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3:37: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韓經貿關系
一、中韓經貿關系的發展概況
中韓兩國建交以來,主要通過香港、新加坡等地進行間接貿易或通過雙方民間機構開展民間貿易方式的直接貿易。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以后,中韓兩國政府簽訂了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雙邊經貿關系開始迅速發展,1992年中韓建交時貿易額只有50億美元,經過15年努力,2007年達到近1600億美元。新世紀以來中韓經貿合作發展迅速,7年來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長,不僅高于同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24.7%的水平,更高于韓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3.6%的速度,也高于同期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歐盟(25.3%)、美國(21.9%)、日本(13.6%)的年均增長水平。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商品主要有紡織品與服裝、煤炭、電子零部件、冷凍水產品、玉米、鋼材等,自韓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有石化產品、化工原料、電子產品、皮革、紙張、不銹鋼材等。
韓國對華投資也快速增長,韓資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外資來源之一。2001年以來,韓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從韓國注入中國的直接投資資金占中國當年接受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已從1992年的1%上升到2005年10%。據中方統計,目前韓國在中國建立的企業已有4萬家,實際金額達380多億美元,成為僅次于日本、美國之后的第三大對中國投資國。
二、中韓經貿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雙邊貿易不平衡,中國貿易逆差嚴重
中韓建交前的1990年和1991年,兩國貿易中中方都是順差,且順差增長幅度較大,但自1992年建交以后情況中方已經逐漸成為韓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國,尤其是最近幾年兩國間貿易不平衡加劇。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也在持續增長。從2001年的100多億美元,到2003年一舉突破2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300億美元,2005年達到400億美元,2006年達到453億美元,再創新高。造成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不斷增加的原因主要有:(1)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從韓國的進口大大增加,而對韓國的出口增長則趕不上進口的增長,這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容量比較大能消費更多的韓國產品,而韓國的市場容量小,無法吸收大量中國產品。如2006年對韓國出口雖然增長26.8%,而進口在上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又增16.9%。(2)中國對韓國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較大。世界性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向中國轉移,利用中國低廉的成本,而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依靠從韓國或日本進口,加工組裝后的產品再出口到歐美等國家。(3)中國關稅政策的變化刺激了進口,消弱了出口能力。1992年中國取消了16鐘進口調節稅比鞥開始逐年降低關稅,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國的關稅持續下降,這些政策對中韓貿易的影響是刺激了進口削弱了出口能力。(4)韓國企業注重向中國出口,對從中國進口卻不很積極,中國商品物美價廉,是韓國市場所需要的,但是在對韓國出口時卻遇到很多困難,既有關稅方面的原因,也有非關稅方面的人為限制等,很難進入韓國市場。
中韓FTA對貿易結構的影響
一、中韓FTA對兩國貿易結構的影響研究
1、中韓貿易結構的競爭性。中韓FTA締結之后,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也做出了新的調整,中國與韓國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數額在不斷的增大,中國與韓國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上具有較強的競爭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貿易結構的變化,由勞動密集型逐漸轉向為技術密集型。而中國與韓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數量下降,這也就意味著中國與韓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競爭性日漸減弱。盡管如此,但是就當前中韓兩國的經濟發展現狀來看,中國和韓國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分工中還是處于不同的位置,中國主要生產、出口低附加值的產品,而韓國則正相反,其主要生產、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如三星手機、LG電視等享譽世界。所以說盡管兩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相似指數總體上逐步增加,但并不能改變兩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競爭性的特征。2、中韓貿易結構的互補性。中韓兩國的資源特點存在有較大的差異,這也促使兩國在貿易結構上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而貿易結構上存在的主要特點就在于互補性。在FTA締結之后,兩國的貿易交往更加的頻繁和自由,在貿易交往的過程中,二者可以針對產業上的技術問題進行交流和溝通,就當前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交流,并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方案, 這些行為對于兩國貿易結構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二者之間的互補性比較強,如上文中提到的我國技術密集型產品主要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而韓國則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
二、中韓FTA背景下兩國貿易發展的政策建議
