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德育教育發揮作用研究
時間:2022-05-14 03:32:18
導語:教師德育教育發揮作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臨床德育的必要性探析
1.1醫學研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醫學生良好道德素質的必要性
醫療衛生事業的研究服務對象是人,而人的生命具有不可替代性,容不得半點失誤和敷衍。[1]這就要求高等醫學院校的學生不僅要有妙術,更要有仁心,有良好的道德素質。近些年醫療領域出現的一些負面現象,引起公眾對醫務界的信任危機,醫患糾紛頻發。[2]近期發生的復旦大學生投毒案,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醫學德育教育的缺失。因此,臨床德育迫切需要加強。
1.2醫學教育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臨床實踐階段德育的必要性
由于醫學教育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醫學院校的教育教學任務約有近50%是在附屬和教學醫院結合臨床實踐完成的,這個階段是學校理論教育的實踐延伸階段,也是醫學生增強服務意識,確立醫德和服務理念的重要時期。通過加強臨床實習期的醫德教育,可引導學生增強是非判斷能力,對身邊的非道德現象進行正確的分析和評判,督促實習生盡快摒棄不良情緒影響,找到發揮自己人生和社會價值的坐標。[1]
1.3臨床帶教教師的特殊身份決定了臨床實踐階段德育的必要性
醫學生實踐性教育大多是在教學醫院完成的,臨床帶教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醫務工作者。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職業素養,無疑將會對醫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及畢業后的職業道德狀況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為臨床醫學帶教教師,如果過于注重醫學專業能力的培養,而相對偏廢德育責任感教育,這可能會導致現代醫學教育的失敗。而如果帶教教師自身醫德高尚,則會促使醫學生自覺提升醫德水平,為將來從事醫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1.4減少醫患糾紛,重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更加彰顯臨床德育的必要性
近年來醫療領域之所以出現醫患糾紛的頻發狀況,除了一定的社會因素及人們法律意識增強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部分醫務人員漠視病人的需求,責任意識差,頻繁出現失誤,又不善于與病人溝通,引發病人的極度不信任。現今我國醫務工作人員的主要來源是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學生,構建他們的職業道德價值體系,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是臨床德育的精髓所在。
2臨床德育的現狀
在對臨床帶教教師的德育功能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5.71%的臨床帶教教師認為自身對實習醫學生的德育功能影響很大,86.21%的臨床帶教教師對實習醫學生的內心價值沖突、苦惱與焦慮表示關心,100%的臨床帶教教師對帶教學生、教學等活動重視。78.57%的臨床帶教教師對實習生德育影響的方式、形式、途徑等考慮過,但沒有研究。有42.86%的臨床帶教教師認為帶教教師在醫德醫風方面存在問題。大多被調查者認為自己臨床工作忙,帶教時間少,與學生溝通不足,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提高臨床帶教的質量,再加上學生個性突出,帶教學生多,很難對學生做到個性化輔導。許多帶教教師感覺現在學生就業壓力大,實習與考研協調不好,管理過嚴保證不了考研復習的時間,影響考研及就業;管理過松,又保證不了實習的時間,影響實習效果。
2.1學校、教學醫院對實習生德育工作重視不夠
部分教學醫院、實習醫院將畢業生實習看成額外負擔,認為學生德育工作是學校的任務,對學生醫德教育引導不夠,臨床帶教教師的德育功能沒有得到很好發揮,甚至忽略不計,因此,導致學校、教學醫院對實習生德育工作重視不夠。
2.2帶教教師臨床德育意識淡化
根據某教學醫院的調查表明,在臨床帶教教師中,認為實習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教學醫院、實習醫院的任務的占68.42%,認為是學校和輔導員的任務的占21.05%,認為是帶教醫生的任務的僅占10.53%。從數字來看,臨床帶教教師大多還沒有認識到自身對醫學生的臨床德育功能,因而忽視學生的思想工作和醫德醫風教育。再加上大多臨床帶教教師缺乏一定的教育心理學知識,雖然主觀上想對學生進行醫德教育,但是客觀上效果不佳。一些帶教教師片面強調學生業務素質培養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即“只教書,不育人”。個別帶教教師不僅教學水平一般,而且對待實習學生沒有耐心,對待患者態度惡劣、責任心不強、言行不一,造成醫患關系緊張,更甚者造成醫療責任事故,損害了醫學教育工作者的形象,這些帶教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著醫學生醫德觀的形成。[3]
