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文學崇高美特征
時間:2022-06-13 08:58:00
導語:大慶文學崇高美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噴出工業油流,大慶油田被發現的同時,也拉開了石油大會戰的序幕,廣大石油工作者們積極參加開采石油的工作。面對頭上只有青天一頂,腳下只有荒原一片的極端惡劣、困難的工作環境,為了鼓舞會戰職工的斗志,各探區(1960年初為三個探區)黨委會號召各基層單位利用墻報、黑板報、工地宣傳欄和廣播站等為陣地,在廣大職工中大張旗鼓地展開了業余詩歌創作活動。這不僅調動了廣大石油工人創作詩歌的積極性,同時又為大慶石油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廣大的群眾基礎,使大慶文化蓬勃發展。45年開采石油的歷程,大慶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作家,優美的詩歌、散文,宏偉的小說、話劇,以石油為背景的佳作層出不窮,廣泛的體裁將崇高美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西方美學中的美與崇高這一對范疇,在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下得到新的解釋,形成了作為自然美和社會美的兩種基本形態1110黑格爾曾說過,如果把各民族的史詩搜集來“就會成為一種民族精神標本的展覽館”。他又說,我們倘若想要認識希臘的民族精神和歷史,荷馬史詩就是最生動最單純的資料來源了氣文學作品是民族和時代的藝術紀念碑。各個民族的文學作品,不但是民族的標志,而且也是整個民族精神的體現。回看大慶石油會戰歷史,從偏僻無人問津的村莊,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成為了現代化的新興城市,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而從大慶的文學作品也不難看出不怕苦、不怕累、拿下大油田的革命精神,這同時也體現出了民族精神。廣大石油工作者無論身處怎樣的工作崗位都紛紛拿起筆來寫詩著文,謳歌火熱的石油大會戰,抒發自己的壯志豪情。而其中的“英雄不怕風雪寒,日進千尺只等閑;今年會戰非小可,力爭奇跡再加番。”例和“未經嚴冬不喜春,孤J撮知父母心;嘗透昔日奴隸苦,方感今為福中人。福根甜源哪里來?造福為民黨的恩。堅定斗志跟黨走,飲水不忘掘井人。”州等詩歌都充分表達了在黨的領導下廣大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后的喜悅心情,為了國家的建設努力拼搏奮斗,不怕苦、不怕累,使國家更加富強、始終秉承艱苦奮斗精神,跟著中國共產黨走,為此奮斗終身。“身穿冰結凌,北風當電扇;修好采油并,為國作貢獻。”均正體現廣大石油工作者為開發大油田奮斗的精神,舍小家,顧大家,抒發了廣大石油工作者心系黨,心系國家,為石油會戰拼搏奮斗終身。
這些佳作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被廣為傳頌。詩人們的佳作不僅鼓舞了廣大會戰職工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為早日拿下大油田而埋頭苦干,忘我奮戰,無私奉獻,而且也對一些詩歌愛好者們產生了廣大的影響。在這壯觀的景象中,更無形地突出了作品中人物的崇高美,不僅使大慶石油詩歌創作蓬勃發展,也使得大慶精神深入人心。由大慶劇作家楊利民創作、再現“鐵人”人格魅力的多媒體八幕話劇微人軼蔚,正因為其較強的思想教育性成為展現大慶精神、學習“鐵人”精神的教材,成為教育后代不忘民族精神的經典之作,在全國多次上映。楊利民站在時代的高度,以時代的眼光,把“鐵人”放在世界石油風云大背景下,講述了“鐵人”那一代石油工人進行的艱苦卓絕的石油大會戰。通過在舞臺上對“鐵人”王進喜工作、生活的8個場景進行精彩的解說,向人們全面展示了一個用鋼鐵脊梁擔起民族重任、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寫下的光輝的歷史、以博大情懷彰顯光輝的人格魅力的真實鐵人形象,使人們充分感受到了“鐵人”精神。廣闊的視野和磅礴的氣勢盡顯厚重的歷史感和鮮明的時代特色。《鐵人軼勤的可貴之處更在于用鐵人的美,讓我們牢記那些為了祖國的命運而奮斗甚至犧牲的人們,那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崇高的美,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新興人類的要求。可見,崇高美的文學作品既描繪本民族的真實形象一又起到了陶冶情操、培育下一代人的作用,在展現本民族精神的同時,又使得本民族精神得以繼承與發揚。