1、利用中韓FTA改善對韓貿易結構。當前,中韓兩國的資源及經濟發展水平等都存在有一定的差異,就我國來說,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比較好,而韓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占據有一定的優勢,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然而,中國在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由于技術因素的影響生產產品技術含量低,發展處于劣勢,貿易持續逆差。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在發展對外貿易時,應當抓住FTA的優勢,積極的引入先進的技術,調整經濟結構,做好產業轉型,改善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尋找適合兩國良性貿易互補的新機遇,在對外貿易發展的過程中, 共同實現和擴大兩國的經濟利益。2、利用中韓FTA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在發展對外貿易時,造成貿易結構的失衡根本原因就是產業結構的失衡。中國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韓國則已經躋身發達國家,韓國經濟發展時間雖然不是十分長,但是其發展勢頭良好,技術密集型發展在亞洲地區占據較強的優勢,而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時間短,起步晚,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產業以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兩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有一定的優勢和劣勢。從我國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韓國優秀的發展經驗,承接韓國轉移的產業發揮自己在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上的優勢,盡可能的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提高國家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調整。3、利用中韓FTA擴大對外投資服務合作。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了,中韓FTA是當前我國涉及別國貿易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自由貿易協定。中韓兩國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當積極探索多元化和高水平的合作,根據兩國當前經濟發展形式盡可能的實現貿易和投資一體化。如可以在一帶一路的基礎上,擴寬韓國對外投資向中國流入的領域,加強多種類型產業的合作,消除政治隔閡,加強政治互信,加強在聯合國、世界經濟貿易組織的活動中的合作,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共同謀求兩國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總之,中韓FTA的締結主要目的也是為了使兩國經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貿易結構的變化對于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有著較大的影響。相較于韓國來說,我國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雖然有所增加,但是其附加值比較低,市場競爭優勢還不是十分的明顯,在未來只有積極的做好轉型工作,創新和研發新技術,我國對外貿易才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中韓服務貿易現狀分析論文
一、中韓貿易的簡要回顧
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并且,兩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后韓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后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及原因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采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中韓汽車業運用外資對比研討
摘要:利用外資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外資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大量地涌入國內市場,對國內汽車產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以汽車產業鏈為主線,通過對中韓兩國汽車產業利用外資方面的異同比較,指出韓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與其合理利用外資是分不開的,它的經驗做法對于今后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產業;產業鏈;市場;外資
利用外資在輕重工業發展中尤其是在發展汽車產業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縱觀東亞各國,尤其是韓國這個面積只有9.96萬平方公里的半島國家卻在全球汽車產業里處于領頭集團中,這說明該國的汽車產業發展有其獨到之處,對于外資的利用也不例外。相比之下,改革開放后,我國汽車產業走了一條對外開放、合資合作的道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在當前汽車產業利用外資的發展形勢下,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比較中韓兩國的汽車產業目前利用外資的模式,借鑒韓國的先進做法,對我國汽車產業今后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正確引入外資、合理利用外資,防范外資使用風險,并實現自主發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韓兩國汽車產業發展現狀
(一)韓國汽車產業的基本現狀
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迅猛,國際資本流動日益頻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汽車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速度迅猛,并拉動相關制造業、服務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地處東北亞的韓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中韓經貿關系分析論文
一、中韓經貿關系的發展概況
