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評析

時間:2022-01-19 09:04:40

導語: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評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評析

[摘要]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根源及其和解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究,體現出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思想。囿于缺乏實踐唯物主義的整體視角,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不可避免地有著內在局限性。然而,其總體上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對于我們擺脫當下的生態困境、建設生態文明無疑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關鍵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生態思想

我國學術界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總體來看,這些研究大多拘泥于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某個代表人物的生態思想評價,沒有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作為一個整體性的論題展開研究,也就無法深入把握其理論實質,未能對其進行辯證地、客觀地理解和評價。基于此,本文的目的既非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的生態思想展開個案研究,亦非梳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而是將理論整體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作為研究的對象,從馬克思主義立場對其予以盡可能公正的、妥當的評析,開顯其對于解決當今生態問題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闡釋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以現實的生態環境問題為切入點,展開對資本主義的深入批判,進而尋求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生態社會主義模式。(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與自然具有。共同的自然本質和社會本質,二者是和諧統一的。首先,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肯定了自然是先于人類社會的客觀性存在。奧康納就將自然理解為一種前提性的存在。“人類是依賴于‘對生命構成影響的外在條件’,即環境或‘自然’的。”[1]他認為自然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切先決條件,人的生存和發展均深深依附于自然。其次,他們又指出,自然根本不具有獨立于人的存在價值,唯有與人類社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自然才是真實的,才具有意義。可見,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視域中,只有為人類的實踐活動所中介,自然才成為社會的一部分,從而具有社會本質,獲得其應有的現實性,這無疑發掘了馬克思“人化自然”的觀點。最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深入闡發了自然與人類社會是和諧統一的關系,而關聯自然和社會的這一中介就是福斯特所說的“實踐勞動”。他們認為通過“實踐勞動”這一中介,自然進入社會領域,被改變了的自然制約并改變著社會的發展;反過來,隨著實踐活動的變化,進步著的人類社會也不斷作用、影響著整個自然的發展進程。由此,建立了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生態關系,構成了人與自然和50----諧統一的歷史過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論述,探索并挖掘出馬克思自然觀中豐富的生態理論內涵,確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時代性,為完善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閾。(二)人與自然異化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縱觀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其吸收了馬克思以社會現實制度來分析資本主義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這一重大思想,主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異化,使其呈現出生態惡化的趨勢。該觀點的典型代表人物奧康納提出了資本主義矛盾的二重性說法,奧康納強調資本主義的第二重矛盾即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是造成生態問題的罪魁禍首。在奧康納看來,資本主義制度的逐利本性必然加大對自然資源的攫取,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無限擴張與其生態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勢必造成人與自然沖突的加劇,進而引起生態失衡和環境惡化。“既是對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理論的重要補充,同時也為進一步分析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奠定了理論基礎。”[2]與此同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制度下實踐活動的異化直接造成人與自然相異化的這一經典論述之上,深入地發掘出異化消費,即人們為了逃避或者補償異化勞動所帶來的痛苦的一種消費生活方式,是催生人與自然關系異化、致使生態危機爆發的直接根源。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強加于人的“虛假需要”誘導人們走向了“異化消費”,使人錯將自身生活的全部追求等同于物質消費,由此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對商品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進而導致生態危機的爆發。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深化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也極大地豐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需要和消費理論。(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途徑:變革資本主義制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借鑒了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論的經典闡釋,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出現的實質性根源,人類要想完全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徹底廢除資本主義制度,以新型的生態社會主義制度取而代之。正如佩珀所強調的,原本理性的人之所以在大自然面前顯露出無盡的貪婪與瘋狂,歸根結底是當時的社會制度使然。由此可以看出,只要人類得以實現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全變革,揚棄這種導致過度生產和消費的生產方式,人們就能夠恢復自身的理性,徹底摒棄征服、控制自然的錯誤觀念,進而從人的合理需求和正當利益出發,尋求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關系。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生態社會主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勾畫出了生態社會主義的愿景。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所推崇的生態社會主義實施人類中心主義和人道主義,實行“穩態經濟”發展模式,強調將市場調節與國家管理相結合,推動社會理性地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促進經濟建立在與自然協調發展前提下的適度和理性增長。與此同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沿著馬克思關于異化勞動理論的思路,洞察到人們為了逃避異化勞動所帶來的痛苦,轉而到被資本主義廣告所支配的異化消費中去尋求自由和幸福,而這種異化消費終將強化資本主義社會對商品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與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引發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因而,他們倡導破除異化消費,通過確立“真實需要”基礎上的理性消費來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生態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分析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拓展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內涵。

