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論文

時間:2022-06-12 10:14:43

導語: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論文

一、目前中國綜合類高校藝術教育得失分析

1.教育的公平性,現代國家在法律層面嚴格保障教育的公平,人們不分宗教、種族、性別、地位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2.教育的民主性,中國當前的高等教育已經普及,法律規定每一位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3.教育的生產性,強調勞動生活和社會生產與教育相結合。現代化教育模式有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的優勢,但缺少對獨立個體的個性化塑造及全面人格與才能的培養,產生了諸多弊端。具體問題可歸納為如下幾點:(一)人文關懷的缺失。綜合大學藝術教育套用專業藝術院校的教學模式,因此無法發揮自身優勢,使綜合類高校中的人文、社科資源白白浪費。專業類藝術院校以傳授專業技巧為特長,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嫻熟掌握各藝術門類的技藝,但所學專業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同時也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識積淀。綜合大學中各院系建制齊全,擁有大量人文領域的師資人才,這些思想寶庫都能為藝術工作者提供精神源泉。但遺憾的是,綜合類高校藝術學院盲目照搬專業藝術院校的經驗,使這些資源無法被有效利用。即便各大高校都開設有文化選修課,但藝術生的學習通常流于表面形式,必要的人文知識無法內化到學生自身的藝術創作和工作實踐中。(二)擴招問題。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在2000年左右迎來了招生高潮,據1998年本科專業目錄調整后的不完全統計,在全國有近298個本科院校設有藝術類專業點。而到了2001年,僅三年的時間又增加了一倍左右,達到597個,到2007年則有800多個高校設立有藝術類專業④,目前仍呈現上升趨勢。藝術類專業早已超過了法學、文學和醫學等多年持續發展的熱門專業。⑤其后果是擴招規模總量的絕對增長大大超出各種投入的增長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學科專業結構失衡、教學管理滯后等問題。因此藝術類專業需要系統考慮發展學以致用的教學方法、確定發展的規范、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解決畢業生就業等問題。(三)高校教育與社會實踐之間的隔閡。綜合性大學藝術教育注重對藝術技巧的學習,沒有將藝術作為人文社科領域的一部分來合理對待,造成了藝術與人性培養和社會生活之間的斷層,使學生們無法將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愿融入社會現實環境之中。作為后果,藝術專業的畢業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問題,這使得許多藝術學子不得不向其他行業轉型,荒廢了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時間,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綜上所述,現代化的藝術教育模式有利于快速地提升國民整體的藝術素養。但工業化的培養方式只是劃定了藝術教育的基本線,在培養更高級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的要求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下的藝術教育中,缺點在逐漸地凸顯出來,因此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教育要求,這便為文藝復興藝術教育留下了施展的空間。

