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造型藝術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4 02:35:00

導語:當代造型藝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造型藝術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紙媒材是藝術家從事以紙為媒介的藝術品創作。紙在當代造型藝術方面可分為平面造型、立體表現造型、空間塑造造型。在當代藝術中,艾婕音(JANEINGRAMALLEN)女士結合紙與多媒材進行裝置與公共藝術,為中國臺灣不同城市塑造它們特殊的“在地地圖”造型;滕菲的作品在純屬空間造型的語言中,同時加入了時間——概念;施慧的作品造型是從二維、三維、多維方向發展的;她們在藝術的表現上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因而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揮灑空間。

關鍵詞:當代藝術紙媒材造型演變

當代造型藝術,單一的創作媒材,已不能滿足藝術家創作的欲望。看看現在各個藝術家的工作室就像材料倉庫,各種材料應有盡有,可以看出材料在當代藝術中的重要性。在造型藝術中,媒材正是藝術家制作藝術品的工具、材料及其形成的關鍵。紙媒材造型之演變的涵義十分豐富,首先是工具材料的發展,更深的含義是思維的拓展與深化。本文將選擇在當代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藝術家以紙和紙漿為媒材的作品,探討關于當代造型藝術方面的變化。

一、詮釋紙媒材

紙媒材是藝術家從事以紙為媒介的藝術品創作。紙媒材在當代造型藝術方面可分為三類:平面造型(二維)、立體表現造型(三維)、空間塑造造型(多維)。平面造型有裱糊、拼貼、折疊、染色等。制作平面作品的肌理,可以在制作紙漿的過程中加入一些粗糙的纖維,如茶、稻草、干花瓣、植物棉纖維打碎后用水混合等,還可以同時加入染色劑,也可以壓成各種變化的紋理,或塑成各種形態的造型。在干燥以后,就可以得到特殊效果的紙張。也可以用它們再進行加工,制作平面或立體的作品。立體表現造型有借助骨架造型,也有直接以紙漿造型,還可以用裱糊的方法造型。空間塑造造型多為裝置藝術或場景藝術。不僅要追求紙材質、形式的美感,而且還要享受場景、環境空間所帶來的活力;不僅把眼光放在傳統的紙材質與技藝上,同時還追求時尚與流行。藝術家把光與影也利用到空間造型中去,追求作品與環境的高度統一,并構成一個整體,達到多元化價值的體現,打破單一學科觀念,樹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

二、紙媒材的藝術表現

在當代藝術中,紙材對于一些藝術家來說是他們一生創作中的主要媒材。艾婕音(JANEINGRAMALLEN)、滕菲、施慧,這三位藝術家都有以紙或紙漿為材料的作品。同樣是以紙或紙漿為媒材的作品造型上卻有著豐富的變化。

艾婕音女士為知名的美國裝置藝術家和紙媒材藝術創作家,她擅長結合紙與多媒材進行裝置與公共藝術,她常以手工紙塑造出大型、臨時性藝術作品,置放于公共空間。她于2004年獲傳爾布萊特研究獎助金來臺灣駐地創作,期間她采取各地制作手工紙與天然素材(特色植物木玫瑰、香茅、油桐花、蘆竹和黃金青楓等素材)為創作的材料,經過烹煮制成紙漿作手工紙,并與當地的藝術家、學生、老師、民眾等集體創作,塑造出臺灣造型地圖。艾婕音利用采集當地再以當地制作出來的特殊手工紙,為臺灣不同城市塑造它們特殊的“在地地圖”造型。