2.3醫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偏重自我專業發展,不重視德育素養的提高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醫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開始偏重于追求經濟收入和福利待遇,突出個人價值的人生追求,重視專業發展,認為作為一個醫生最重要的是擁有“妙術”即可,個人道德素養無關緊要,于是就出現了在實習中“厚此薄彼”,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醫學道德及人文素質相對薄弱,導致人文精神欠缺、人格不太健全。[4]
2.4實習醫學生易受行業歪風侵蝕,出現各種不良現象
醫學生課程緊,學制長,心理壓力大。實習后期又面臨考研、就業壓力,思想動蕩,如果請假時間較長,連實習時間都保證不了,何談醫德教育。另外,進入臨床實踐階段,隨著與醫療環境的深入接觸,醫學生對醫療行業的種種不正當現象逐漸耳濡目染,他們的職業道德觀和價值觀在不自覺中發生著改變,導致實習生出現一些不良現象,諸如注重功利性、技能性知識的學習,忽視健全心智和高尚人格的修為;不能嚴格遵守實習醫院各項規章以及各項醫療操作制度;不積極參與臨床病人管理工作;對待患者缺乏同情心和起碼的尊重等。
3臨床帶教教師德育功能的實現
3.1臨床帶教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德育水平
臨床帶教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因材施教。面對實習生可能出現的緊張心理,自卑、挫敗的情緒以及眼高手低、自滿的心理等情況,帶教醫生要多關心學生,合理誘導,使實習生既不妄自菲薄,同時又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盡快適應學習生活環境的轉換。[5]
3.1.1通過自身師德建設去影響學生。作為臨床醫學教師,在具備精湛醫術,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遵章守紀,遵守社會道德、社會公約和人文倫理規范,由此構成的臨床帶教教師的獨特師德功能以及滲透在臨床教學中的“以德育人”的思想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3.1.2通過強化自身敬業精神去教育學生。尊重病人,以病人為中心,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對工作精益求精,是醫務工作者必須發揚的一種敬業精神。臨床帶教教師的這種敬業精神通過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去影響學生,讓實習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醫療工作的艱辛,磨礪他們的意志,在治病救人的成功中獲得社會成就感,增添一份醫者的信心與責任心。
3.1.3不斷提升教書育人的使命感。臨床帶教教師對實習教學的重視程度,直接決定了實習生的學習效果。一個事業心強、醫德醫風好、醫療技術扎實、工作效率高、帶教意識強的帶教老師,能深刻領會實綱的精髓實質,善于尋找教學查房的典型病例,詳細系統講解,能鼓勵和認同實習生的臨床實踐工作,對診療性操作做到先講解、再示范、后放手,能在有效調動實習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杜絕帶教中不規范的技術操作,能在實習生出現不良現象時及時進行醫德教育,這也是臨床帶教教師最重要的影響途徑。
3.2發揮自身的導向作用,注意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臨床教師的導向作用,特別是一些具有仁心妙術、口碑很好的權威專家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臨床教學中,教師要時時注意把與醫學職業相關的德育內容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應注重在講授臨床疾病的防治和與病患的接觸中,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現身說法,不僅要在理論上強調職業道德的重要性,更要在臨床工作實踐中不斷培養、逐步加以完善。
3.3通過分配責任管理制,加強學生對患者的責任心
實習生進入臨床實習科室后,對所屬患者進行分配責任管理制,讓他們提前體會到臨床患者管理工作的艱辛與責任。要求實習生對患者富有同情心,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從點滴處體現人性化的溫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對患者的影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求他們必須敬畏生命,學習準確無誤的技術操作要領和技巧,啟發他們善于將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克服對帶教教師的依賴思想和盲從思想,有意識鍛煉獨立思考、綜合判斷能力。
3.4在帶教實踐中發現問題,不斷完善帶教方式
