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居民對肺炎疫情的認知現狀

時間:2022-04-21 03:57:24

導語:淺談居民對肺炎疫情的認知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居民對肺炎疫情的認知現狀

【摘要】目的:調查河南省居民對病毒肺炎疫情認知狀況。方法:采用網絡在線調查方式,采用自編病毒肺炎社會調查表進行調查,共得到河南省有效問卷13541份。結果:清楚了解肺炎的性質、潛伏期、主要癥狀、傳播途徑、與普通感冒區別的比例分別為954%、930%、939%、937%和756%,清楚了解疫情現狀和研究進展的比例分別為942%和695%;判斷肺炎具有高傳染特性、低致死率和高治愈率的比例為822%、230%和321%;掌握戴口罩、正確洗手、避免親友聚會等預防知識的正確比例為599%、844%和842%,外出佩戴口罩的比例為962%。結論:河南省居民對肺炎疫情的認知狀況總體情況良好。

【關鍵詞】病毒;肺炎;認知;河南;心理健康;橫斷面調查

自從2019年12月份在武漢部分醫療機構陸續發現肺炎病例以來,肺炎以很快的速度在國內多個城市流行。肺炎是由病毒(2019nCoV)引起的,主要由近距離空氣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1]。目前,針對這種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人們對其來源、感染后排毒時間、發病機制等信息尚不明確[2]。加之該病毒的傳染性較強,且目前尚沒有針對該病毒的特效藥[3],其致死率也不可輕視[4],因而對社會公眾的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并有可能導致一定程度的身心壓力。武漢和湖北省部分地區已形成明顯的社區傳播,該疾病病程早期癥狀較輕且存在輕癥病例和無癥狀病例,難以及時被診斷和隔離,造成社區中傳染源積累,同時新近研究表明該疾病在潛伏期仍具有傳染性,這更加大了對疫情控制的難度[5]。河南省與湖北省接壤,兩省間的省界長,人口流動性大,武漢流入人口排在前十名的來源城市有一半都來自河南省[6]。尤其是河南的信陽、南陽等地市距離疫情中心城市武漢較近,省會鄭州是從武漢往北的第一個大型交通樞紐,在此換乘的人口眾多,人流量大。因此,河南省面臨著較重的疫情防治任務。截止到1月30日,河南已有確診病例278例,死亡2例。本研究調查河南省居民對病毒肺炎疫情的認知狀況。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利用問卷星平臺進行網絡施測,測查從2020年1月27日17:00開始,到2020年1月29日17:00為止,共回收問卷21784份。其中河南省有16604份,非醫護工作者的普通民眾有15053份。刪除答題時間少于200s以及年齡<16歲或>100歲的無效問卷,有效問卷共13541份。其中男4267人,女9244人,性別信息缺失30人;年齡16~77歲,平均(321±111)歲;受教育程度:專科及以下5708人,本科及以上7833人;家中有無醫護工作者:有1905人,無11636人。根據調查期間每個城市的疫情情況,將河南省的18個城市劃分為疫情嚴重區(確診人數>40人)和疫情輕微區(確診人數<10人),由于18個城市在各類分布中的樣本量不均等,從每一類城市中選取部分城市作為代表。南陽、鄭州、信陽3個城市代表疫情嚴重區,被試3913人,焦作、洛陽、開封、三門峽和濮陽代表疫情輕微區,被試4414人。1.2工具。自編病毒肺炎社會調查表(SocialQuestionnaireforCOVID19,SQC):由心理學專業的教授、博士后、博士生與碩士生共5人組成調查問卷編制小組。參考SARS期間以及類似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相關文獻[79],首先確定要調查的7方面,分別為:對肺炎的認知與辨別、關于預防肺炎的知識、身心癥狀、非理性行為、對心理援助的需要、關于尋求幫助的方法和治療方法的知識、針對肺炎進行有效自助和他助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形成《病毒肺炎社會調查表》初稿。編制小組對調查問卷的初稿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對條目進行了增刪與修改,并對性質相似條目的選項進行了統一。根據初稿和討論的結果,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改,最后形成定稿。將定稿輸入問卷星平臺,請若干心理學專業研究生進行試做,通過他們的反饋意見,編制小組對問卷中的部分條目進行了語句修改和順序調整,形成正式問卷。正式問卷共54個條目,包含3部分:①對肺炎疫情的認知調查;②對人們面對肺炎時反應的調查;③對人們在面對肺炎時相關行為的調查。本研究報告其中的對肺炎疫情的認知調查內容,分為4個方面:①對肺炎疫情基本特點的認知,包含7個條目,分別考察人們對肺炎的傳染特性、潛伏期、主要癥狀、傳播途徑、與普通感冒癥狀區別、疫情現狀以及與疾病相關的研究進展的認知情況。每個條目分為“清楚”與“不清楚”2個選項;②對肺炎危害的認知,包含3個條目,分別考察人們對該疾病的傳染性、致死率、治愈率的認知,每個條目分為“低”、“中”、“高”3個選項;③對肺炎預防知識的認知,包含4個條目,考察人們對預防知識的認知情況,每個條目分為“否”與“是”2個選項;④心理健康狀況,包含1個條目,通過與平時的對比來考察心理健康水平,條目分為“比平時好”、“和平時一樣”、“比平時差”3個選項。1.3統計方法。采用SPSS250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將被試對肺炎疫情的總體認知狀況進行統計描述,采用χ2檢驗比較不同人群對