中韓兩國建交以來,主要通過香港、新加坡等地進行間接貿易或通過雙方民間機構開展民間貿易方式的直接貿易。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以后,中韓兩國政府簽訂了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雙邊經貿關系開始迅速發展,1992年中韓建交時貿易額只有50億美元,經過15年努力,2007年達到近1600億美元。新世紀以來中韓經貿合作發展迅速,7年來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長,不僅高于同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24.7%的水平,更高于韓國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3.6%的速度,也高于同期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歐盟(25.3%)、美國(21.9%)、日本(13.6%)的年均增長水平。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商品主要有紡織品與服裝、煤炭、電子零部件、冷凍水產品、玉米、鋼材等,自韓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有石化產品、化工原料、電子產品、皮革、紙張、不銹鋼材等。
韓國對華投資也快速增長,韓資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外資來源之一。2001年以來,韓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從韓國注入中國的直接投資資金占中國當年接受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已從1992年的1%上升到2005年10%。據中方統計,目前韓國在中國建立的企業已有4萬家,實際金額達380多億美元,成為僅次于日本、美國之后的第三大對中國投資國。
二、中韓經貿關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雙邊貿易不平衡,中國貿易逆差嚴重
中韓建交前的1990年和1991年,兩國貿易中中方都是順差,且順差增長幅度較大,但自1992年建交以后情況中方已經逐漸成為韓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國,尤其是最近幾年兩國間貿易不平衡加劇。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也在持續增長。從2001年的100多億美元,到2003年一舉突破2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300億美元,2005年達到400億美元,2006年達到453億美元,再創新高。造成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不斷增加的原因主要有:(1)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從韓國的進口大大增加,而對韓國的出口增長則趕不上進口的增長,這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容量比較大能消費更多的韓國產品,而韓國的市場容量小,無法吸收大量中國產品。如2006年對韓國出口雖然增長26.8%,而進口在上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又增16.9%。(2)中國對韓國出口商品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較大。世界性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向中國轉移,利用中國低廉的成本,而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依靠從韓國或日本進口,加工組裝后的產品再出口到歐美等國家。(3)中國關稅政策的變化刺激了進口,消弱了出口能力。1992年中國取消了16鐘進口調節稅比鞥開始逐年降低關稅,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國的關稅持續下降,這些政策對中韓貿易的影響是刺激了進口削弱了出口能力。(4)韓國企業注重向中國出口,對從中國進口卻不很積極,中國商品物美價廉,是韓國市場所需要的,但是在對韓國出口時卻遇到很多困難,既有關稅方面的原因,也有非關稅方面的人為限制等,很難進入韓國市場。
中韓兩國食用菌貿易研究
摘要:中韓兩國是世界食用菌貿易大國,本文運用DTL指數和TC指數得出中韓兩國食用菌貿易關系緊密、貿易互補性高,中韓FTA的簽訂為兩國食用菌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關鍵詞:FTA;食用菌;DTL;TC
一、引言
中韓兩國地理位置臨近,歷史文化相似,貿易往來頻繁,自1992年中韓正式建交以來,兩國的貿易發展也十分迅速,韓國已成為中國在亞洲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兩國的食用菌貿易也呈總體增長趨勢,從1992年的537.65萬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1.94億美元,增長了約35倍。經過14輪的談判,兩國政府在2015年6月正式簽訂中韓自貿協定,該協定的簽訂必然會推動兩國貿易的發展,對兩國食用菌貿易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中韓兩國食用菌貿易現狀
我國食用菌貿易發展迅速,食用菌品種高達900多個,已成為世界上食用菌生產、消費、出口的大國。韓國食用菌起步較晚,但韓國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實施工廠化栽培管理,尤其是近幾年發展十分迅速,成本不斷降低,產量和貿易量都呈不同程度的上漲趨勢,韓國食用菌產量已在2008年進入了世界食用菌產量的前十位。中國是世界食用菌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2015年中國食用菌總產量已超過世界總產量的2/3,出口額占世界食用菌總出口額的85.5%,韓國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飲食習慣相似,是我國食用菌貿易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而中國已成為韓國食用菌最大的進口市場。從表1可知,中國對韓國食用菌貿易呈巨額順差,且順差在不斷擴大。2001-2015年中韓兩國的食用菌貿易額總體呈增長趨勢,年均增速為122.14%,兩國食用菌貿易發展速度很快。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兩國的食用菌貿易額有所下降,2012年韓美FTA正式生效,中韓兩國的食用菌貿易也受到了影響。
中韓航運市場分析與預測
一、中韓航線發展概況
中韓1992年8月建交后,隨著中韓貿易的不斷發展和中韓兩國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入,航空運輸業作為連接中韓經貿和物流往來的重要紐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根據民航總局的統計,近年來中韓航線上的旅客吞吐量每年都保持了14%到21%的增長幅度。2007年在個別國際航線上,中國航空公司4月份在中美、中歐、中日、中韓線客運量分別同比增長16.1%、26.1%、11.9%和45.2%,而中韓貨運量亦增長46.9%,明顯優于其他航線。在韓國飛往世界各地的航線中,韓中航線乘客人數目前也僅次于韓日航線名列第二。中韓航線已經成為利潤最豐厚的國際航線之一,被行業內人士稱為“黃金航線”.