3.4.1臨床帶教教師在業務上要給予實習生規范化的指導。帶教教師要注意經常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幫助他們明確人的生命意義以及自身的重大責任,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嚴謹的工作作風,尤其是注重實習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鍛煉,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同時做到耐心指導,放手不放眼,讓學生安全操作,提高實習生學習的積極性。[6]
3.4.2臨床帶教教師對實習生要因材施教。帶教教師要根據實習生不同的知識基礎,不同的性格特點,以及不同實習階段的心理特點等進行因材施教,[7]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反復訓練,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3.4.3臨床帶教教師要寓德育于靈活的帶教方法之中。帶教教師可充分利用典型病例,應用標準化病人、模擬訓練平臺、多媒體立體化示教,組織小組討論,教學查房,臨床實習小講課等形式,[8]積極探索有利于實習生學習的教學方法,通過靈活的帶教方法,既鞏固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技能知識,激發實習生的求知欲,又不失時機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臨床帶教的效果。
3.5定期的職業道德學習和考核
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生開始接觸社會和復雜醫療環境的時候,也是他們的是非判斷能力以及抵抗各種誘惑的能力逐漸形成的時候。在這個職業道德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臨床帶教教師絕不能犯“教書不育人”的錯誤。作為醫學高等院校和教學醫院,在注重學生德育的同時,也要注意宣傳學生周圍的先進個人和事跡,樹立學習的楷模。在以后的臨床實踐中,應逐漸將醫學生的敬業精神、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生命觀和職業道德等列入綜合素質的考查范圍,并作為臨床實習階段的硬性指標進行考核。(本文來自于《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中國醫學倫理學》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劉珍1劉建偉2孫素芳3工作單位:1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教育處2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3濱州醫學院基礎學院
第二篇
一、職業學校教師德育意識的內涵
在學術界,意識的概念具有多義性。在哲學中,意識是跟物質對應的。而社會與個人都是意識的主體,因此,有社會意識與個人意識的區別。社會精神現象的全部就是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傳承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社會意識跟教育實踐的統一就形成了教育意識,而德育意識就是有關德育自覺的教育意識。學校的德育實踐活動是特定的德育意識的外化,德育意識是教師比較重要的一種意識,作為一種固有形態的社會意識,德育意識是對德育的一種反映。對職業學校來講,德育意識是指職業學校教師對職業學校德育系統的認識。它包括職業學校教師對職業學校德育的評價、內容、目標、價值、功能、本質和課程實施等的觀點和理念以及實施德育的指導思想。可以說,職業學校教師的德育意識是以德育觀為中心的對職業學校德育系統全面性的認識,德育意識是職業學校教師的德育哲學和實施德育的方法論。
二、職業學校教師德育意識的養成
1.提高反思性教學的能力
反思性教學作為一種培養教師的理論,能夠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反思性教學指的是教師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當作認識的對象,并對教學過程與行為有意識地批判、分析的過程。職業學校的教師對德育實踐活動的改進與反思決定了職業學校德育實施的成功,職業學校的教師應當逐步提高反思德育實踐活動的能力,教師只有不斷地反思,才可以不斷地豐富經驗,進而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德育能力。職業學校的教師應當從多個角度、全面地反思自己以前的德育方案和實踐活動,應當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教師在講解完每一節課之后都要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成就與不足之處,并不斷地改進不足之處。只有這樣,職業學校的教師才可以拋棄一些錯誤的德育意識,不斷樹立更多正確的德育意識,并不斷地更新德育思想,提高德育水平。
2.運用正確的理論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
在職業學校教師德育的意識形態上,存在以下兩種錯誤的形態:(1)泛意識形態化,也就是泛政治化,這種錯誤形態的表現是只注重德育的階級性,致使德育被政治化,當成政治的附庸。(2)去意識形態化,也就是去政治化,把社會公德教育和德育混為一談。因此,職業學校的教師應當不斷地學習德育的理論知識,樹立正確的德育意識形態。在職業學校進行德育的過程中,要時刻提高自己的警覺,運用正確的理論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斷貫徹科學的發展觀,逐步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和理想信念。
