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探討
時間:2022-01-04 10:59:41
導語: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藝是生活的凝煉、升華和表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文藝發展取得了飛躍式的進步。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文藝盲目追求物質利益;文藝作品娛樂性功能的過分膨脹,存在庸俗、低俗、媚俗主義泛濫的現象;以及文藝創作和管理缺乏創新性、真實性、目標價值性的問題。對此,我們應該秉承馬克思主義式的文藝思想,認清文藝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本質,把握文藝創作的內部規律,遵從現實主義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來解決中國文藝發展中的問題,保證當代中國文藝發展物質與精神的齊頭并進,使文藝創作者擁有健康的價值觀和對美的正確追求,掌握創作的內在邏輯規律,從而創作出真正唯實、為民、有新意的文藝作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問題;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
(一)文藝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文藝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由物質生產和社會物質生活所決定的精神生產的產品。恩格斯認為文藝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的產物,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生產力的提高、交往的擴大、國家和法的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這種分工的基礎是從事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和掌管國事以及后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1]與法律、宗教、政治一樣文藝歸根到底是觀念上的上層建筑,必然會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文藝這個上層建筑勢必會發生或快或慢的改變。文藝是社會意識由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所決定的,并為一定的社會經濟所服務,但上層建筑中的社會意識形態一旦產生出來就具有了不同程度上的相對獨立性和特殊的規律性,文藝作為社會意識形態,有其歷史發展繼承性和獨立性。一定時代的文藝總是在其現實基礎上,并由前代文藝遺產的特定的思想資料形成和發展的藝術經驗的積累、藝術形式的傳承以及藝術形象的塑造這些特殊的審美規律的發展,都會成為文藝這種意識形態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寶貴遺產。[2]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特點,自然而然物質生產的發展就不能與藝術生產的發展等同起來,這就是馬克思說的物質生產的發展與藝術生產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關于藝術,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時期決不是同社會的一般發展成比例的,因而也決不是同仿佛是社會組織的骨骼的物質基礎一般發展成比例的。”[3]從歷史的發展來說,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生產力應該是不斷地被超越,但藝術發展卻不一定如此。馬克思在解釋這一命題時談到了古希臘神話和文藝復興時代的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它們都超越其歷史物質生產水平而出現的繁榮。所以說文藝的發展中物質基礎雖然占據重要的方面,但與此同時也要對文藝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層面的追求予以它崇高的尊重。將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相統一。
(二)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內部的創作規律
文藝是一種審美的實踐,不論怎樣荒誕離奇,它的內容和形式無非是同人與人之間和多態的世界相聯系,藝術創作者可以運用不同的演繹方式、藝術手法來渲染襯托出所喜愛的對象,但呈現的內容一定是符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美好的表達,馬克思曾說過:“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4]在藝術的創作中用美的規律來建造文藝,可以通過生活本身的形式以生動的形象展現,帶有藝術家的強烈情感、個性和人格化使其具有獨特性讓藝術之美更好地詮釋。同志也談到:“人類的社會生活雖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雖是較之后者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雖然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5]文藝作品的美雖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正因為藝術的美高于生活的美,所以才能影響生活,促進現實的變革。要做到讓藝術的美高于現實的美,創作者必須有正確的世界觀和審美情趣,只有這樣才能公平公正地看待生活,充分地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恩格斯就用歌德創作文藝作品的過程來說明這一現象。當歌德在意大利旅行期間,面對齷齪丑陋的德國社會現實,他持反對和嘲笑的態度,這使他創作出《普羅米修斯》、《伊菲姬尼亞》等優秀的文藝作品。而當他魏瑪公國小王朝沾染上宮廷之風時,他寫出的《化裝游行》一類的文藝作品,大為粉飾太平的拙劣之作。
(三)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遵從現實主義原則
