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合理性分析
時間:2022-12-14 03:25:03
導語:馬克思主義理論合理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同時兼有顯性話語、隱性話語的理論體系。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出現了多元發展的趨向,而且這種多元發展以凸顯馬克思主義的顯性話語為特征,使得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主流話語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實踐話語的相脫節,從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這也就使得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深層轉型變的十分必要。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深層轉型,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深層轉型的實現離不開特定原則的指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深層轉型;原則指引;鄧小平理論
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在思想理論領域多元復雜態勢下,出現了背離馬克思主義理論實現深層轉型的價值取向,忽略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蘊含批判性與建構性雙重價值的統一。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來看,鄧小平理論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最大貢獻在于其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從批判性與革命性的歷史階段,向建立在社會主義自身基礎上的以建設性與建構性為根本特征的歷史轉型。
1新常態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深層轉型的根源性思考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深層轉型,根源在于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主流話語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話語出現離心的傾向性。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來看,產生這種現象的歷史根源,在于在實現馬克思主義向全世界傳播進程中,特別是在馬克思與恩格斯逝世后,由于世界歷史條件的變化,并且在與多種理論思潮的交融過程中形成了多中心的、多門派的對抗與共存的格局,從而產生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影響,從而使得在今天如何應對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格局,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理論學術界的主導性地位,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界亟待解決的歷史課題,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當前的深層轉型也正是這一社會問題的必然產物。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歷了“反思哲學”的歷史階段,從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多樣化理解的合法性必要的基礎,多樣化的理解產生積極性的后果,實現了以多種理論資源作為來源的多樣化研究,打破了傳統的那種“僵化了的、唯我獨尊”的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實現了重大的轉型,但這只是有待深入的轉型。步入二十一世紀,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研究出現了這樣詭異的現象: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研究步入學術繁榮期,但馬克思主義卻處于日益邊緣化的境地。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在引進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多種理論資源的進程中出現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不相協調的歷史現象,其突出表現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進程中嚴重割裂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傳統,僅將馬克思主義看作一種社會批判理論的理論發展趨向,這就使得,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深層轉型成為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話語是指導今天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主流意識形態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以及系列講話,它們與馬列主義、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是與社會主義實踐相統一的合法繼承者。真理問題大討論后,重新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的合法性地位,為實現中國的政治思想領域的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這也是在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對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大的歷史貢獻,它很好地論證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個辯證統一體。“蘇東劇變”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形成,使得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解馬克思理論的一個可能理論資源,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西方馬克思主義逐步發展成為國內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最為重要理論來源。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反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批判列寧主義的雙重屬性,這也就勢必造成對于社會主義的實踐存在隔離的現象,從而造成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為基本理論資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主流話語與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出現疏離的現象。在理論范式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政治話語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范疇為中心,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基礎,落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論證。但同時也存在著理論的抽象度、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深入研究不夠以及理論的僵化等問題。而馬克思理論研究的學術話語從其基本理論資源看,在大量地引進和介紹西學、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注重于與理論的接軌與研究,個性化研究、價值中立原則和以青年馬克思為基本理論資源成為這種研究的基本導向。這種研究狀況一方面豐富和活躍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學術空氣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理論資源,另一方面也出現了學院化和政治疏遠化的現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出現學術化、職業化的趨勢,在大量介紹和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出現了批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價值取向。