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鄧小平理論哲學內涵

時間:2022-09-20 08:14:00

導語:淺議鄧小平理論哲學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議鄧小平理論哲學內涵

摘要:鄧小平理論是為解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進程中所面臨的一系列重要而緊迫的問題所創立的理論,她處處閃爍著哲學智慧的光輝。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解讀:鄧小平理論的產生是解放思想的產物,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解放思想;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體現了理論上的開放與實踐上的務實,實現了對歷史決定論和歷史選擇論的統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戰略決策的提出,即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也符合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回歸。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哲學品質

恩格斯說:“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為解決當代中國所面臨的一系列重要而緊迫的問題所創立的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鄧小平理論是樸實的、鮮活的、而又博大精深的,充滿了時代感、現實感和針對性,但又處處閃爍著哲學智慧的光輝。現從三個論題加以解讀,便可對其理論品質略見一斑。

一、解放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之路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粉碎“”不久,鄧小平就以馬克思主義者的非凡膽略和科學態度,號召全黨解放思想,他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都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他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1978年11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是新時期第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它使黨和人民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探索;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第二個宣言書,它使人民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沖破了長期束縛思想的枷鎖,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可以說,鄧小平的全部活動,包括理論創新,都是與解放思想聯系在一起的,鄧小平理論的產生是解放思想的產物,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也是解放思想。我們學習鄧小平理論,必須把握解放思想的實質及哲學思維方法。

關于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鄧小平說的很明確,“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在這里,我們關心的問題是,要達到實事求是的目的,需要的條件是多方面的,比如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理論聯系實際,等等,為什么鄧小平唯獨或者說特別把“解放思想”加以強調呢?這是理解“解放思想”實質的關鍵所在。對此,鄧小平也作了明確的闡述,他說:“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的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在這里,立足點是解決問題(既有老問題,也有新問題),但關鍵是“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由此,我們有理由說,解放思想是的直接目的,就是正確看待、正確理解、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換言之,解放思想是從哪里往外解放呢?就是要從被僵化、教條化、絕對化、“凡是”化、迷信化的“馬克思主義”中解放出來。因為,它是阻礙我們實事求是的主要羈絆,它已經成為我們事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偉大的社會歷史學說,它一經產生,就受到全世界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熱烈擁護和稱贊,并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旗幟和指導思想。也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社會主義革命在全世界風起云涌,在20世紀形成一股巨大的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繼續向前推進和發展,形成列寧主義、思想。但應看到馬克思主義向前發展的每一步,都受到“左”“右”兩個方面、特別是“左”的東西的干擾和破壞。列寧的“一國勝利論”的產生,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確立,以致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的制定,都無不如此。阻礙革命和建設事業發展的,主要不是敵人的強大或困難的嚴重,而是絕對化了的、“凡是”化的“馬克思主義”,即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等“左”的東西。而且這些“左”的東西有時還上升為主導思想。例如斯大林、晚年就犯了“左”的錯誤。相反,被斥為“修正主義”、“右傾保守”的一些思想,則包含著正確的內容,如所謂的“劉鄧路線”。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之路,便主要成了解放思想、突破教條的過程。

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大凡有權威的地方,都存在類似問題。權威的產生,表明它解決了前人未解決的重大問題,做出了非凡的卓越貢獻,豎起一座偉大的豐碑。于是,人民才擁戴它,推崇它,才成其為一面旗幟,在權威的正確指引下,人民匯集于旗下,萬眾一心,所向披靡,成就偉業。這是權威的積極意義。但另一個方面,權威的存在,特別是當權威被神化、絕對化時,權威就成了入門繼續前進、不斷創造的無形障礙。大多數人難以擺脫巍巍權威陰影的束縛,即使有人想挑戰權威,也容易遭到眾人的壓制和扼殺。這是權威存在的難以避免的消極一面。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很多。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新創立的學說在西方上千年里沒有人敢去挑戰這一權威,或有微弱的挑戰也以失敗告終,直到伽利略的出現,才使這一狀況得以改觀。牛頓的經典力學也是如此。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叫做“權威周期律”。

