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研究

時間:2022-04-01 10:12:05

導語: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研究

1項目概況

1.1項目建設背景

蓮花庵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以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為目標,以湖南省“四化兩型”建設、長沙市“三大特色農業經濟圈”建設(百里水果產業帶)以及長沙縣黃興大道北延線農業產業示范帶建設為契機,按照長沙縣“南工北農”和“一縣兩區”的總體構架,充分利用長沙縣白沙鎮地理、交通、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建設起來的示范性生態農業觀光園。

1.2現狀分析

蓮花庵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位于湖南省長沙縣白沙鎮。白沙鎮地處湖南省長沙縣最北端,距縣城星沙城區42km,距長沙市55km。白沙鎮屬于亞熱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光熱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非常適合建立優質水果產業基地。規劃區內植被資源豐富,種類主要有常綠闊葉林、野生錐栗等殼斗科植物、楠竹林、杉木林、蕨類、構骨、油茶和蘆葦等。此外,園區內還存有蓮花庵遺址。白沙鎮有著濃郁的廟宇文化氛圍,境內有上華山廟、白石廟、白沙廟和回龍廟等。有著千年歷史的蓮花庵是白沙鎮宗教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1.3不足之處

1.3.1優勢水果資源缺乏白沙鎮目前種植了10余種水果,隨著人們對本地果品需求的增加,需要種植更多的水果品種來豐富市民的“果盤子”。1.3.2特色景觀較少園區內水資源豐富且地形較為豐富,但是沿水流兩旁多為雜灌,缺乏特色景觀的塑造。通過規劃,打造“神農澗”“蓮花澗”和“桃源澗”,并將藥草園整體塑造為葫蘆形狀,人們既可賞草花又能品藥膳,將極大地豐富園區的景觀。

2規劃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緊扣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這條主線,以園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現狀為基點,總攬全局,著眼長遠,高標準、高起點地進行規劃,分步實施。以“一帶三澗六區九園”的規劃布局,立足區域精品農業的生產和示范,兼顧農業技術培訓,同時發展休閑觀光,逐步將園區建設成集科研、生產、示范、推廣、科普培訓及農業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

3規劃布局結構

在規劃過程中充分研究園區現狀和地形條件,綜合考慮對景觀生態性的保護。計劃用5a的時間建成蓮花庵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從生態、產業和觀光休閑的角度出發,以園區的一級道路為整個園區的主線,結合六大功能分區形成“一帶三澗六區九園”的規劃布局結構。生態———以森林、果園、楠竹林為背景,以蓮花庵、蓮花庵水庫和蓮花池水體為特色,營造和保護好園區的生態環境,為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產業———在建園技術和管理水平上都要求生態和環保,實現果品的綠色生產,不僅能為居民提供優質果品,也可以為周邊發展水果產業提供樣板和實用的豐產栽培技術,將園區打造成白沙鎮頗具影響力的小水果產業示范園。觀光休閑———游人來到園區,不僅可以觀賞到果園的美景,也可以在蓮花庵及蓮花庵水庫周邊的優美環境中停留,園區大面積的生態林也是一大特色,游人可以宿于具有當地特色的竹樓中,體驗山野人家的樂趣。

3.1一帶

以園區的一級道路形成貫穿園區的景觀帶,沿主線而行,既能欣賞到美麗的果園景觀林帶,又能體驗觀光休閑項目,同時可以方便到達其余各景區和景點。

3.2三澗

園區天然水資源豐富,規劃打造“三澗”,形成園區內的特色景點之一。3.2.1神農澗位于園區東北部的叢林深處,溪澗在林中時隱時現,沿著山勢逐漸降低而成,滋潤灌溉藥草園后匯入蓮花池。3.2.2蓮花澗位于園區東部,是連接蓮花池和蓮花庵水庫的一條溪澗,溪水發源于園區山林,經由蓮花池,最后匯入蓮花庵水庫。溪水終年不涸,游人可沿途聽水,增加游趣。3.2.3桃源澗位于園區中部,塘水清澈見底,塘水源頭經由桃園匯入園區中央的水塘,該塘是桃源澗的主要觀賞景點。在塘周邊布置供游人賞玩和親水的平臺以及休憩設施。

3.3六區

整個園區按照功能可分成小水果產業示范區、生態保護區、良種苗木繁育區、林下養殖區、休閑度假區和科普科教區。

3.4九園

根據園區的自然、氣候和土壤等條件,選擇富有寓意的樹種,如棗(子孫興旺)、柑橘(大吉大利)、桃(福壽平安)、李(前程萬里)、柿(事事大吉、事事如意)及櫻桃(喜報頻傳)等,設計“九園”,即棗園、錐栗園、甜柿園、李園、葡萄園、楊梅園、桃園、柑橘園和櫻桃園。