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合理性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總體上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堅持對生態問題分析的社會歷史性方法,一定程度上敞開了在馬克思文本中被長期遮蔽和忽視的生態思想,具有其理論的合理性。(一)繼承了馬克思以“人類尺度”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前瞻性地提出社會是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體51----這一思想,因而一再強調人們應關注人化自然、重視現存世界,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應將人類的利益作為根本的價值尺度。馬克思以“人類尺度”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法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所承繼,并成為其革命性的武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倡導人類在解決生態危機、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始終堅持從“人類尺度”出發,不應輕易放棄人類中心主義這一重要立場。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視野中,生態社會主義所倡導的人類中心主義從根本上異于資本主義所主張的人類中心主義,二者存在質的區別。生態社會主義所主張的人類中心主義是在尊重且合理利用客觀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借助集體控股的方式,去主動、自覺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旨在維護整個集體的利益。而資本主義所秉持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是不惜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對自然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開發與攫取,而最終維護的是資本家的個人利益。因此,只有人類中心主義才能將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高度統一起來,克服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下的主體與客體、人類與自然的分離和對立,從而確證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的合理性。我們認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所理解的人類中心主義本質上是一種現代生態人類中心主義”[3],其價值旨趣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本質統一,這與馬克思始終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作為考察人與自然關系的終極價值尺度的基本立場是一致的。(二)堅持了馬克思對生態問題的資本主義制度批判視角。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態環境問題的制度分析具有前瞻性,他沒有局限于從技術角度尋找生態危機的成因和解決方法,而是從社會現實制度來分析資本主義環境問題的產生、惡化和最終解決的途徑。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承襲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一貫的批判風格,“把自己的生態危機理論納入對現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批判中”[4]49,對資本主義社會反生態性的制度根源予以全面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首先他們從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制度入手,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有不可持續性和反生態性。接著對資本主義政治統治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進而指出這種政治制度的非正義性就在于其以追求剩余價值和利潤最大化為最高目標,而不以人們生活的切實需要為出發點。最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主義文化價值觀,認為這歸要結底是由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無論是對生態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行的分析還是解決方案,始終把生態問題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聯系起來考察。立足于對資本主義制度層面上的批判,把政治、經濟和文化批判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顯示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綠色思潮中的獨特性,堅持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生態批判路徑,為我們全面認識資本主義提供了新的視角。

三、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局限性

囿于缺乏實踐唯物主義的整體角度,未能深入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系統中來解讀馬克思的生態思想,這就使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帶有明顯的理論局限性。(一)過分夸大人與自然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生態危機中的作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將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危機歸結為生態危機,在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展開批判的過程中,更注重對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分析和考察。這樣一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就把馬克思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剖析轉換為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其生產條件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是全球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人與自然的矛盾才是社會亟需解決的主要矛盾。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用人與自然的矛盾來替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用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取代經濟危機,“否認馬克思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現實適用性”[5],這一論斷無疑暴露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局限性,抬高了生態危機的作用和地位,過分夸大了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52----事實上,馬克思所論述的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一直存在,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更加突出、更加尖銳而已。因而,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只是經濟危機的一種表面現象,是其伴生物,它的本質仍然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由人與自然的矛盾所導致的生態危機歸根到底是由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基本矛盾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危機決定的。(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制度設想帶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盡管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關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會主義制度設想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終究囿于操作方案的不切實際而不可避免地染上濃厚的烏托邦色彩。首先,在變革資本主義制度的途徑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并不懂得如何通過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來正確引導社會消費和生產活動,反而主張用小規模技術取代大型的現代工業技術,妄想以削減甚至抑制工業的發展來維護生態平衡。以逃避甚至否定現代化生產方式來求取維持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這種妄想,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甚至會造成整個社會經濟的衰退,有悖于人類自身的發展。其次,在生態社會主義的實現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過分強調異化宰制人的基本需要,“因而主張生態社會主義革命的動力來自于人的需要,而不是階級的對立”[4]208。誤以為只有當人們自覺認識到資本主義的社會目標與人自身的現實生活追求不相容、并且嚴重威脅到他們生活的真實需求時,消滅資本主義制度才真正成為人類所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最后,在生態社會主義的領導主體方面,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馬克思所依靠的無產階級這一革命的主體意識已經嚴重削弱,因而不再是領導社會變革的主體和力量。認為具有“生態意識”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才是推進生態社會主義實現的新領導力量和主體,顯然,這種企圖以“非暴力”途徑變革資本主義表現出革命的軟弱性和不徹底性。

四、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啟示

作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新發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將關注的目光聚焦于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問題上,這種把生態學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努力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為其注入了一股清新氣息,對于當下我們擺脫生態困境、建設生態文明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一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論,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內在關系,肯定人們身處于其中的大自然之內在價值,善待和保護自然環境,在尊重自然生態規律的前提下去能動地改造自然,不斷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二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指出“虛假需要”引起的異化消費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這一思想有利于我們反思傳統消費觀,樹立科學消費理念。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多方位的努力,更需要每個人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養成一種立足于自己真實需要的、綠色的、科學的消費觀。三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解決生態危機之道的“穩態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經濟的理性增長,對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要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我國應制定理性的經濟增長目標,保持經濟的適度發展,確保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生態建設之間相協調,力爭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39.

[2]王雨辰.生態批判與綠色烏托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2.

[3]曾文婷,郭劍仁,等.“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92.

[4]萬希平.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5]曾文婷.“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重慶出版社,2008:269.53----

作者:張雪敏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