二、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理念

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理念引申到當代中國,特指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復合型創新人才。旨在全力培養一種在知識結構方面能夠打通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性人才,這樣的人才能成為高瞻遠矚、把握全局的社會棟梁。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從狹義角度看,是文藝復興時代培養藝術家的手段;從廣義上來講,是“修復”人性的一種教育方式。因為自啟蒙時代與工業革命以來,資本的擴張和社會化大分工,使人們遭受異化的磨難,它不僅在發達國家大為肆虐,而且在發展中國家也各行其道。這種異化的負能量在社會轉型期間趁機急速膨脹,它們往往被資本所粉飾,其后果是鈍化知覺、異化人性,亟需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進行修復與引領。同時,該教育理念必須放在“一帶一路”的全球視野下,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高度,放在“藝術技術學”的建設之下去予以闡釋和踐行,這樣才能促成人文理念和社會精神的高度結合,使我們的教育方式符合新時代的要求。(一)數次文藝復興運動的文化遺產。文藝復興運動特指15、16世紀發生在西歐的文化復興運動。一般認為,布魯內萊斯基與吉貝爾蒂于1401年的銅門之爭⑥拉開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大幕。但是站在人類文明史的角度來看,歐洲文藝復興實際上是一場包含了加洛林文藝復興、奧托文藝復興、12世紀文藝復興⑦、意大利文藝復興、北方文藝復興等,從9世紀一直延續到18世紀的一場近千年的思想運動。其核心內容是發掘人類文明在軸心時代⑧中的精神遺產。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后,西歐進入黑暗時代。此時社會動蕩、文化凋敝,直到查理曼大帝所主導的“加洛林文藝復興”時期,西歐才迎來了首次文化復興。查理曼大帝通過建立教育系統——學校,來推進加洛林文藝復興的發展,通過恢復希臘教育體系下的“七藝”(邏輯、語法、修辭、數學、幾何、天文、音樂)來指導人們的生活方式。“七藝”課程很快發展成為較為完備的歐洲課程體系,該體系對人在感性與理性、理論與實踐、生活與藝術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塑造,其重要作用是為歐洲文明做了古代典籍的搜集整理、文化學術人才的初步培養及拉丁文字定型方面的各項準備,使古典文化在為基督教服務的語境中得到保存。⑨在加洛林文藝復興的基石上,歐洲繼續開展了歷次文藝復興運動。神圣羅馬帝國的建立者奧托一世開創了奧托文藝復興,繼續弘揚古典文化。12世紀,歐洲迎來了大教堂和大學的時代,哥特式教堂被大量興建,秉承著“七藝”教育理念的大學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在歐洲各地出現。與此同時,由阿拉伯文所記載的古代希臘著作相繼被翻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理念與基督教義相結合,形成了著名的經院哲學體系。歷次文藝復興雖然出現的時間、地點和主導的人物不同,但都是對人類軸心文明的回顧和人類終極命運的思考。它們最終匯聚到了15、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這面旗幟下,并形成了以人文關懷為主導的、兼具科學精神的藝術教育理念。(二)15、16世紀文藝復興藝術教育。歐洲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帶有革新性,將早期作坊式的師徒傳授轉變為強調科學知識、人文素養的學院教育。其教育理念主要由兩大核心思想構成:一是培養具有科學精神的復合型創新人才;二是建立藝術學院體制。文藝復興的原初含義是指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該時代的教育理念亦是對人性全面發展的再次關注,強調精英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在科學和藝術兩大體系的熏陶下全面發展。文藝復興時期不僅誕生了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一眾科學巨匠,大量的藝術家也將自己的藝術創作與科學結合起來,進而獲得感性和理性方面的雙重啟示。從達•芬奇的繪畫筆記中可了解到,他致力于將繪畫從一種手工技能提升為科學,并揭示繪畫的科學原理。他認為繪畫是從“數學證明”出發的,是基于“世上最為真切的經驗”的科學;同時代著名的建筑師布魯內萊斯基在文藝復興時期發明了科學透視法;皮耶羅•弗朗切斯卡則將音樂與數學中的韻律運用到繪畫之中;15世紀意大利著名藝術家阿爾貝蒂在其著作《論繪畫》中,認為藝術家與畫匠之間的本質差異,在于是否具有廣博的人文科學知識并且運用于創作構思,并認為藝術家應該通過理性和廣博的知識來創作作品。⑩他因此強烈呼吁畫家廣泛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鼓勵他們與博學之士交朋友。這一主張不僅成為當時的主導思想,而且深刻影響了后來西方的藝術教育體系。在15世紀的佛羅倫薩,一大批星光璀璨的藝術大師,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吉貝爾蒂、曼坦尼亞等都受到該思想的影響。他們不僅是畫家、建筑師、雕塑家,更是富有思想性的學者,這些大師身上體現出的全能型人才的魅力光輝一直照耀到今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教育的另一特點是專業藝術院校的誕生。專門為畫家、雕刻家和建筑師設立的藝術學院出現在16世紀。米開朗基羅就曾在美第奇家族主持的“美第奇學院”中學習雕塑和“七藝”中的修辭與語法,這也使他成為一位杰出的詩人和人文學者。他的學生瓦薩里則創立了迪亞諾學院,該學院便是當今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的前身,培養了眾多優秀的藝術家。⑪可以看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教育脫離了傳統的師徒授課方式,并轉化成為科學化、系統化的教育模式。同時,文藝復興教育仍然保留了向軸心時代偉大文明學習的傳統,依然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雖然現代藝術教育脫胎于文藝復興藝術教育的母土,但隨著社會分工的加劇,文藝復興藝術教育中所倡導的人文主義精神被弱化和碎片化了,這也是為何要倡導重新回歸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的根本原因。

