的《江城子?岳州出獵》,其下片:“酒酣胸膽尚開張,鬃微霜,又何妨:情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詞中借出獵習射,來抒發他渴望馳騁沙場;為國靖邊立功,驅走入侵之敵的豪情。又如《陽關曲?贈張繼愿》:
受降城下紫群郎,戎馬臺南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