二、不斷發展的亞洲經濟與中韓貿易往來
民航運輸業與經濟總量具有同步增長性,國民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行各業對運輸的需求,為航空運輸提供了市場和發展的機遇;同時,也為民用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空運需求旺盛。下面我們主要從經濟發展總量等宏觀環境方面進行分析.
(一)亞洲經濟發展迅速
人民幣對中韓貿易的影響
摘要:在當前人民幣逐步實現國際化的背景下,中韓雙邊的貿易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相應的貨幣合作也隨之增加,有效提高了中韓兩國的貿易依存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中韓貿易更好的發展應加深雙邊貿易合作,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深化金融體系改革,促進雙邊貿易發展。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中韓貿易
人民幣國際化主要指的是人民幣在國際化的范圍內行使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功能的一個過程,這也是人民幣逐漸從中國的主權貨幣發展成為主要國際貨幣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自然形成與政府導向的結合,而且也是整個國際力量博弈的過程,更是中國軟實力增強的過程。通常一個國家的貨幣國際化的常見標準主要包括:該國貨幣在世界外匯儲備的比重;該國貨幣在國際結算貨幣中的比重;該國貨幣在國際債券計價貨幣中的比重和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交易貨幣的比重等。通常在當前“一超多元”的國際貨幣格局之下,人民幣想要真正改變整個國際市場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美元、歐元的使用慣性和路徑的依賴,不斷強化網絡效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將中國經濟和貿易地位相匹配的貨幣地位凸顯出來。[1]
一、中韓雙邊貿易的發展狀況
通過對2018年商務部和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韓國是中國十大貿易伙伴之一,而中國又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這兩個經濟體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韓國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和越南。2018年,韓國在中國的出口額則達到了1621.6億美元,且增長的幅度為14.1%,基本上占據了韓國總出口額的26.8%;韓國進口排名前三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和日本。韓國在2018年則從中國進口了1064.8億美元,這樣中國的進口增長率為8.8%,主要占據了韓國進口總額的19.9%。通常韓國的貿易逆差主要來源于日本、德國和中東的產油國家,而貿易順差則主要是來源于中國、中國香港和越南。但2018年,對中國的順差額則達到了556.8億美元。這兩個國家在發展貿易的過程中主要是因為各個要素的稟賦不盡相同,而韓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相關產業都比較完善,且主要出口的零部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同時,資金充足,所以需要有較大的市場。中國的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所以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因此,韓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出口的是一些豐裕要素資本的產品,而中國則主要出口的是密集型的豐裕要素勞動力的產品。中韓兩國是在1992年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讓兩個國家從此結束了長期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2]中韓兩國家在政治經貿方面的往來不斷加深,貿易規模發展不斷擴大。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進行關稅下調,并逐步將進口限額和進口審批等限制性的措施取消,讓中韓經濟貿易更加的深化。
二、人民幣國際化對中韓雙邊貿易的具體影響
中韓貿易結合度研究論文
隨著全球化發展和國際經濟交流的擴大,具有地理,文化接近等優勢的中韓兩國貿易規模迅速增長。早期的中韓貿易始于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1979年前后。那時是通過香港,以間接貿易方式進行小規模的商品貿易。到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也只處于一個貿易規模不到10億元的低水平上,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隨著韓國政府推進北方政策,主辦漢城奧運會,中國對韓國企業開放山東半島等兩國經濟交流條件的逐步形成,貿易規模急劇擴大。1988年,雙邊貿易已經超過30億美元,創下高增長的新記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兩國建交為契機,貿易迅速擴大,進入飛躍增長時期。通過香港的間接貿易大部分轉換為直接貿易。中國韓國出口商品所征收的關稅也從一般關稅轉變為優惠關稅,為韓國企業開辟中國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1992年貿易額達到63.8億美元。韓國出口增長率創下了165%的驚人記錄。1994年,貿易額超過100億美元,1997年達到235億美元,1998年,由于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經濟萎縮,進口需求急劇下降,韓國銀行嚴格限制信用證的開具導致雙邊貿易額急速滑坡,飛速增長的韓國出口劇減,中韓貿易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達11.6%,然而,伴隨著亞洲市場的全面回升,進入2000年以后,韓國對中國出口和進口比前一年度分別增加了34.8%和44.3%,貿易規模首次突破300億美元大關。2003年,韓國對中國出口高達357億美元,占韓國總出口額的18.4%,中國一躍成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國。