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方向是建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主流話語中,批判市場經濟正成為一種強大的聲音。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其原初形態來說,在馬克思理論的文本特點上看,它的顯性話語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有兩個重要的理論維度:一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的理論維度,它是以往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理論基礎;二是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理論批判的維度,由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是市場經濟的制度,因此其批判的基本內容就是對市場經濟的批判。前者構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基礎,在以往的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曾經發揮了巨大的積極的能動作用。但是伴隨蘇東劇變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這一顯性話語,不僅受到了理論界的質疑,而且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話語的確立,不再構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批判理論的這一維度,在西方為一批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弘揚,隨著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理論界的介紹和研究,并在中國正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主流話語。正如上述所說,馬克思之所以成為馬克思,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舉起了批判商品經濟或者叫做市場經濟的旗幟,也由于這一點,對于馬克思的研究不可能在這種社會中成為一種顯學,也由于這一點,對馬克思的研究不可能為這個社會中的強勢群體所青睞,所以,在此可以預言,中國的馬克思研究者大多數的日子將是不甚風光的,甚至會遭遇漠視的。“從個人感受來看,作為一名研究者,我常常感受到馬克思確實在與我們同行,因為我們的社會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不斷復制馬克思所批判的東西。研讀馬克思的著作常常感受到他在言說的對象正是我們的社會。”[1]所以有學者認為:“如果把歷史唯物主義貫徹到底,解放總只是一定歷史情境之下的解放,然而后來的大多數社會主義革命,其發生不是因為物化的壓迫。因為物化根本就沒有開始。革命以它的另一種面目向世人昭示了它的歡欣和困境。在這里,解放的哲學就像紙上談兵,也或許,我們并不是站在革命的門檻上。總體性的東西總想一勞永逸地解決社會的危機以及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某種鴻溝,但正如安琪拉•戴維斯,一位黑人共產主義哲學家所說:“我并不完全相信這種黑人解放,我不相信它的實現方式能夠真正就是我的解放。我不敢肯定,當我‘放下我的槍’的時候,人們不會再把掃帚塞回我的手里,就像我的古巴姐妹一樣。”所以,“在中國,不僅物化剛剛開始,哲學也剛剛開始,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說這兩者都尚未開始。”“在這里,我們繞過20世紀,又回到了馬克思的批判理論。”[2]因此他們主張馬克思主義主張的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即革市場的命。[3]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研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也存在嚴重的疏離,這種現象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正處在又一個歷史的轉型過程中,1980年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多種理論資源的引入奠定了基礎,并引發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多元理解與疏離現象的產生。那么,當前如何以社會主義實踐為理論基礎,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深層轉型,構建統一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則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深層轉型的必要性。
2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從顯性話語向隱形話語的深層轉型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面臨三大問題的拷問:“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4]我們黨的歷代領導集體在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方針指引下,以不同歷史階段的具體實踐為依據給予了正確的回答和解決。忽略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關聯,就不能夠正確認識鄧小平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意義,從而將鄧小平理論僅僅解讀為中國歷史變化的產物。馬克思主義理論最為根本的理論價值取向不是僅僅為了批判,而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最終是為了用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代替那異化了的資本主義社會,這也就決定了不僅批判性、階級性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性,建構性也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為根本的理論特征。如果我們僅僅將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認作純粹的、并不導向未來的革命,否定其有著未來的社會革命實踐;或者把以往社會主義的革命與建設認作馬克思的誤用,那么我們也就能夠得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全面性質的認識。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看鄧小平理論之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有能實現由顯性話語向隱性話語的理論轉型。從國際共產產主義發展史看,從前蘇聯到新中國的建立都經歷了一個暴力革命的社會階段。為了推翻剝削階級和鎮壓被推翻階級的反抗,進行無產階級革命、階級斗爭及其實現無產階級專政,都是進行暴力革命和鞏固社會主義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同時也就決定了作為這一發展階段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這一理論基礎為共產黨領導的這一社會發展過程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論論證和思想指導。它從根本上顛覆了舊社會剝削有理、造反有罪的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為革命的進行、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及其組織提供了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十月革命的勝利既是蘇聯共產黨人在列寧的領導下善于掌握歷史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是列寧善于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并將其與俄國具體的歷史條件結合的特點。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特別是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第一要務之時,也就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顯性話語失去了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歷史基礎。