三、一流學科建設與“藝術技術學”理念

(一)時代賦予的教育要求。一流學科建設是國家的大政方針,也是中國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其目的是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⑬報告,為當下全球教育理念的轉變作了全方位的導覽,并為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方向——教育作為個人發展的工具轉變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載體。報告中的一個重要理念,便是提出了新型人文教育觀,旨在改變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綜合、分析、推理、演繹、歸納、假設、獲取信息和批判性處理信息的能力。藝術教育領域的一流學科建設,應是運用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理念,通過藝術技術學的學科建設進行落地與實施。綜合類大學藝術學院可推行的改革方法與路徑可有如下參考:1.加強科學前沿領域探索,通過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前沿信息,運用交叉學科、跨領域研究的方式,在知識結構上使學生具有更加廣闊的視野、想象力和創新意識;2.將人文類課程列為必修課程,增加哲學、美學、歷史等人文課程,全面夯實學生人文修養基礎;3.嚴格把控高校教師的學術水平,高校教師的聘用標準應從授課型教師轉向科研型教師,使教師能夠帶動學生參與課題/項目申報與實施;4.注重藝術教育領域產學研能力的培養。綜合大學的產學研方面,多偏重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對于藝術文化領域較為輕視。美術、影視、設計、景觀、戲劇、音樂等方面,早已形成產業化運營模式,如果高校加以重視,藝術領域中產學研市場化的潛力巨大;5.發揮綜合類大學的藝術專業學科優勢,綜合類大學中的藝術教育應成為全校師生的人文修養準繩,使藝術教育在綜合類院校當中成為滋養人性、彌補人文精神缺失的良藥;6.通過申報課題/項目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與工作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由理論到實踐、由全面到微觀的立體式訓練。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文藝復興式的復合型創新人才。(二)“藝術技術學”學科理念。“藝術技術學”學科的核心思想是科學加藝術,是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科產物,也是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的指導手段。“藝術技術學”研究領域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實驗室數據、化學試劑、保存與修復技術來書寫的,由數據技術構成的藝術品歷史,其突出功能是對經典藝術作品已失落的價值和技法進行系統的觀察、測試。從對藝術品的剖面研究而推出更為完善的保存、修復、創化方案,并還原作品產生時的社會文化背景,這是科學的范疇;其二是以動畫、影像、新型媒體科技為支撐,與藝術進行充分結合的新型修復、創新、創作研究的教學領域,使枯燥的歷史數據得到審美的提升和藝術的指導,這是藝術的領域。通過“藝術技術學”的學科打造,可真正實現文藝復興式的“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理念。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藝術技術學”學科教育也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以課題/項目的申報為切入點,采用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的方式,改變以往割裂的教學方法。通過與重大社會現實相對接,快速打造科學加藝術、理論加實踐的復合型人才。其可行性的實施方式包括文化教育裝備系統提升(藝術教材、教具創造性提升),遺產與數字文化產業融合(情景體驗式智慧博物館構建),通過整體修復思維來融合手工技術與科技手段(藝術+科學)等一系列學術前沿問題,同時努力落實“產教研學用”的社會價值轉化。⑭為我國文化產業和文化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為藝術學子們理論與實踐脫節、就業難等問題尋找到出路。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視角下的“藝術技術學”學科教育,是將抽象的理念進行落地實施的具體手段,注重培養學生深厚扎實的知識基礎、寬闊的國際視野、具有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在具體的操作層面,這種教育模式則通過承接課題和項目得到深化和推廣。

