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教學綜述

時間:2022-04-18 04:59:00

導語:古典文學教學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典文學教學綜述

一、前言

當今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古典文學漸漸的失去了興趣,但又迫于教學安排,去應付考試,拿到學分,致使他們呆在教室如坐針氈,“身在曹營心在漢”。很多學生甚至對古典文學的存在價值都產生了懷疑,質著“:我們花費這么多時間學習古典文學,究竟有何用處?”而教師在舉例證明古典文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毫無底氣,口是心非。文學變成枯燥的理論課或文學史,文學解讀及其能力的教與受脫節,教學目標脫離社會需要……古典文學的教學脫離實際,陷入了重重誤區,古典文學教學迫切需要尋找可行的新出路。鑒于不是很樂觀的形勢,筆者擬探索一下古典文學教學的新策略,以謀古典文學得到一線曙光。

二、深化教學方法的革新

素質教育主要貫穿現代教育的以學生為本即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導向是突出的,主要采用共同探討、平等研究這種方式,以提供學生對知識、文化和價值觀等的比較、思考、鑒別和選擇。故教師要突出他的引導作用,把更多的時間與思考交給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興趣,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固然,萬事開頭難,但習慣成自然,新事物誕生后需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為人們所接受,那時廣大師生便可以共享甘之如醴的教學成果。

三、啟發式教學手段的運用

啟發式在課改中誕生的一種科學教學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運用各種方式“誘導”學生,啟發他們的智慧,挖掘他們的智力潛能,以引導他們富有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地去學習和掌握新知識,乃至開拓新知識。教師講解時,可以按照這樣的一個套路:先巧妙提出問題,再激發學生分析問題的興趣并引爆行動,最后與學生共同求解。

四、轉變教學渠道

古典文學的教學不但要始終鞏固課程教育的“主角”地位,還要結合課程外的實踐,課外實踐也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文學源遠流長,上起先秦,下迄明清,歷經五千年多年的發展,包藏萬象,底蘊深厚。而我國的藝術和古典文學同根共源,學生將學習藝術同古典文學結合,在實踐活動中相得益彰。如學國畫的學生可多讀陶淵明、王維等山水田園詩人的作品,學藝術設計的學生可多讀像《紅樓夢》等其中有建筑設計描寫的作品……這樣的話,學生不僅可以從古典文學中獲得藝術靈感,還可以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相得益彰。另外舉辦一些諸如古典詩詞配樂表演、開展辯論活動和演繹古典名劇等活動,可更進一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創新性,寓教于樂,使學生學習更積極,主動加入學習古典文學的洪流中,并使之成為一種校園文化,“潤物細無聲”,慢慢地其古典文學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精神都會得到顯著提高。五、賦予知識性和趣味性要使古典文學的教學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就要做到:

(一)古典文學知識系統化古典文學一般按體裁編排,由淺入深,并以“史”貫之,以時代順序為線索講解作品,逐個朝代介紹,每個朝代都重點介紹其文學發展概況。總之,古典文學的教學要使學生擁有系統的認識,對文學史體系有完整認知。

(二)深化古典文學知識,完善知識結構如在高校中教授《詩經》時,不但要講解語、詞以及寫作方法,還要講解其起源、文學史地位以及它對后代的文學創作之影響等等。

(三)穿越時空,比較升華偉大詞人辛棄疾文武雙全,詞風豪放,感情激越,氣概激昂。人的復雜的情感往往顯現于作品中,故詞也不會全部“如出一轍”。就像《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等詞,技巧精湛、思想感情細膩。蘇軾的詞也是,并非都是“大江東去”,還有悼念亡妻的傷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也有感嘆佳人難見、春光易逝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等。李煜以“向君能有幾多愁,恰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清照則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等深入人心。但也留下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種豪言壯語。而“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又使生動刻畫了一個觀察生活細膩又富有閑情逸致的少婦。講解白居易的《長恨歌》時,為刻畫楊貴妃的“美”,展現其眼神的靈活,神態之迷人,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就表現到位了。用“梨花一枝春帶雨”,又給我們呈現出一位愁容滿面的“淚美人”,筆法精煉,刻畫入骨,而又想象裊裊。六、小結古典文學教學存在相當的難度,源于其存在時空的代溝,還有其現實意義的含糊等,故古典文學教學需要幫助學生構建與古典文學的溝通橋梁,明確其現實意義、時間價值等,現實就是現實,需要考慮教學條件,在有限的條件下,只能優化教學手段,摸清學生學習心理,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掘學生對古典文學學習的潛能,方以取得教與學共贏雙收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