滕菲,1990—1995年就讀于柏林藝術大學(HochschuleDerKuensteBerlin)材料造型藝術專業艾德曼(BErdmann)教授工作室,獲碩士學位。1995年起任教于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她的作品利用每類材料的視覺與觸覺特征,以及材料之間的對比要素,來表達某種程度的造型效果。獨特的個人視角和經驗對材料特質作敏感的感悟和復雜的情感體驗,利用直覺去體味材料充滿生命意味的個性,并通過設計綜合地加以表現,是滕菲紙材料作品的突出特點。給滕菲的作品做出確切的定義似乎是很難的事情。因為她的作品既不是“書”(傳統意義上的),也不是“紙”(傳統概念上的),用“裝置藝術”來套似乎也顯得生硬,因為這不過是利用原始材料——廢紙不斷地加工、操制、改造、利用而設計出來的可以看作是二維或三維的紙材料造型作品。作品《玫瑰魂》在展廳微暖的燈光照射下,令人倍感一種“生”之澄明。然而有意味的是,滕菲在這種純屬空間造型的語言中,同時加入了時間——概念,她讓每朵玫瑰花從布展的鮮活一直呈現到閉展的枯萎:使生死流轉、鮮枯變滅的內在意蘊滲透到觀者的心——讓你由詩意的情緒一下子升華到哲理的體悟中去。材料上除了羊毛、棉花、馬毛以外,滕菲還特別愛使用花瓣、各種質地的紙、樹枝、塑料管特別是蠟。滕菲所使用的材料、制作的手段,也大大地超越了以往,從而使材料豐富生動的表現性、質感肌理的藝術語言成為當代藝術中十分重要的造型要素。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已是當今國內在造型藝術領域中,學科最完備、規模最齊整的綜合型美術學院之一。施慧教授就是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五工作室學術主持人,她的作品多為纖維與軟材料造型。藝術家對于材料的特殊的敏感偏好,及在造型上對于線性、網狀構架的情有獨鐘,在她的所有創作中貫穿始終,并以不同的造型將材料的魅力表達得淋漓盡致。由于紙漿材料本身的狀態和特點在造型時必須附著于比它結實的材料和構架才能完成,于是施慧在早期選擇了紙漿材料與木框、棉線、麻繩等同是自然植物纖維的材料的配合成型和表現,作品自然而繁復。如作品《結》《纏》《柱》《框》等。后來的裝置作品《遺忘的假山》《無題》是其重要的代表作。《遺忘的假山》以紙漿、鐵絲網、噴膠等材料造型,樹起一座高達3米的假山石,希望喚起人們遺忘的“對自然家居和傳統理想的悠遠感情”。《無題》材料是鍍鋅鐵絲網和紙漿,形象仍然是“結”。鍍鋅鐵絲網在從材質性能上和視覺上都輕松地塑造了尺寸巨大的立柱狀的“結”造型,紙漿借助鍍鋅鐵絲網造出“網紗”的感覺。此時作為造型的“結”,已從早期作品中的密密麻麻、繁復地向外纏繞與擴張,簡化到近乎極簡,并松弛隨意地纏繞,洗練而又充滿自信。

三、紙媒材造型藝術的無限空間

紙這個媒材很輕、很平凡,然而形式卻極為多變,可以打破重塑或進行多元結合,它具有平面操作、立體收效的特性,將想象的世界從二維空間立體為多維世界。筆者在用紙漿進行《家》系列裝置作品創作時,紙漿的易流動變形的不可控制性,使我在制作造型時曾經感到困惑。在反反復復的試驗與探索過程中,發現正是由于它的不可控制性,反而使自己在創作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從而引發出更多的創意造型,并在實驗與探索過程中不斷拓展。紙媒材藝術創作有著無限的可能性是自己切身的體會。由此,它可能演變出的各種造型藝術形式也會有著無限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陳琳琳、鄔烈炎.現代紙藝[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2]艾婕音(JaneIngramAllen)雕塑/裝置藝術家[EB/OL].

[3]周至禹.充滿魅力的紙材料藝術設計[J].藝術與設計,1998

[4]覺予.對自然的親合[EB/OL]www.china-

[5]陳小丹.白紙非紙:當代藝術中同質材料之不同造型[J].藝術百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