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鄧小平的人才思想
時間:2022-04-17 01:52:00
導語:淺談鄧小平的人才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才資源是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了發展的關鍵問題,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曲折發展,經濟全球化為斷深入,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資源已經成為最主要的戰略資源,人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意義。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人才工作,作為鄧小平理論主要創立者的鄧小平同志在關于人才價值和作用、人才培養和使用、人才管理和政策等方面均有精辟論斷。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挺進中原之后,在新解放區建設方面鄧小平同志就深感人才特別是財經人才太少,開始采取各種措施予以解決,并提請中央注意這個問題。新中國成立后,在各個時期各種場合的講話中,包括十年“”時期,只要有機會就會強調人才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重要性,由此形成有特色的人才思想,他的人才思想直到今天仍閃耀著先進睿智的光芒,仍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實踐。
首先,“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其人才思想活的靈魂。人才是先進生產力的載體,是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也是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物質力量,而人才是客觀存在的,關鍵是我們能否善于發現和使用人才。古人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既需要千里馬,更需要伯樂。鄧小平同志就經常強調發現、提拔人才的重要性,1980年,在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干部會議上,鄧小平同志將中國科技水平與人才數量同先進國家作了比較分析,認為中國并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好多人才沒有被發現,并批評各級黨委及一些老同志“在這方面注意不夠,沒有去有意識地發現、選拔、培養、幫助一批專業人才。”①同時指出老同志的第一位任務就是發現、提拔年輕干部,只有把這件事辦好,才能向馬克思交賬。此后,他又將能否善于發現和選拔人才作為領導者成熟的標志之一,要求在政治體制改革中,除了反對官僚主義,克服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這些毛病外,重要的是選拔人才,1984年,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又進一步指出:能不能發現現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②發現提拔人才可以說得上是其人才思想的基石,而他對發現提拔什么樣的人才及如何使用人才的論述,則又充分體現了不唯年齡、不唯身份、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強調指出:“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選拔和培養杰出的人才。”③主張在人才的選拔和使用方面,一定要打破落后的論資排輩的習慣勢力,在那個剛剛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日子里,他就敢干大膽地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在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方面的優越性,認為中國的干部選拔制度是落后的,因此他一再強調“我們要打破老框框,不要按老規矩辦事,要敢于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破格選拔人才”④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長期以來這種人才思想多數只停留在口頭上、文章里,實踐中卻很少能夠落實。好在黨的十六大以后,新一屆領導班子很快認識到解決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并于2003年末通過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開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該決定充分體現、繼承、發展了鄧小平“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不拘一格降人才”已經成為一個時代強音,并將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身體力行。
其次,培養“四有”新人是其人才思想的核心。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培養大量人才,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結束后,針對對教育事業、國民精神、社會風氣的巨大破壞,鄧小平特別注意通過教育恢復良好的社會風氣,要求“廣大青少年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公共財物……樹立一代新風。”⑤1980年,首次提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四有”新人的目標,1982年7月起,又把“四有”界定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并且在接下來召開的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全體代表一致通過,把“四有”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4條,“四有”方針被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成為人才培養的標準。“四有”方針把新時期人才的培養工作落實在對人的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深刻地反映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在“四有”中,理想、道德、紀律都是強調對人才思想道德素質的要求,而文化則是對人才科學文化素質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鄧小平對人才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視,德才兼備一直是鄧小平培養人才的標準。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社會不良風氣和不良現象也愈來愈惡性發展,親情淡化、無視公德、弄虛作假、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爾虞我詐等不僅毒化了社會風氣、誤導傷害青少年健康成長,而且也嚴重干擾了經濟建設的正常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容忽視的毒瘤。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舉國上下開始空前關注公民道德建設和人才的道德品質、人文主義素養,這也在事實上證明了鄧小平提出“四有”方針的英明和遠見卓識。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最后,重視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是其人才思想能夠實現的根本保障。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要靠教育來培養,重視教育是鄧小平同志的一貫主張。他在“”結束后剛一復出,就向中央主動請纓負責整頓科教工作,使科教事業在經歷的嚴重創傷之后在短期內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鄧小平在重視發展教育工作中給基礎教育以特別的關注,1978年4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他明確指出:“我們要在科學技術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按照中小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進科學知識來充實中小學的教育內容。”⑥在1985年5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再次強調:“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責任。”⑦在這里,事實上已經把基礎教育的發展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緊密聯系起來,因為在他看來“高等院校學生來源于中學,中學學生來源于小學,因此要重視中小學教育”⑧為了鼓勵廣大中小學教育終身獻身基礎教育事業,他多次要求優先解決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制度,盡力辦好集體福利事業。他的這些深入淺出的論斷,對于當前一些地區單純重視高等教育質量發展、而忽視基礎教育質量提高的做法應該有著深刻的警示意義。如果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及時得到根本糾正,那么我們的人才培養將會走上歧途,甚至于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指導下,善于發現和使用人才,并通過大力發展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事業,不斷提高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完善人才結構,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高質量和扎實的智力支持,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構成了鄧小平人才思想的完整體系。隨著全球范圍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同經濟、科技的競爭能力緊密相連,而人才正日益成為核心的競爭力。人才資源的開發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制高點,誰占據了這個制高點,誰就能夠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因此,在鄧小平人才思想理論的指引下,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要保障,也是應對國際人才競爭、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迅速發展的必然選擇。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二卷,第264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2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95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95頁、225頁、326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05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104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20頁—121頁
⑧《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54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