3.在實踐當中踐行德育意識
職業學校的教師應當樹立交互主體的德育意識。一方面,職業學校教師應當改變以往那種單向灌輸的德育方式。另一方面,應當尊重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性。教師應當及時有效地糾正學生不正確的道德觀念。職業學校教師應當樹立生成德育的思想意識,以適應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實施有效的引導,以使學生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能夠比較自然地提高。比如,對學生開展熱愛家庭的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學生感受父母的辛苦,在節假日和父母生日的時候,寫封信或者是打個電話以感激父母的恩情。
總之,職業學校教師應當樹立實踐德育的意識,職業學校的德育活動應當以道德實踐作為向導,堅持道德實踐和理論教學相統一的原則,從而使學生可以參與到德育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踐行德育意識。職業學校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意識就是德育意識,它也是教師最重要的專業意識,它是一種德育實踐活動中的德育觀。因此,職業學校的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德育意識,提高反思性教學的能力,運用正確的理論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并在實踐活動中踐行德育意識。
作者:朱培林工作單位:山西省翼城縣職業技術學校
第三篇
一、當前業務課教師在和諧德育中發揮作用的不和諧因素
所謂和諧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個體發展需要的統一為出發點,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調控構成德育體系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發生和諧共振效應,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諧發展的一種德育模式。”[1]長期以來,許多高校往往把專業知識傳授、職業技能的培養與德育工作割裂開來,將德育工作歸屬于從事學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員以及德育教師,而忽視了業務課教師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業務課教師在和諧德育中作用的發揮,致使業務課教師對人才培養的重點更多地放在了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上,對學生的德育引導則相對被淡化。為了更明晰地反映當今業務課教師在和諧德育中發揮作用的實際情況,我們對省內部分高校進行了關于《業務課教師在和諧德育中的作用》的調研。本次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其中教師問卷100份,學生問卷500份,回收調查問卷562份(教師98份,學生464份)。對回收數據的分析處理的結果顯示:當前業務課教師在和諧德育中處于一種被邊緣化的地位,其作用的發揮還存在不少不和諧因素。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認識上的不到位、業務課教師德育素養的不足、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都是原因之一。
(一)業務課教師教書,不育人
業務課教師和諧德育意識淡漠,重教書,輕育人,教書與育人相脫節。調查問卷顯示大部分業務課教師在授課時很難做到經常結合德育方面的內容,經常結合德育方面內容的僅占約28.83%,有時能做到的約占56.05%,很少和從不做的竟占了約15.12%。來自學生的問卷則顯示,只有約28.45%的學生認為大多數業務課老師課上課下經常對他們進行德育引導,而約71.55%的學生認為少數和極少數業務課老師課上課下對其進行相關的德育教育。德育中一些重要的內容和領域不僅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而且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培養以及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人都舉足輕重。針對德育中這些重要的內容和領域,調查問卷顯示,相當一部分業務課教師卻很難做到在這些方面對學生的引導。如:約35.41%的業務課教師很少甚至從不與學生談心或者通過其他方式關心學生的思想狀況;約30.60%的業務課教師發現學生有心理問題時不去關注這名學生:約38.61%的業務課教師很少或從未向學生談到過黨的方針、政策和指導思想。另外,還有約12.63%的業務課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很少或從不注意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約18.33%的業務課教師很少或從不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約15.12%的業務課教師很少或從不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遵紀守法習慣;約10.68%的業務課教師很少或從不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積極進取;約9.79%的業務課教師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優良學風等等。以上數據說明相當一部分業務課教師重教書,輕育人。