鴻篇巨制的文學作品會震撼人們的心靈,使人受益匪淺。與一般的作品不同,它不是重在表現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的情感,抒發人的歡悅或憂傷、惆悵或感慨,它所描寫的總是那些關乎社會公眾生活、聯系著影響歷史進程的事件。題材的宏偉性要求作者要具有歷史的眼光,和正視生活的勇氣,與他同時代人相比對生活具有更加透徹和精辟的認識。丁羽創作的以60年代大慶石油會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伙地之分全面向人們展現了大慶石油勘探、開采的過程。在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下,廣大石油工人從玉門關搬遷到北大荒,在這片荒無人煙的地方開始了他們開采石油的艱苦奮斗的歷程。在遼闊的章原盡顯人們忘我奮戰的身影,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零星點點,小小的聚集點成為了數以百人的集合地,成為了大的村落。壯麗的山河,天然的牧場,石油工人們投身開發大慶石油的建設之中。那時條件艱苦,沒有水就吃雪,他們在極寒的冬季用火熱的激情戰勝了嚴寒的掃創伴,他們是勇敢的,是令人敬佩的。他們住的是簡陋的宿舍,沒有取暖設施,只有圍坐在火爐的旁邊,生活是艱苦的,但人們的熱情是高漲的,到處歡聲笑語,是一片歡樂的海洋。油井出現井噴,王進喜首先目匕入泥漿中,用自己的身軀來攪拌泥漿,工友們面對此情此景無不為之感動,紛紛跳入泥漿中,加入人工攪拌泥漿的行列。正是由于他們的這種忘我的工作激情才使得油井順利產出石油,宣告大慶石油的勘探成功。沒有攪拌機就用自己的身軀加以攪拌,沒有抽水的設備就用自己的臉盆、水桶來進行人力接力抽水,一飄、一盆都見證了人們忘我的工作熱忱。正如王進喜的口號,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這么壯觀的場面怎能不令人感動,這么壯觀的場景怎能不讓人記憶猶新!在宣告石油會戰拉開序幕之后人們更加以飽滿的熱情,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積極參加石油建設工作,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令全國振奮的好消息,鼓舞著全國人民的士氣,人們熱情高漲,積極參加黨中央號召下的各種生產活動,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困難是暫時的,我們要有迎難而上的精神,大慶精神正向人們設釋了那種敢于面對困難、敢于解決困難的堅定決心。他們是可歌可泣的,是值得人們學習的。正是以這樣的工作態度,廣大石油工作者們積極參加開采石油的工作,生活艱苦能夠克服,勘探成功大慶油田,全力以赴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出一己之力!宏偉的場面讓我們真正感受其中的崇高美,真正感受到了大慶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工人的熱忱,令人敬佩。在現在的時代更是鼓舞人心,振奮精神。
又如楊利民的話劇心也質卿,向人們全面展現了一群北京地質學院畢業的學生,在60年代奔赴大慶石油會戰的壯觀場面。通過他們的艱苦歷程全面展現了大會戰在嚴寒、困苦中進行的全景。如,劉仁爺爺的一個戰友在寒冷的冬天凍掉了鼻子和耳朵,樂觀豁達的劉仁也因公被凍傷了雙腿,做了截肢手術,只能永遠坐在輪椅上;“駱駝”洛明得了強直癥,躺下起不來,起來躺不下;眾多工人累到經常幾個月不脫衣服睡覺,頭發長的像囚犯、渾身長滿跳蚤、手腳生了凍瘡,夏天外面下大雨帳篷里下小雨,臉被蚊蟲咬得像饅頭……正是有了他們的艱苦奮斗,大慶油田才得以勘探成功,解決了國家石油荒的困境。回顧大慶文學的半個世紀的建設,我們不難看出,在大慶市文化局的止確領導下,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作家及愛好者們懷著忘我的工作情懷,傳承著艱苦奮斗的大慶精神,紛紛投身文學創作之中。他們有的從新的學徒成為業務骨干,他們有的身在一線,但心里仍然深愛著文學創作,心系詩歌。不論是專業作家,還是廣大群眾(包括石油工作者、廣大教育事業的建設者們還有基層老百姓),都積極參加到文學創作的工作中,為大慶文藝事業的發展盡自己的微薄之力,使大慶這座城市成為文學的海洋,成為石油詩歌創作的根據地,為大慶石油文學的創作拼搏奮斗,百花爭艷,群星閃耀,使石油文學走出大慶,走出黑龍江,走向全中國,走向世界!
大慶人那不怕苦、不怕累,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正展現了中國人民頑強拼搏的精神,充分展現民族精神。無論是短短的詩篇,還是長篇小說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石油大會戰時的場景,那壯闊的景象仍歷歷在目,使人感受到了氣勢宏偉、磅礴。每一篇佳作的背后都會讓人感受到大慶精神的鼓舞,詩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說也好,話劇也罷,工人們艱苦奮戰的全景再現更是讓我們對他們肅然起敬!這些佳作使人們充分體會到了大慶文學崇高美的特征,向世人展現大慶精神,告誡今人和后人要時刻以大慶精神來為大慶的明天貢獻力量。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市建委項目審批效率通知
- 下一篇:商品質量抽檢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