中韓貿易結合度分析
中韓雙邊貿易發展可用貿易結合度來直觀反映。貿易結合度是一個比較綜合性的指標,用來衡量兩國在貿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貿易結合度是指一國對某一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伙伴國進口總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之比。其數值越大,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越緊密。貿易結合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TCDab=(Xab/Xa)/(Mb/Mw)(1)
式(1)中,TCDab表示a國對b國的貿易結合度,Xab表示a國對b國的出口額,Xa表示a國出口總額;Mb表示b國進口總額;MW表示世界進口總額。如果TCDab>1,表明a,b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緊密,如果TCDab<1,表明a,b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松散。
依據中韓兩國建交以來歷年貿易數據,分別算得自1992年至2004年間中國對韓國和韓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其中,建交的第一年(1992年),中國對韓國貿易結合度為1.33,以后各年份,數值逐年遞增。到1997年,中國對韓國貿易結合度增至1.84。然而,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該數值下降至1.37,1999年又激增至2。到2000年,達到歷年最高點,為2.88。2000年以后,該數值略有下降,但都在2附近波動。另一方面,韓國對中國的貿易度亦呈逐年遞增趨勢。1992年的數值為1.75,增至1997年的3.99,達歷年最高點。1998年同樣下降至3.33,而1999年又回增至3.81,以后各年均在3.3附近波動。
中韓貿易協定對貿易的影響
1中韓貿易協定對山東半島與韓國貿易關系的影響
1.1中韓貿易協定對山東半島與韓國貿易關系帶來的正面影響
(1)垂直型產業內貿易有利于實現山東半島與韓國的共贏。從近些年的產業產值結構看,山東半島的第二產業比較發達,而韓國的第三產業比較發達,從產業要素互補條件看,韓國在資金、移動設備以及高技術等產品上具有出口優勢,但是韓國缺少能源、勞動力等,因此山東半島與韓國可以基于共贏的目的實現貿易的進一步擴大。(2)有助于擴大山東與韓國的貿易種類。據韓國海關統計:2015年1-3月,韓國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情況(如表1所示)可知:中國為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在紡織品及原料、家具玩具這類勞動密集型產品上,中國繼續保持優勢。通過實施中韓貿易協定,山東與韓國的貿易種類會更加豐富,比如山東的迪尚集團成功收購韓國著名的上市服裝企業Avista公司,為加強山東與韓國金融領域的深度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3)有助于降低山東與韓國貿易的費用。依托中韓貿易協定,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實施雙方貿易零關稅制度,這樣在具體的貿易過程中可以為雙方節省大量的經濟費用,以此提高企業的經濟利潤。以韓國對山東出口的化妝品為例,實施自由貿易協定之后,韓國化妝品有望變得更便宜,這無疑會進一步提高韓國化妝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而且國內還可以享受到韓國醫療整形服務。
1.2中韓貿易協定對山東與韓國貿易關系帶來的負面影響
(1)中韓貿易會造成技術差距進一步擴大。基于中韓貿易協定的簽訂,韓國高端電子產品進入山東的價格會更低,尤其是高端電子產品在中國的投資會提高山東高端電子技術的發展,但是從長期發展看,如果山東受到中韓貿易協定優惠的影響,而不思進取長期受經濟結構精細化分工的影響,比如正是基于韓國高端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價格比較低,因此中國企業就滿足于當前的發展,而不進行技術創新,其結果是導致國內技術與韓國的技術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導致雙方的貿易順差越來越大。(2)低質量的產業貿易會導致貿易逆差不斷加大。中韓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的狀態,雖然山東與韓國的貿易比較密切,但是雙方在出口貨物的附加值上卻存在很大的差距,山東出口韓國的貨物以出口量取勝,但是其很難彌補價值上的差額。另外韓國在山東投資的企業,其主要是從韓國進口精密配件,但是生產的產品卻主要在中國市場銷售,因此這些問題造成山東與韓國貿易逆差雖然有所減少,但是依然存在。
2提升山東與韓國貿易的措施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