按理說,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開放的科學理論,是應該可以擺脫這種“權威周期律”的。馬克思這一的唯物辯證法認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務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務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務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馬克思還曾反復強調他們的理論是方法而不是教條,而且他們本人就是不斷自我修正、自我發展的榜樣。例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說:“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對社會主義文獻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來是不完全的”,“關于共產黨對待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的論述……就其實際運用來說今天畢竟已經過時。”列寧、也給我們作了正確對待權威的良好示范。但令人遺憾的是,歷史經驗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沒有完全跳出“權威周期律”。它的每一步發展,都要冒“背叛”之險。它的每一步發展的實現,都是破除迷信、敢闖敢冒的結果。一言蔽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之路,就是從神化、教條化了的“馬克思主義”中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由此可見,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論斷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英明。

世界是發展變化的,真理是相對具體的。因此,馬克思主義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實的變化不斷突破自我、發展自我。堅持馬克思主義就要解放思想、發展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

發展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二、“摸著石頭過河”與絕對歷史決定論的突破

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其艱巨性和復雜性都是罕見的,既沒有現成“本本”以指導,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抄,“蘇聯搞社會主義,從一九一七年十月算起,已經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會主義,它也吹不起牛皮。我們確實還缺乏經驗,也許現在我們才認真地探索一條比較好的道路。”所以,面對這樣的“實事”,鄧小平指明了如何“求是”的道路,那就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和“大膽的試,大膽的闖”,同時“每走一步都要總結經驗,哪些事進步要快一點,哪些要慢一點,哪些還要收一收,沒有這一條不行,不能蠻干”。這些思想既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也確立了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指導思想。“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趕快改”,這些樸實通俗的話語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它實現了對歷史決定論的突破,是馬克思主義辯證的實踐唯物史觀的回歸。

在人與歷史的關系方面存在一種悖論:一方面,人是歷史的前提,是社會環境的創造者,另一方面,人又是歷史的結果,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一方面,人是歷史的“劇中人”,受歷史的制約,另一方面,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他有自由意志。這種悖論引發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歷史的發展過程到底是服從決定論還是服從非決定論,并由此引發出了歷史決定論和歷史選擇論之間的長期爭論。歷史決定論認為,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存在著普遍的因果聯系、必然性和規律性,人類的活動從根本上來說受社會必然性的制約。而歷史選擇論則否認這些,夸大歷史發展中的偶然性和人們意志的作用,它把歷史發展過程看作是不確定的隨機過程。歷史決定論在西方長期處于一種主導地位,先后出現了神學歷史觀的決定論、思辨歷史哲學的決定論和實證主義歷史哲學的決定論三種表現形態。這些決定論把歷史過程看成是純粹的客觀過程,從根本上把歷史過程中的主體選擇性排除在歷史必然性的因果鏈接之外,這就抹殺了歷史主體的能動活動和創造歷史的作用,把歷史決定論和歷史選擇論完全對立起來。這種歷史觀流行必然會帶來這么一種結果:一部分人會因為聽信特定的歷史規律與必然性,放棄改造世界的主觀努力,從而陷入一種歷史宿命論,同時會有另一些人自稱掌握了歷史規律,以歷史規律的代言人、救世主的面目出現,號令他人聽從自己的指揮調遣,以歷史性的名義剝奪他人的自由權利,建構自己的烏托邦殿堂,這種現象在人類歷史上時常出現,制造了無數荒唐的悲劇。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歷史決定論與歷史選擇論的統一,是辯證的實踐的唯物史觀。在馬克思看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而實踐活動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按因果規律所進行的客觀物質活動,另一方面,又是按目的性的原則進行的主觀能動活動。在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一方面承認人的能動活動對歷史的創造和對歷史道路的選擇作用,肯定歷史發展中人的自由意志和歷史選擇活動的存在,“歷史不過是把人當作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也認為,社會歷史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其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就是一條基本的規律。人的選擇受著各種客觀環境的制約,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因為它是一種以往活動的產物,是一種既得力量;而“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它們的相互作用表現為不以它們為轉移的過程和強制。所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對以往歷史決定論的辯證否定。