肺炎疫情基本特點與預防知識的認知差異,比較對疫情認知情況不同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采用獨立樣本MannWhitneyU檢驗比較不同人群對肺炎危害性的認知差異。

2結果

2.1對肺炎疫情基本特點的認知情況。954%的被試清楚肺炎的傳染特性,并且了解它的傳播途徑(937%)和潛伏期(930%)。939%的被試清楚肺炎的主要癥狀,但仍有244%的被試無法區分肺炎與普通感冒的癥狀。942%的被試認為自己了解疫情現狀,而掌握其研究進展情況的被試比例相對較低(695%)(表1)。χ2檢驗結果顯示(表1),女性對肺炎的傳染特性、潛伏期、主要癥狀以及與普通感冒的癥狀區別回答“清楚”的比例高于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的被試能更好地認識到肺炎的傳染特性,更了解其潛伏期、主要癥狀與傳播途徑,并對疫情現狀有更好的認知。家中有醫護工作者的被試對該疾病的潛伏期、主要癥狀、傳播途徑、與普通感冒的癥狀區別以及疫情現狀都有更好的認知。與疫情嚴重區的被試相比,疫情輕微區的被試能夠更好地認識肺炎的主要癥狀以及更好的將其與普通感冒的癥狀進行區分,同時,他們也能夠更清楚地認識疫情現狀和研究進展情況。2.2對肺炎危害的認知。822%的被試認為肺炎具有高傳染性;537%的被試認為肺炎具有中等程度的致死率,認為致死率低或高的被試比例相當(230%vs234%);541%的被試認為肺炎具有中等程度的治愈率(表2)。獨立樣本MannWhitneyU檢驗發現(表2),女性中判斷肺炎具有高傳染性的比例高于男性,男性判斷肺炎具有低致死率和高治愈率的比例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高者判斷該疾病具有高傳染性、低致死率和高治愈率的比例高于受教育程度低者。家中有醫護工作者的被試判斷該疾病具有高傳染性和高治愈率的比例高于家中沒有醫護工作者的被試。疫情輕微地區的被試判斷該疾病具有高傳染性和高治愈率比例高于疫情嚴重地區的被試。2.3對肺炎預防知識的認知。599%的被試認為戴口罩是預防肺炎的有效方法,并且有962%的被試在外出時會佩戴口罩;844%的被試了解正確洗手的步驟;842%的被試認為親友聚會是感染肺炎的風險行為(表3)。χ2檢驗結果表明(表3),女性被試中外出戴口罩的行為比例、了解正確洗手步驟的比例以及拒絕與親友聚餐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的被試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戴口罩是預防肺炎的有效方法,拒絕與親友聚餐的比例更高;而在外出戴口罩的行為上以及對正確洗手步驟的了解情況上受教育程度低的被試做得更好。家里有醫務工作者的被試認識到戴口罩是預防肺炎的有效方法、拒絕與親友聚餐、外出戴口罩的行為以及了解正確洗手步驟的比例均高于家中沒有醫務工作者的被試。在疫情輕微區中,清楚的認識到戴口罩是預防肺炎的有效方法以及了解正確洗手步驟的被試比例均高于疫情嚴重區。2.4對疫情的認識情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總體來看,有1454(108%)人自評認為疫情期間心理健康狀況“比平時差”,116742(862%)人自評“和平時一樣”,413(30%)人自評“比平時好”。清楚了解疫情的被試其心理健康狀況“比平時差”的比例低于不清楚疫情被試中相應的比例。清楚了解疾病研究進展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平時差”的比例低于不清楚疾病研究進展被試中的比例(表4)。