(二)業務課教師育人,不系統
德育工作主要內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業務課教師很難將這些領域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有計劃的全面引導。調查問卷顯示,約39.68%的教師德育教育的內容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部分;不涉及道德規范教育的約占37.90%;不涉及身心健康教育(如心理輔導)的約占53.56%;不涉及法律法規教育的約占57.65%;還有約13.70%的教師在其他方面進行引導,以上方面均不涉及。因此,業務課教師很難做到對德育各部分內容的協調引導,往往會忽視一些重要的領域。同是德育中的具體內容,業務課教師的關注度也有很大的差距。注重培養學生優良學風的業務課教師約占31.32%;經常關心學生思想狀況的約占20.46%;經常關心學生心理問題的約占69.40%;經常注意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約占43.42%;經常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約占34.52%;經常向學生談到過黨的方針、政策和指導思想的約占19.22%;經常注意培養學生的遵紀守法習慣的約占48.93%;經常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積極進取的約占51.42%。以上數據說明業務課教師在德育中發揮的作用現狀實在令人擔憂。
(三)德育方式傳統單一,效果不夠理想
高校業務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時大部分都是采取課上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的,在方式上較為傳統單一。調查問卷顯示,約有87.37%的業務課老師采取的方式通常為將德育內容融入平常課堂教學中;課后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約占31.67%;通過電子郵件和短信進行交流引導的約有17.44%;約有19.40%的業務課老師采取其他的方式。而課堂上的滲透也只是針對培養優良的學風、職業素質等方面,沒有深層次去挖掘和弘揚學科專業內容中辯證唯物論的哲學思想,沒有充分認識到各種科學學科的知識本身就浸透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基本原理。目前業務課教師也沒有深刻認識第二課堂活動的德育意義,不能充分發揮自己在第二課堂活動方面的特長,積極指導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業務課教師的人格力量和道德示范對學生和諧德育所起的重要引導作用也沒有被重視。李嵐清同志曾指出:“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給學生留下深刻的意象,有的甚至影響學生的一輩子。”[2]業務課教師不僅要以其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學生敬佩,還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和行為表現來感染學生,以自身的行為為示范,從而教育學生、影響學生。調查問卷顯示,認為大多數業務課教師能以自己的言談舉止來感染學生的僅占約46.98%;約有11.42%的學生認為業務課教師中極少能以自己的言談舉止來感染學生。總之,德育方式傳統單一,影響了業務課教師在和諧德育中作用的發揮,要改變現狀,亟待構建多元化的德育模式。
二、業務課教師在和諧德育中發揮作用不和諧因素產生原因分析
業務課教師在和諧德育中的作用被邊緣化,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有認識上的不到位、業務課教師德育素養的不足、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一)認識上的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往往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關注學生的就業問題,并不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甚至將思想政治課程給予壓縮,加大專業課程設置的比例。即使從事學生工作人員也只是關注學生業余生活的豐富多彩,并不重視其思想狀況。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從上到下就很難去關注業務課教師的德育引導問題了。調查問卷顯示,僅有約30.61%的教師認為學校非常重視業務課教師對學生的德育引導。