四、課題/項目的申報和實施

促成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通過申報課題及項目,尤其是參與到文旅部、教育部所開展的科研項目活動中,可以更好地踐行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課題/項目的申報和實施過程中,有利于整合高校各門類學術教育資源、科研力量、組織框架。促成一批專業素養良好、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優異的國內藝術院校教師、科研人員、藝術學子間的經驗交流。有利于造就一批藝術功底深厚、對藝術實踐和社會經驗均有著良好掌控能力、具有當代眼光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一)課題/項目申報與實施鞏固知識成果。學生平時所學習的知識都源于書本和課堂的教學,無法得到充分運用,在與實踐的長期脫節中被遺忘。通過完成課題/項目的申報與實施,可使學生敲定所學知識的細節與準確度。學生通過對某一學術主題的討論加強理論認知,并將討論的內容結集并申報課題,使學術內容在實踐中進行深層次的內化,使所學知識在探討過程中被反復錘煉,進而印刻到學生的思想體系當中。課題/項目的申報和實施,也打破了以往課堂式教學師生之間無法互動的授課模式,通過設置專題研討課、工作室實踐課、案例分享課、項目輔導課、考察交流課,促成課題/項目的完成,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立體認識。“藝術技術學”學科指導同樣可以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所主持的法海寺壁畫修復課題⑮是“藝術技術學”學科運用的良好例證。該課題通過技術分析與歷史研究相結合,一方面運用現代最新科技,針對法海寺壁畫進行系統的技術分析研究。另一方面,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深入研究,還原在古代歷史文化語境下,壁畫所承載的更深層次的宗教、文化內涵。然后通過現場考察、材料提取及實驗室分析來建立可視化模型,以展現古代壁畫的視覺成果。最終將所有數據匯總,結合文獻資料,在本課題研究的框架下,形成科學嚴謹的理論總結,也使參與項目的師生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當中獲得真知灼見。(二)全方位的能力培養。課題/項目在申報和實施的過程中將顯著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也是響應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中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棟梁之材的號召。在課題/項目的操作中,學生不僅僅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做保證,還要有對事情的預估能力和隨機應變的技巧。以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復興研究院2018年8月實施的《藝術品修復人才培養》項目⑯為例,在前期準備當中便涉及到培訓方向的定位,課程設置、時間安排、教師邀請、場地聯系、人員食宿、安全防范、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時,該項目篩選出我國各大重點高校或藝術機構在綜合材料繪畫與藝術品保存修復、文化遺產研究等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教學團隊。教學方向包括哲學、藝術史、宗教學、美學、文學、繪畫實踐、藝術品修復等多個方面。形成了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基礎的知識、技術的集成與轉化,使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思路落到實處。⑰學生在參與項目的工作當中培養了如下幾點重要的實踐能力:1.大局觀,學生在整個培養項目的統籌過程中需要思考到每一個細枝末節的問題,同時又需要將每一個問題的解決方式寓于全局當中,在處理問題的同時鍛煉了學生顧全大局的思維方式;2.自學能力,學生在處理課題/項目的相關規章制度、學理思路、操作方法上需要了解相關信息,而項目嚴格的時間進度則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要對相關知識進行吸收,從而提高了受益終身的自學能力;3.團隊協作,優秀的團隊協作能力是課題/項目成功實施的重要保障,該能力的提升對學生未來融入社會生活至關重要;4.危機處理能力,在一個長期的課題/項目的實施過程當中,蘊藏著諸多不確定因素,這促使學生能夠鍛煉出對于危機的預估和解決的能力。可以看出,一個課題/項目的成功實施,可以對學生起到全方位的塑造作用。(三)通過項目申報與社會重大現實需求密切結合。《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規定:到2020年,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⑱當前以制造業為主導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已進入瓶頸期,因此,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才是下一階段國家經濟增長的重心。這要求我們將藝術教育與社會重大現實需求緊密結合。教師應通過將授課知識轉化為針對社會問題的課題/項目內容進行申報的方式培養人才。教師帶隊指導,將學術主題滾動申報成相關的課題/項目,使學生平時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轉化為國家所關注的文化產業課題,這樣既能將書本中的學術理論落地,又能獲得科研資金,使學術活動得到延續。仍以《藝術品修復人才培養》項目為例,該項目符合國家對藝術品/文物修復人才缺失的需求應運而生。同時,項目中還邀請國內外著名文化產業公司的高層領導授課,探討產學研一體化的實施過程,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學生通過項目的申報、組織、孵化、實施、結項等一系列的實踐過程,了解相關領域的專業理論知識是如何與藝術品、國家政策、文化產業有機結合的全部流程。其中的涉及學術理論、人文修養、組織策劃、專業實踐等多項技能,學生經理論直接進入實踐,并且與當下中國的重大現實需求緊密銜接,這對學員在面對未來的社會競爭中都大有裨益。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的實施在當今中國并不多見,其理念的提出在學術視野上體現出創新與突破的勇氣。通過課題/項目的申報和實施手段所期望達成的愿景是:為解決中國長期以來難以突破的教育問題提供可行之路;通過文藝復興式藝術教育的深入研究與實踐,在人類文化層面重建普世價值與文化傳統的關聯,恢復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為藝術教育向良性循環發展提供引導和推動的科學意義。這樣才能在紛亂的現實中尋找到真正的藝術道路,既與個人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也與“中華文化復興”這一偉大主題發生關聯,并促成建立藝術教育與教學實踐的分析樣本,直接推動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的改革,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型復合人才。

作者:丁方 嚴夢陽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