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對建筑的影響

時間:2022-11-22 04:35:52

導語:生態經濟對建筑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經濟對建筑的影響

本文作者:龍姚工作單位:廣東兆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生態經濟理論的價值在于通過提出一系列基于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新理念與新方法,為轉變人們傳統的思想觀念與價值體系,修正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運行模式提供思想方法與現實工具。

一新的成本觀與成本評價方法

(一)全生命周期成本觀在傳統的建筑經濟分析中,建筑在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對于如木材、金屬等有限資源的消耗、建造以及最終拆除過程所產生的建筑垃圾處理等方面的費用均未被納入考慮的范圍,而恰恰是被忽略的部分構成了建筑總體成本的主要內容,據英國的有關研究表明“,在能量或水資源的消耗方面,施工階段的影響只相當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所具有影響的10%左右”,傳統成本觀對于建筑在使用與廢棄過程費用的忽視,使得對建筑經濟性能的評價相當不完整,使人們失去了提高建筑全生命周期效率的動力。而建立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新的成本觀,將有助于人們了解在建設初期采取節能與資源的保護措施,對于建筑生命周期全程的經濟意義與生態價值。全生命周期成本觀的建立,既是客觀評價建筑對自然環境所形成影響的需要,也是真實反映可持續性建筑經濟效益,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其市場價值的需要。

(二)全生命周期成本評估法首先,全生命周期成本評估法的概念。全生命周期成本評估(以下簡稱LCCA)是運用全生命周期評估原則(LifeCycleAssessment,以下簡稱LCA)測量建筑產品或者材料“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部成本的分析方法。在建筑物的成本評估中引入LCA概念,目的在于建立起對于采用可持續性措施所帶來的建筑初期成本提高的完整認識,從更長遠的角度綜合考慮可持續性建筑的經濟性能,為客觀評價可持續性建筑的經濟性提供有效工具,從而推動它的實施。其次,建筑的LCCA內容.建筑的LCCA由三部分內容組成:①建設期成本:包括建造費用、材料的安裝與供應費用、設計費用;②使用期成本:包括清潔、維護、裝修、置換(搬遷、廢棄物處理)以及使用期間的持續性的能源消耗;③環境費用:包括資源的耗費與環境污染,如材料在采集、制造、運輸、使用過程的資源耗費與污染以及建造活動所帶來的直接空氣、土地、水資源環境影響、建成環境的室內空氣質量等。最后,建筑的LCCA方法.關于建筑LCCA評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評估涉及建筑未來使用中的許多可變因素,需要首先建立相關的評估導則,規范不同建筑的評估標準。評估投資有效性的最簡單方法是回收期計算。建筑LCCA評估中的回收期計算,是通過將建筑材料、組件在整個生命周期的成本進行貼現求和,形成基于現值LCCA,通過計算這一成本的回收速度,反映投資的有效性,回收期越短代表投資效益越高。目前,隨著理論與技術的成熟LCCA方法正得到更廣泛的運用,據1999年瑞典的調查顯示,已經有66%的被調查對象不同程度地將這一方法運用到了建筑的暖通、空調等系統與設備的設計中,可以預見在通過政策調控,使得房地產開發商將目前的短線投資變為長期投資后,LCCA方法在建筑領域的運用將得到更大的擴展。

二建筑效益評價體系的擴展

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經濟活動的主要目標,而不全面的效益評估體系卻是造成傳統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沙掷m性建筑價值觀的確立首先有賴于對效益概念認識的拓展,并認為完整的建筑效益應包含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三部分內容。普通建筑的效益評價體系主要考慮三個基本要素:成本、質量和時間,達到三要素平衡的行為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少的時間達到目標質量要求的行為被認為效益最高,由于對環境效益的忽視,使得產生于這種評價體系的建筑往往僅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在早期的生態建筑營造中,出于對建筑環境效益的重視,在傳統三要素評價體系之外又附加了關于資源消耗、有害物排放、環境健康程度和生物多樣性等環境內容,這實際是以全生命周期的觀念拓寬了成本要素的時空意義,以生態評價拓寬了質量要素的含義??沙掷m性建筑的發展則帶來了評價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經濟約束、社會公正和文化傳承等要素成為可持續性建筑效益評價的新維度,它們為原來的時間要素注入了新的內容,從而形成了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的完整建筑效益評價體系。

三可持續性建筑——實現生態價值的途徑

生態經濟理論將人類的可持續性經濟行為看作是實現場所潛在環境價值與現實經濟、社會價值整合的途徑,它對建筑設計帶來的啟示是:可持續性建筑的建造不只是追求單純的環保性目標,而是更切實地將環境價值與以經濟為衡量的人類福利的提高直接聯系在一起的過程。實際上,可持續性建筑的每一次成功實踐都是自然資本生態價值的實現過程,如對于自然排水系統的利用,通過相應人工系統建設成本的降低實現了自然系統的價值;由各種節能措施的采用而帶來的能源消耗降低、和建筑經濟效益的提高也是自然資本轉化為現實經濟價值的體現。新的建筑成本-價值體系的確立還需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可持續性建筑促進機制。目前的發達國家所采用的促進機制主要是建立環境評估體系與“綠色標簽”制度,即首先建立關于可持續性建筑的評估系統,業主或開發商可自愿申請相關評估,如果通過則可以取得綠色標簽,開始享受政府相關優惠政策。從而促進機制的推行有助于人們改變傳統的價值觀,有效促進了可持續性建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