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都發生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極低、經濟落后的國家,這也就嚴重制約了社會的資本主義發展進程。在這樣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勢必要經歷類似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這也加大了社會主義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型的難度。從而使得如何從馬克思主義的顯性話語轉向隱性話語,奠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基礎,成為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前提。這主要源于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史中,自由主義作為市場經濟的意識形態基礎的,崇尚自由主義本身就是對社會主義本身與無產階級專政的全面否定。只有實現馬克思主義從顯性話語向隱性話語的轉換,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發展的意識形態的基礎,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發展才有自身的理論前提。從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看,這種轉換在鄧小平理論以前是從來沒有能夠順利實現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后,發展成為第一要務之時,仍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顯性話語為理論依據,不斷發動群眾運動與階級斗爭擴大化,以至于犯了“”的歷史性錯誤。在社會主義蘇聯,以赫魯曉夫所做蘇共“二十大”反斯大林的報告為標志,開始了從那種以不斷地階級斗爭和制造社會性的恐怖來推動社會主義的發展的不正常的社會發展形式走了出來,引起一系列的社會連鎖反應,并最終導致了蘇聯走向滅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的民族的特點的科學體系,因此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邏輯的關系。這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只能是中國的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的實際,并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這個過程是復雜的,但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理論資源和中國的實際為結合對象,則是兩個基本內容。而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兩個基本內容的與時俱進:一方面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從革命和階級斗爭到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轉變;另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隨著時代的變化,從側重于強調馬克思主義的顯性話語到側重于強調馬克思主義的隱性話語的轉變。因為馬克思主義的顯性話語直接針對的對象是資本主義,它的特征是批判和革命,其核心話語是階級斗爭和專政。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社會,雖然這個社會還是初級階段的,是“不合格的社會主義”,但畢竟已不是資本主義社會,已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顯性話語的原有語境。馬克思主義作為他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價值前提和馬克思從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發現的那些未來的自由個性社會的一般結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那些在階級斗爭和革命時期只是作為價值信仰,作為革命的目標和方向,而不是作為革命立即要去實現的內容,即馬克思主義的隱性話語實際地凸顯出來。這個被凸顯了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就是以建設、完善、發展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由個性社會的理論。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意義在于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從批判性和革命性為根本特征的歷史階段,到建立在社會主義自身基礎上的以建設性和建構性為根本特征的歷史轉型。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形成的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結束了十年動亂開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建設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社會主義文化。實現了以建設為中心而不是以批判與革命為話語特征的理論轉型。也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話語轉型基礎上的黨的基本路線與基本綱領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三十多年的穩定發展。鄧小平理論實現從革命和專政的話語體系到建設和建構的話語體系的轉型,就它的理論深層轉型的主導方面來看,是與馬克思理論的隱性話語相關聯的。這主要源于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行動指南的社會主義實踐,在對于舊世界的武器批判中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基礎,需要指出是這一新的社會主義基礎源于舊世界提供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落后性,主要體為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充分,嚴重制約了社會發展,從而決定了需要有一個充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階段,相應的也會有一個充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歷史階段。但是,作為共產主義者100多年的歷史結果,絕不是機械的回到市場經濟本身,而是社會主義實踐的已發展的前提。其次,馬克思主義的隱性話語作為一種建設性的理論,區別于馬克思主義顯性話語的最為重要的區別在于,如果說顯性話語主要體現為社會中發展中的一種斷裂、一種飛躍的話,那么馬克思主義的隱性話語更多的體現為一種連續性,是人類追求自由的歷史活動的繼續與發展。追求自由是近代人類生活與意識主導的話語,也正是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追求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其在與資本主義的斗爭與互動中,使得人類的自由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沒有社會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倡導實現勞動階級成為社會的主人的實踐活動,多數人類跟他的自由發展空間也就不可能達到當前的高度。因此,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及其實踐、建設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連續性系列的環節。也正是在對鄧小平理論和今天的社會主義實踐的這種基本判斷上,提供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深層轉型的必要性。
3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深層轉型的原則指引
