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間接言語行為英語教學的建議

時間:2022-05-19 11:25:00

導語:剖析間接言語行為英語教學的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間接言語行為英語教學的建議

摘要:間接言語行為理論((IndirectSpeechActs)是語用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本文首先簡略地闡述了理論內容,對間接言語行為的特點、分類作了分析,而后探討了該理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并提出了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大綱中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等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間接言語行為大學英語聽說啟示建議

0.引言

間接言語行為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語言使用現象。人們常常不是坦直地去說自己的想法,而往往是通過某種方式“轉彎抹角”地、間接地表達。這種語言使用的間接現象就是語言學家所命名的間接言語行為。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如果對英語中間接言語行為的特點了解甚少的話,在使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就會常常出現一些語言錯誤或語用失誤,導致誤解,從而造成交際的失敗。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大量的間接言語使用現象,因此有必要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運用到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去,傳授其相關的知識和策略,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使用能力,有效地指導教學工作。

一、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概述

言語行為理論源于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Austin)。奧斯汀認為在說話的時候,說話人可能同時在施行著三種言語行為,即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其中言外行為體現了說話人在說話過程中有目的、有意圖地施行的行為,具有陳述、命令、威脅、請求、建議等功能的行為。言外行為是語言學家們關注的重點,因為它反映了人們用言語交際的目的。美國哲學家、語言學家塞爾(J.R.Searle)在他的《言語行為》(1969)一書中繼承和批判了奧斯汀的日常語言哲學分析理論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語行為理論。隨后塞爾于1975年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的概念并用其發展的言語行為理論對間接言語行為作了深刻的論述。根據塞爾的定義,間接言語行為是一種主要的施事行為通過另一種次要的施事行為間接地實現的。即一句話里可以有兩種言外行為,一種是能從字面上精確表達說話人的意圖,另一種是除了字面上表達的意思外,還隱含著另一層意思。如:Canyouhelpmewiththeheavybox?說話人表面上是在施行“提問”這個言外行為,但實質上是在“請求”對方幫忙。

二、間接言語行為的特點

1.語言形式與功能的不對等性

眾所周知,語言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在英語中,按照交際功能,可以把語言形式分為四種: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但是在實際的語言交際過程中,交際功能與語言形式并不是絕對的對等,同一言語行為可以有不同的句式來表達;同一句式反過來又可以用來實施不同的言語行為。如陳述句可以間接表達“請求”,“命令”,“勸告”,“允諾”等。如;Itisbettertostayawayfromthoseboys.這句話以陳述句的方式間接地表達了一種勸告。再例:Isthisboxheavy?這個疑問句在此間接地表達了說話者主動提出幫助的提議。還有祈使句、感嘆句也可以間接地表示其它功能等等。

2.語言字面意義與說話者真實意圖的不一致性

在間接言語行為中,說話者在其所用的語言中暗含著言外之意,從而使得語句的字面意義和說話者的真實意圖之間產生了不一致的現象。一個語句有著字面意義和話語意義兩個不同層次。說話者想表達的意圖在句子的字面意義上不能完全體現出來,而是要聽話者根據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場景和其自身的知識結構來做出推斷。例如,A說:"Doyouknowthemeaningofthisword?"B回答道:"Don’tyouhaveadictionary?”這個對話的字面意義是:A問:“你知道這個單詞的意思嗎?”答:“你沒有字典嗎?”而A,B兩個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卻分別是:“請告訴我這個單詞的意思吧”和“你自己去查字典吧”。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透過字面意義去發現說話者的真實意圖。

三、間接言語行為的分類

根據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可分為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和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是通過使用一定的規約手段來實現的,依據施事行為的構成規則即合適條件可給以解釋,聽話者是根據語句的字面之力,按照使用的規約習慣推斷出言外之力或說話者的交際意圖。非規約性間接言語行為沒有明顯的句法標記,說話者不常使用固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圖,致使語句字面意義與說話者真實意圖相去甚遠,因此要給以充分解釋,聽話者必須聯系語境依據說話雙方共有的知識、言語行為理論和某些會話原則才能推斷出言外之力或說話人的交際意圖。

四、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與交際能力。大學英語基礎階段要求大學生的英語會話能力達到“能用英語進行一般的日常生活會話”或“能就一般的社會生活話題進行簡單的交談、討論和發言”。從大綱中可以看出,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應重視語言的社會功能,要求學生掌握在不同的語境下,對不同的對象選擇適當的語言形式進行有效而得體的語言交際的能力。而在英語中,間接言語行為十分復雜,對日常交際和英語教學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教學過移中,我們常會發現學生按照母語思維習慣生搬硬套,使用的語言不符合英語習慣,在言語交際中出現語用失誤,造成交際中斷或失敗。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英語的間接言語行為不熟悉,沒有掌握英語語言的間接性。接下來我們就從語言的表達形式與特點、語言文化差異對比和學生認知推理能力三方面來探討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啟示。

1.注重語言形式的多樣性教學。

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的影響,過分強調語法規則和語言知識點的講解,而忽視了對學生語用知識和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導致教學中存在著把語言形式和語言交際功能整齊劃一的錯誤傾向,致使學生錯誤地認為表達“命令”就一定要用祈使句式,“提問”就一定得用疑問句式等等。重視語言形式教學本身沒有錯,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把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有效地結合起來。事實上,由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我們知道任何一種語言形式可以表達多種功能;而一種語言功能也可以用多種語言形式來表達。教師不重視聽說教學,尤其是口語教學,這使得學生在聽說訓練過使學生在聽說訓練過程中能夠隨機應變、從容應對。

2.注重語言文化差異對比和語境知識的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解釋語言形式及其字面意義,還要闡釋其中涉及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語用功能及其使用語境。語言形式是為語言交際服務的,而語言交際需要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因此,在教學中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了解了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學生才能使用正確得體的語言形式進行交流。另外,教師還應該重視情境教學。情境是理解交際雙方話語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響著語句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同時也制約著人們的語言表達。因此,教師應該在聽說教學中,盡可能地創造一些模擬真實的情景,提供更多的情景對話練習或要求學生根據情景進行角色操練,以熟悉英語中的各種語言交際的間接性現象,提高他們的聽說能力。

3.注重學生認知推理能力的培養。

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認知推理能力,因為這是正確理解間接言語行為的關鍵。推理能力是指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如何根據情境推導出說話者所要間接表達的“言外之義”。學生集中生理、心理、社會、語言等多種因素進行思考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推理過程。只有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能進行正確的推導。因此,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語言認知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正確地推導出說話者話語的言語行為,同時能讓自己要表達的言語行為得到正確的理解和實施。

五、結語

總之,間接言語行為是一種復雜的語言現象,在語言交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有著重大的啟示。因此,在英語聽說教學中,應該多多介紹間接言語行為的特點及相關知識,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同時這也要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等方面突出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和語用能力。教學目標應更加具體詳細;課程設置應更加合理、多樣化,引人一些培養語用能力的課程;教材編寫應突出語用功能,選用多樣化的素材,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典型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