馬克思和恩格斯主張文藝的現實主義原則,文藝作品要忠于客觀現實,真實地描寫現實社會關系,揭示生活的規律。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強調文藝創作要莎士比亞化,應當從現實生活出發,其戲劇正是從他所處的社會生活出發,他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才能植根于現實的土壤里,包含著生活的血肉,傳遞著時代的聲息。而并非把主觀意愿強加于被描寫的客觀事物,以致歪曲客觀事實的本來面目,或是按照主觀臆想制造 那些背離歷史發展規律的烏托邦。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注重人民群眾的文藝生活,讓普通民眾成為文藝舞臺的主角,文藝創作取材于民眾的生活。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一點上說,他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5]文藝創作者可以從民眾的社會生活中進行選擇和加工創作,形成優秀的為民的文藝作品。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學科,其本身的產生和發展就是吸取人類一切精華的思想和先進的成果不斷地創新。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國化的進程中,針對中國文藝的現實情況又提出了中國文藝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推陳舊不能出新。但推陳不是將遺產全盤否定,一筆勾銷,拒絕任何繼承,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借鑒有積極意義的合理因素。向國外先進的文藝事業學習,不是學與用的分裂,而是學以致用;不是機械模仿,生搬硬套,而是學外國的方法,織中國的帽子。創作符合中國老百姓審美需要和實際的文藝作品。
二、我國文藝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一)文藝發展中存在以物質利益為上的論調而引發的失衡現象
中國的文藝事業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繁榮的,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經濟的高速發展,使金錢社會,物質為上的觀點快速充斥著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文藝界自然也未能幸免,見錢色變,金錢游戲司空見慣,文藝作品從文藝創作者的創作初衷開始到出品方無一不是為一個利字。文藝作品只談錢不談情,可想而知這樣的作品內容也是圍繞物質利益的機械角逐。只有物質利益才能影響文藝,離開金錢的物質支持文藝就沒有存在的意義,這種文藝發展中的逐利現象成為一種趨勢。市場經濟下,文藝商業化之路不可避免。但文藝本身所具備的引領功能、認識功能、教化功能以及文化傳承與精神交流的意義,同樣不能忽視。托爾斯泰曾說過:藝術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際的手段之一。文藝作品應該是創作者與觀眾之間最好的橋梁,而如今中國文藝發展中卻存在只想將文藝這種商品賣個好價錢,使其利潤最大化。將文藝當成撈取大眾物質利益的工具。僅僅掏空大眾的金錢口袋,卻沒有將大眾精神的口袋填滿。
(二)文藝作品中娛樂功能性的過分消費和庸俗、低俗、媚俗的泛濫
二十一世紀網絡時代的到來,文藝作品的娛樂功能也被充分的發揮出來。本著全民娛樂的目的,文藝作品的衡量價值從藝術性、情感性一下演變成為一場比拼噱頭、博人眼球的毫無理性的過分娛樂化。這種被過分娛樂化傾向影響的文藝發展使文藝作品本身的精神藝術方面的價值不斷地被貶低。很多作品甚至連基本構成要素都沒有,完全是將文藝作品當成為娛樂而生的工具。在文藝娛樂化的道路上,是文藝作品形式上越來越浮夸,內容上越來越無底線、表演者越來越強調所謂的重口味。大量的文藝作品都出現內容庸俗、中心思想低俗、人物媚俗的現象。對于文藝作品要表達給觀眾的是什么,創作者自己完全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和創作文藝作品的基本原則判斷,而是講一個故事時不斷地制造一些沒有必要和毫無邏輯的情節來增加戲劇效果,甚至是在一些作品中以惡意創作為出發點,人物丑化為榮,表達生活中人性最不堪、齷齪的一面,來獲得大家的關注。
(三)文藝作品缺乏創新性、真實性、目標價值性
全球化的世界,中國的文藝創作也不再只拘泥國內,而是看到了世界其他國家優秀的文藝創作形式、技術,創意。但是在吸收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以引進來之名,行拿來主義之實。標榜自主創新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的抄襲。而有些文藝作品為了與其他作品有所區別,不尊重現實,對社會現實、歷史事實進行顛倒,不僅讓民眾混淆了對歷史的認知,也對一些常識失去原有的判斷,特別是成長中的青少年群體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中國文藝作品最廣大的受眾群是普通百姓,注重百姓的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基本。但是中國的文藝作品卻陷入文藝題材創意的枯竭和文藝作品強調藝術性而表現出來的故弄玄虛。使文藝作品的藝術性與民眾的需求對立起來。而制度上缺乏有序的管理和對作品審核的分層分類,造成了大量文藝作品的雷同,以及文藝作品極端化,完全忽視了普通觀眾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指導中國文藝的發展
(一)當代中國文藝發展應避免物質與精神的偏失現象
首先,當代中國文藝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物質方面的支持,沒有物質基礎作支撐文藝創作是很難進行的。這恰如中國有一句古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如果只是單純的以物質標準來衡量文藝作品的成敗或是在物質利益驅使下而進行的瘋狂創作所產生的文藝作品只能是數量上毫無價值的累積,中國的文藝作品在保證一定數量的同時要兼具良好的質量。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文藝作品要以其專業的創作加上真情實感的投入,完整的去呈現一個作品,表達自我精神,這樣才能贏得精神勝利和物質獎勵。其次,如何正確對待當下中國文藝發展中物質與精神的偏失,馬克思就提到文藝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一旦產生出來,就具有了一定程度上地相對獨立性。自然而然物質生產的發展不能與藝術生產的發展等同起來。一定時代的文藝總是在其現實基礎上,并由前代文藝遺產的特定的思想資料形成和發展的藝術經驗的積累、藝術形式的傳承以及藝術形象的塑造這些特殊的審美規律的發展,都會成為文藝這種發展的寶貴遺產。在越來越商業化的道路上我們的文藝發展需要建立相應的資金、人員管理委托機構,平衡商業化與藝術性之間的比重,尊重并保持文藝創作中的獨立性,避免商業化下文藝作品精神財富的流失,達到精神與物質的雙贏。