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體現了理論上的開放與實踐上的務實,實現了對歷史決定論和歷史選擇論的統一。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建設中,既承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客觀規律,也承認“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所以要“探索”,要“走一步,看一步”。但是,我們又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我們應該去探索發展的規律與路子,我們可以進行一種能動選擇,當然在探索選擇的過程中可能會犯錯誤,但是,“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難免會犯錯誤,但我們不能怕,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停步不前。”“關鍵是要善于總結經驗,哪一步走得不妥當,就趕快改。”所以,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回歸,是對歷史決定論的批判,它還是解放思想的體現,是突破僵化教條的可行之路,是實現創新的可行之路,是真正抵達理想彼岸的可行之路。

那種認為“摸著石頭過河”只是強調“實干”、是理論貧乏的觀點,是片面的、膚淺的、錯誤的。殊不知,“摸著石頭過河”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理論觀點,是對實踐(包括試驗)是馬克思主義主要的基本的觀點的具體運用和形象表達。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克服了歷史決定論的影響,突破了教條主義的堅冰,摒棄了無謂的爭論,擺脫了“左”的思想的束縛,回歸到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回歸

要在“實事”中求得“是”,首先要認清“實事”。鄧小平站在歷史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分析了中國當代的國情,明確指出,中國現在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且這一歷史進程至少要上百年的時間,“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在這一國情的基礎上,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其基本內容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這條基本路線的根本和關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出過這樣或那樣的偏差,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認識不清,革命雖然已經成功,但革命思維依然具有慣性,以革命的思維來搞國家建設,以至于整天忙于“抓革命”、斗“資”批“修”、“以階級斗爭為綱”,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嚴重的后果。根據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這一轉移基于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那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要解決這一矛盾,關鍵在于大力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戰略決策的提出,即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也符合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都十分重視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把是否容許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作為衡量一種社會制度是否已經過時的標準。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在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和經濟基礎是決定性的因素,而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則對生產力和經濟基礎起一定的反作用。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應該想盡一切辦法發展生產力,“盡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又提出,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勞動產品還不夠豐富,需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使物質財富的一切源流充分涌流。而在過去,從蘇聯到中國,對馬克思主義都存在不少誤解和曲解,迷信精神變物質,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在對待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方面,更多的是片面強調政治制度上的創造,忽視或輕視更為根本的物質財富的創造和精神財富的創造。就說過,“我注意得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問題,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至于生產力方面,我的知識很少。”從這種基本傾向出發,他總是過多地強調政治的作用,認為不搞上層建設的革命,就不可能鞏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以至于到了“”期間,在、“”的破壞下,出現了所謂的“衛星上天,紅旗落地”、“不為錯誤路線生產”、“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等荒謬口號。把重視生產力發展的主張視為“惟生產力論”,把包產到戶、集市貿易當作資本主義加以打擊。這種過分夸大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政治對經濟的反作用,不可避免地要犯唯意志論的錯誤,要脫離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道路。

基于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基于對現實國情的準確把握,也基于在個人起伏經歷中的冷靜理性思考,更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的堅定信念,鄧小平提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并告誡后來人,這一思想一百年不能動搖。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歷史唯物主義重新回歸中國大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

以上三個論題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比較核心的幾個問題,它們體現了鄧小平理論的精神風貌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品質,并啟迪我們在今后的各項事業中,不斷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創新。今天我們正在學習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和科學發展觀等思想理論,正是在這種不斷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的精神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