3.1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顯性、隱性雙重話語體系性。這里的顯性話語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時,由當時具體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文本的主導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顯性語境的核心思想在于批判市場經濟、階級斗爭與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構成這樣兩部分。這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表現的最為突出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57-1858經濟學手稿》、《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等與社會批判相關聯;《哥達綱領批判》、《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法蘭西內戰》等則與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相彰顯。但是,就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而言是關于共產主義的學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非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在于在揭示資本主義的歷史性與暫時性中發現更為進步的、更適于人類生存的社會存在形式以及實現這種社會形式的現實途徑,這也便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隱性話語。在這里我們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隱性話語是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階級斗爭、革命”“批判”這種顯性語境的價值前提、價值目標這種形式出現的,它隱藏在“批判”、“階級斗爭”、“革命”這種顯性語境的后面,所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批判”這種顯性語境后面真正的價值取向在于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這也就決定了作為“批判”這種顯性語境后面的隱性語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建設性、建構性的一面。這里的隱性話語是作為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顯性話語的價值前提與對歷史的規律性的揭示,必然會包含有關于未來社會的一般性話語體系的特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僅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革命者與批判者,同時還是善于在批判中發現更適于人類生存的新的社會形式的建構者。雖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從來沒有構想過關于未來社會的細節,并且馬克思也多次批判過這種理論構想,但他們在批判中建構的關于未來人類生存狀態的話語體系,不僅指導了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的價值取向,同時還提供了人類對于社會發展形式的另一種選擇。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不僅不能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這一根本特征,倒不如說正是因為沒有將此作為價值目標。這種隱性話語體系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3.2樹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從批判性向建設性建構性研究轉型的價值觀。當前,我們不能夠僅僅將市場經濟(它的消極方面需要克服與批判)作為批判的對象,而是應該確立一種建設性的價值立場。我們不難發現當前我國出現的社會批判理論取向,無一不是遵循“批判異化,實現人類解放”的邏輯思路,抽象的批判市場經濟,強調民主與社會公正,而不能在批判中找到一條可行的發展道路,尤其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缺乏一種建設性的態度與立場。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邏輯思路是“通過異化,揚棄異化,實現人類解放”,既看到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時實現共產主義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同時還注意到革命是通向共產主義的必經之路。我國當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雖還不夠完備但已經確立,這也就決定了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途徑。我們必須明白革命已經成為歷史,全盤否定的批判是錯誤的理論立場。這也就使得關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建設性立場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轉型的關鍵所在。3.3注重與自由主義理論在對立中的互動發展。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是對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建立在不同的社會基礎和制度上的,自由主義要在中國實現徹底的私有化、西化,這既是西方資本主義在中國傳播自由主義的目的,也是中國的自由主義的必然導向,因此反對自由主義必然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又是互動的,不僅馬克思主義是在揚棄自由主義過程中形成的:馬克思從青年黑格爾派的一員到對青年黑格爾派———當時德國哲學形態的自由主義的批判,到確立自己的理論,以及對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都證明了馬克思在批判自由主義理論的過程中,不僅批判了這種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而且合理地吸納了自由主義中那些作為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西方文明的精華。而在作為制度形態的社會主義出現以后,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沖擊和促動,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自我改進和改良,則是現代歷史的一個基本特點。[5]以凱恩斯主義思潮為核心的現代自由主義可以視為這種沖擊和促動的意識形態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吸納了經濟自由主義的合理內核,從而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必需的理論資源。馬克思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揚棄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與自由主義實現對立與互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任何意識形態,除了它具有的維護特定的階級與利益集團的辯護功能以外,它還具有意識的功能與實施的功能[6]。從而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也正是這個原因,馬克思主義在批判自由主義時,必然會吸納其中蘊含的人類知識的精華。3.4確立明確的批判的價值標準。對于社會主義市場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性分析,源于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似資本主義階段本身“隱藏著‘重新思考中國問題’的必要性”。但是有認同基礎上的批判與反思,就是在發展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必須堅持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導向,在社會實踐中探索出一條通向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道路,同時也是堅持現實存在的社會主義實踐的唯一可行的發展道路。同時也存在非認同基礎上的批判與反思,這也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重大挫折和中國社會主義面向市場經濟的改革后,一部分知識分子對社會主義現實出現幻滅、失去信心的情況下,轉而以西方馬克思主義為理論資源,以回到馬克思為口號,對現實社會主義持一種民間的、反對的立場。這由此構成對現實社會主義的兩種基本立場和態度,也是研究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立場和態度。
作者:石儒標 王貴明 單位:1.山東省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2.西南政法大學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鄧小平理論精神內涵
- 下一篇:淺談馬克思主義文化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