(二)創作者需具有積極健康的思想價值取向和對美的正確追求
首先,文藝作品是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的藝術創作,創作者是文藝作品中的核心,其自身的精神會烙印在作品之中,賦予作品中每一個角色活的靈魂,形成了整個作品的風格和思想。而創作者接受的不同價值觀,也會使作品的質量和影響有天壤之別。在網絡時代,創作藝術作品的門檻幾乎為零。有一部分人以另類的內容,夸張的方式,故意將人物扭曲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這樣的文藝作品呈現一種變態和畸形的發展。我們可以讓文藝作品走下高雅,親近大眾,但絕不能放棄文藝創作的底線和作為文藝工作人最基本的思想道德。提高文藝創作者們專業領域的素質規范人員的從業資格遠遠不夠,還要在思想價值觀上進行引導。樹立創作者當代正確的價值取向,只有具備正確的思想導向才有正確的創作理念和方向。其次,娛樂無底線,文藝卻有尺度。這個尺度的首要就是從事文藝創作工作的人員一定要有正確的審美認識。文藝作品的美雖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從事文藝工作的人要比普通人有對美更敏感的觸覺、發現美的眼睛,良好洞察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從生活中源源不斷的創造藝術之美,讓普通人通過文藝作品所傳遞出來的時代氣息和進步的社會價值,感受生活之美。
(三)文藝創作應體現唯實、為民、出新
首先,“生活的本來面目是怎樣,我們要做的只是去盡量還原它。”[6]馬恩的現實主義原則,就是文藝作品要忠于客觀現實,真實地描寫現實社會關系,揭示生活的規律。文藝創作的寫實主義是尊重現實,尊重歷史的表現,也使文藝作品更加貼近生活,獲得民眾的共鳴和認可的唯一渠道。從現實出發,用文藝的方式去表達人民所經歷過或是正在經歷的生活的作品才能真正進入人民群眾心里,了解真相,了解歷史,使人們產生對所處時代的共鳴,才能夠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其次,文藝創作一定要明確對象。社會主義的中國,文藝創作的最廣大對象是普通的群眾。一部好的文藝作品一定是可以讓普通的人也可以看得明白,領悟作品中所傳遞的一些人生哲理,而不是故弄玄虛的假藝術,偽藝術,創作出的文藝作品讓大眾摸不清頭腦。大眾的需求和文藝作品的藝術性完全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生活是藝術的寶庫,文藝的創作要從人民群眾的生活中來,再走近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去。充分運用多姿多彩的民眾生活來創造優秀的文藝作品。再次,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是與時俱進的,根據各國的實際情況,文藝的發展應該更加具體化。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中國化的進程中,針對中國文藝的現實情況提出了中國文藝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政策。不推陳舊不能出新,但推陳不是將遺產全盤否定,拒絕任何繼承。而是揚棄那些不適合今天需要的東西,借鑒有積極意義的合理因素。把握好原始創作和二次創作加工的關系,創作符合中國老百姓審美需要的文藝作品。在聯通的世界里,中國的文藝創作不僅要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的大眾國情,還需要了解世界文藝的最新發展,學習先進文藝的精華之處,從而更好地推動本土文藝作品的創新,豐富文藝的類型。文藝是需要積累的,過優不及,求新圖變一旦是過一個尺度,很容易變成行業內的惡性競爭。中國的文藝發展要立足于本土的藝術資源之上,學習國外的優秀制作方式和技術,以中國人的思維去進行再次創新并不斷地完善,注重文藝的繼承與發展。充分利用我們自己的文藝資源使其更加國際化、現代化。使原本就存在的本土文藝素材重新得到二次創新。中國的文藝未來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強,改善文藝作品審核的統一化、分層分類,使作品風格在數量和質量上保持一個合理的尺度,就像說的:一枝獨秀不是美,百花齊放才是春。讓每類文藝之花都可以開在中國文藝這片沃土之上,達到真正的繁榮。總之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文藝的發展會出現不同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出現問題之后,如何成功的解決,這就是需要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結合當前中國文藝發展的現實情況,進行從思想到行動的不斷實踐和平衡。讓每一位身處社會主義的民眾在感嘆到中國文藝的源遠流長的同時,感受到中國文藝在新時代下新的精神活力。
作者:楊麗 單位:蘭州大學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3:668.
[2]葛朗,陳敏.《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42:9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2:112-113.
[5]中央文獻編寫組.《文藝論集》[M].人民出版社,1999:64,6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4:555.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思想下命運共同體探討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美麗中國建設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