4功能分區

4.1小水果產業示范區

白沙鎮計劃從2009年開始用5a的時間建設生態果園,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生產綠色果品,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白沙品牌。蓮花庵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中的小水果產業示范區是白沙鎮“萬畝小水果示范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實現園區生產功能的重要環節。小水果產業示范區位于園區南部,規劃面積60hm2,共3個小分區:富硒水果主栽區、特色時鮮水果種植區和新興水果種植區。富硒水果栽培區由脆棗栽培區和葡萄栽培區組成;特色時鮮水果種植區主要種植楊梅、桃、李和柑橘等水果;新興水果種植區以日本甜柿、錐栗和櫻桃為主。為實現該區果品的綠色生產,該區在建園和果園管理水平上都以生態和環保為重點。建園時不開梯,讓雜灌在果苗長大后因遮光而自然死亡,這樣既可以保持土壤中的活性營養成分又可以固土,維持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傳統的土壤清耕管理模式已無法實現果園生產無公害果品的目標[3],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園區采用生草栽培技術建園,既增加了果園有機肥,調節了土壤的溫度和濕度[4],又改善了果園小氣候,美化了環境,極大地提高了果園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4.2生態保護區

生態保護區位于園區北部,規劃保留原有的常綠闊葉林為生態涵養林,是園區主要的水源涵養地。在園區的中東部山體上建設出專供游人游玩的游步道,在游步道的路邊設置3座觀光亭,供游人休憩;規劃在東北部一個制高點上設置觀光塔,可覽園區全景。該區尤其要注重保潔設施的布置,從而保護好生態環境。

4.3良種苗木繁育區

良種苗木繁育區面積約為3.33hm2,位于園區西北部,主要以選育適合南方市場且經濟效益高的特色水果良種苗木為主,建立苗木科技和市場服務體系。規劃建立育苗蔭棚和嫁接車間,創造品牌效應,樹立精品意識,將苗木生產與生態旅游結合起來,拉長產業鏈。

4.4林下養殖區

林下養殖區以林下養雞為主,規劃種植一定面積的杜仲林,杜仲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據研究[5]表明,在雞的日常食料中添加1%的杜仲皮粉能夠改善雞肉的品質,提高肉的鮮味。該區生產的杜仲雞和杜仲蛋等不僅能滿足園區游客的食用需求,也可供應市場。

4.5休閑度假區

休閑度假區位于園區的中東部,包括蓮花庵景區、水景游樂區、別墅度假區和藥草園區。4.5.1蓮花庵景區該區是園區人文景觀的核心,位于園區的東部。規劃中,在現有蓮花庵遺址的基礎上重建蓮花庵。該區包括蓮花庵的主體建筑以及原本的大片竹林,游人來到這里,感受佛家氣息,聽風送梵音,從而實現內心的寧靜。4.5.2水景游樂區在該區設置以水為介質的觀光、游覽和娛樂項目,充分利用蓮花庵水庫和蓮花池開展水上游樂活動。規劃中,在蓮花庵水庫東面建水上釣魚臺,供游人休閑垂釣。同時在水庫邊的開闊空地上設立燒烤場,供游客烤制魚獲。另外,在水面上設置游船和小漁船供游人租用,賞湖光山色。在蓮花池邊上設置親水平臺和木質棧道,水邊種植荷花和睡蓮等水生植物,同時放養鯉魚,營造令人陶醉的觀魚賞花景觀。4.5.3別墅度假區該區位于園區東部,北臨蓮花庵水庫,三面環山,環境優越。結合當地民間建筑的特點,以當地盛產的楠竹為材料,設計具有白沙鎮特色的竹樓。竹樓別墅擁有不同的戶型,為久居都市的人們提供放松身心和享受自然鄉野生活的休憩場所。4.5.4藥草園區該區位于園區主干道的一側,整體外形是葫蘆形,場地中設置一個水池,池中心塑“濟世壺”雕塑,取“懸壺濟世”之意。分塊種植丹參、金銀花、板藍根、益母草、薰衣草、木瓜和黃連等藥用植物,形成豐富多彩的草本植物景觀。游人可自行采集中草藥,并在園區四合院內品藥膳和喝中藥保健茶等,形成園區獨具特色的藥膳服務。

4.6科普科教區

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建設現代農業的最大的推動力來自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因此,蓮花庵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專門規劃出科普科教區。該區包括現代農業科技培訓中心、農民田間學校及教授博士流動指導站等,面積為1hm2。該區經常邀請相關專家、教授以及專業技術人員講課,為農民提供現場示范和技術指導,為公司和農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保障和支持。

5結論

蓮花庵生態農業示范觀光園是長沙縣白沙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從生態、產業和觀光休閑3個角度對園區的結構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尤其在功能分區上注重三者的結合;同時突出園區獨有的特色[6],即蓮花庵廟宇文化以及大面積的生態林。另外,在園區建設中增加了休閑度假的項目,亦是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中一個重要的實踐。該生態農業觀光園的成功建設必將成為整個湘北地區農業生態工程建設與綜合開發的經典之作和長沙市生態旅游的一個亮點,為我國農業觀光園的建設實踐提供參考。

作者:王方艷袁德義邱族周丁杰韓志強工作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