由于學校的不重視,業務課教師就更難自覺地去發揮德育引導作用了。業務課教師自身對其在和諧德育的作用認識也不到位,德育意識淡薄。教學與育人是教師的兩大基本職能。而業務課教師由于與學生接觸最頻繁,在學生德育工作中具有其獨特的作用。但目前在我國高校中,有不少業務課教師自身對其在和諧德育的作用認識不夠,缺乏自覺地德育意識。經過調查,約20.41%的業務課教師認為專業知識與德育沒有太多關聯,專業知識主要是幫助學生培養專業技能,而德育主要是教學生怎樣做人,那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以及學生管理人員的工作,課堂上講德育實在是偏離課堂主題。約有30.61%的業務課教師則認為,專業課任務重,課時緊張,本來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德育引導了。調查問卷顯示部分業務課教師對其在和諧德育的作用認識不到位,約有4.98%的業務課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約有2.31%的業務課教師對其是否應該進行德育教育竟然不清楚。約有20.48%的業務課教師認為他們的德育引導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作用不大,甚至有約3.91%的教師認為根本不起作用。思想上認識不到位,必然導致行動上的被動,因而業務課教師目前在和諧德育中發揮作用的現狀就不言而喻了。
(二)部分教師德育素養待提高
高校有些業務課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理論素質不是很高,愛崗敬業意識不夠,職業素質欠缺,對生活缺乏熱情等等,這些因素促使他們很難發揮對學生的示范作用,缺乏足夠的人格力量感染學生,甚至對學生會起到不利的反面作用。再者,個別業務課教師本身對法律和心理健康知識知之甚少,更不能在此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了。因此,要充分發揮業務課教師在和諧德育中的作用,必須提高業務課教師的整體德育素養,才能保證他們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德育引導。此外,業務課教師的德育能力有待提高。約20.41%的業務課教師雖然認為德育引導很重要,但卻不知如何進行,自身德育知識和能力欠缺,因此無法發揮德育引導作用。不少業務課教師平時只注重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提高,很少進行德育方面知識的學習,自身對德育內容不是很了解,缺乏對德育目標的準確把握,因而,對蘊涵在學科課程當中的德育素材挖掘不夠,經常從專業實際出發而忽視道德教育的社會性、政治性和理想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道德困惑。再者,有些業務課教師雖然了解德育內容,但感覺內容枯燥,不知怎樣將其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也不知采取何種方式來實現。故課堂上的德育多半體現在簡單地維持課堂紀律或對學生不良言行的批評教育上。有些教師即使注意做了,也往往存在著生硬結合的現象。因此,培養業務課教師的德育能力至關重要。
(三)學校層面德育保障機制不夠完善
首先,由于高校對業務課教師的要求往往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業務課教師在和諧德育中的作用。所以缺乏相關的政策來保障業務課教師對學生的德育引導,也沒有相應的組織保障。學校政策規章是學校開展各項工作的依據,也是廣大師生員工進行自我規范的依據。雖然學校對教師有職業道德要求,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但只是泛泛的規定,并沒有相應的政策要求教師具體應該怎么做。而且也缺乏一定的激勵措施,并沒有對于不育人的業務課教師進行相應的處罰措施,對于育人工作突出的業務課教師也沒有獎勵機制。其次,學校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業務課教師對學生的德育引導工作的順利展開。經過調查,約77.94%的人認為學校有必要建立健全機制以保障業務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這說明學校目前缺乏相應的機制。尤其是對教師的評價體系還有待完善。約有18.36%的人認為目前所在的院校對業務課教師的考評體系中沒有涵蓋業務課教師適當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方面的內容,約有35.71%的人認為是否涵蓋不明確,僅有約45.93%的人認為考評體系中涵蓋此項內容。絕大部分學校都有對業務課教師的考評體系,但是往往只是包括專業課程教學方面的內容,如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專業技能的培養等,并沒有關于業務課教師要進行德育引導方面的內容,這將直接影響業務課教師在和諧德育中作用的發揮。此外,針對業務課教師不知如何進行德育引導的問題,可以看出學校德育培養機制也不健全。經調查,約有54.08%的人認為目前所在的院校很少或從不對業務課教師進行相關的德育能力的培訓,構建完備的業務課教師的德育培養機制勢在必行。
作者:王秀霞工作單位: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中小學教師德育能力模型創建
- 下一篇:農業科技管理效率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