3討論

從總體結果來看,河南省各個群體居民對肺炎疫情認知情況較好,對其傳染特性、傳播途徑、潛伏期、主要癥狀以及疫情現狀的了解程度均在90%以上。但對于更深入的問題,如肺炎與普通感冒的癥狀區別、關于肺炎的研究進展的知曉率較低。這和SARS流行期間人們對SARS的認知情況非常相似[10]。根據2020年1月27日(本調查開始之日)我國疫情統計數據推算,肺炎的致死率約為28%。專家指出,其致死率要低于SARS、H7N9、MERS[11]。而本研究結果顯示僅有230%的被試認為該疾病具有較低的致死率,大部分被試認為該疾病具有中到高程度的致死率。結合實際數據發現,人們普遍高估了肺炎的致死率。根據Kahneman提出的前景理論,人們在對某一事件發生頻率或概率進行判斷時,容易產生可得性偏差,即最近發生的或生動鮮活的事件容易對人們的判斷產生干擾[12]。最近31個省份先后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疫情信息時時更新。雖然疫情信息的及時能使人們更多的了解疾病的狀態,但每日劇增的死亡人數,難免會影響到人們對致死率的判斷。SARS期間的研究也表明,與患病信息和與自身關系密切的負性信息容易引起民眾的高風險評價[13]。另外,目前我們對肺炎的了解和認識還不夠,許多風險認知的研究表明,當公眾面對某些缺乏了解的事物時,也會過高地估計其風險性的程度[14]。人們掌握預防肺炎的相關知識情況總體良好,其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雖然只有599%的被試認可戴口罩是自我防護的有效方法,但有高達962%的被試在外出時都會佩戴口罩。這種“知行分離”的現象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政府和人民為了應對肺炎所采取的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即呼吁民眾外出要佩戴口罩,許多省份在公共場所實施佩戴口罩的強制措施,對未佩戴口罩者將依法處理。由于個體差異,部分民眾對戴口罩這種預防途徑的認識不夠到位,而借助于國家和政府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可以在短時間內有效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切實防止肺炎疫情的傳播擴散。女性被試對肺炎的基本特點、預防知識、疫情現狀與其研究進展的認知情況要優于男性。這一調查結果符合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一般認為女性更加細致,并具有語言優勢,因此在對肺炎相關知識的掌握上優于男性。另外,以往研究發現,男女在認知風格上存在顯著差異,男性在思想和感覺維度上占優勢,而女性在感情和直覺維度占優勢[15]。由此可知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在疫情蔓延的時期,焦慮情緒可能使女性對肺炎疫情的信息更加關注,因此對相關知識的掌握也更好。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是影響人們認知水平的重要因素[10],本次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受教育程度高的被試由于具有更多的信息來源、更好的信息搜集能力和更高的信息鑒別能力,因此在對肺炎各個方面的認識上,以及對其危害性和疫情發展階段的判斷上均優于受教育程度低的被試。本研究也調查了社會支持性因素對肺炎疫情的認知影響。家中有醫護工作者的被試比普通民眾對肺炎的了解程度更高,對預防知識掌握得更好。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們有家人在醫療機構工作,他們更加關注肺炎的相關信息。總體來看,身處疫情輕微區的被試對肺炎疫情的認知情況以及對預防知識的掌握情況都好于身處疫情嚴重區的被試。這一結果一方面印證了“臺風眼效應”,即在疫情區域,個體的心理反應比疫情外地區的個體更平靜的現象[16]。SASR期間[14]和汶川地震期間[17]的相關研究表明,遠離災區的民眾會有更多的焦慮情緒。身處疫情輕微區的被試,可能由于這種焦慮情緒更加關注并掌握與肺炎相關的信息,因此對肺炎疫情的認知情況更好。另一方面,可能正是因為他們對疾病的基本知識和預防知識掌握較好,所以其所在地區較少發生疾病的相互傳染。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疫情和與肺炎相關的研究進展認識得越清楚,其心理健康狀況的波動越小。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在SARS期間,當珠海民眾對SARS的防治知識了解不多時,產生了恐懼心理,而當消息逐漸明朗后,疫情對民眾的心理影響逐步減弱[18]。也有研究者指出,對SARS基本知識和防護措施認知程度越好,越不容易產生心理異常[19]。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在出版的《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中也提出要理性、客觀認識疫情的信息,這樣可以幫助情緒的穩定,同時號召大家要對疫情做到“心中有數”,認真看電視節目和正規媒體關于病毒的報道,了解病毒性質,掌握流行情況,不輕信傳言[20]。因此,加強對肺炎相關知識的宣傳,使疫情信息的快速化、準確化、透明化,不僅能夠促進民眾對肺炎相關知識的認識,有利于緩解其緊張情緒,消除恐慌心理,也有利于動員社會各部門和各方面的力量協同行動,動員群眾參與控制工作。通過有針對性的宣傳,加強不同群體民眾對肺炎疫情的認知程度,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是我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一條有效途徑。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受實際情況的限制,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樣,被試不能完全代表一般人群,調查結果的推廣性有限;由于肺炎疫情的突發性和未知性,時間緊促,因此病毒肺炎社會調查表的編制有些粗糙;本研究只在有限的時間內對被試對肺炎的認知情況及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無法將人們在疫情不同階段時對肺炎疫情的認知情況及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縱向比較。

作者:陳糰 王瑋 王勝男 單格妍 李永鑫 單位:河南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