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關于“安定團結”與鄧小平關于“穩定”思想之比較
時間:2022-04-06 02:58:00
導語:土地關于“安定團結”與鄧小平關于“穩定”思想之比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一、的“安定團結”與鄧小平的“穩定”思想在屬性、宗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提出了穩定的重要性及實現穩定的措施,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一脈相承
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鄧小平理論是當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二者關于安定與穩固的思想,其基本屬性和最終目的是相同的,即都是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表現,是為了鞏固政權,發展社會生產,使國強民富,消滅差別,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歷史上任何一個階級,在它奪取國家政權成為統治階級之后,都要采取各種辦法和措施保護社會政治穩定,以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自己的利益,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鎮壓被推翻的反動階級的反抗和破壞,以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的思想。但限于當時條件,對這一問題未能作深入具體的探討和論述。列寧領導俄國無產階級奪取了國家政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根據當時的實際斗爭形勢,列寧提出了加強無產階級專政鎮壓敵對階級的反抗、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和反對官僚主義以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執政黨建設以純潔黨的隊伍等許多寶貴的思想和主張。然而,列寧因執政的實踐比較短,許多影響無產階級政權鞏固和穩定的因素沒能見到,也就沒條件對這一問題作更多探討和論述。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也提出了許多關于鞏固無產階級新生政權的理論,曾采取過許多措施維護社會政治穩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工人、農民和其他勞動階級得到翻身解放,上升為國家的主人。但是,怎樣維護社會政治的穩定以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對于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是一個值得重視和有待于解決的問題。對這個問題進行過認真的探索,提出了許多富有價值和創造性的觀點。如他指出了社會政治穩定的重要性,認為“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從提出了對待少數人鬧事采取積極而有準備的態度的主張,到提出了諸如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以肅清反革命分子和懲辦其他破壞社會秩序的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對鬧事的群眾加以正確引導,克服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作風和消除腐敗現象等等維護社會政治穩定的措施。
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率領全黨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總結和汲取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特別是我們黨自己在社會政治穩定方面的經驗教訓,并根據新的歷史條件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形勢以及由此產生的比過去更為復雜的現實環境,對如何維護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在《鄧小平文選》第3卷中,對這問題的論述內容非常豐富,形成了系統全面的穩定觀,概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論述了穩定的重要性。鄧小平極端重視和非常強調穩定的重要性,可從兩點理解:其一,強調穩定是改革、發展的首要前提條件。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存在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同樣也需要條件。鄧小平同志認為首要的條件就是穩定。他反復指出:“要實現兩個階段的目標,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國際上的和平環境,另一個是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使我們能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其二,他指出,穩定對改革、發展起著關鍵作用。“中國的發展,關鍵是政局穩定”,“如果沒有秩序,遇到這樣那樣的干擾,把我們的精力都耗在那上面,改革就搞不成了”,“政治不穩定,誰還有精力搞飯吃?更談不上發展了”。因此,穩定是“中國的最高利益”,“穩定壓倒一切”,“中國人這么多,底子這么薄,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當然,他也提出,穩定本身不是目的,強調穩定壓倒一切,是為了更好地改革發展。忽視了這個宗旨,片面地求穩,就會影響改革發展進程。
其次,在分析了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復雜因素和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如何實現穩定的措施和對策。如在政治方面,提出了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強調四項基本原則是團結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政治基礎,是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和安定團結局面的保證,是實現我國四個現代化的前提;加強黨的建設,注意選好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建立起一個好的中央領導班子;加強黨政機關和干部隊伍的作風建設,克服官僚主義,消除腐敗現象,割掉這兩個影響黨群關系、干部關系的毒瘤;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強化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能;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及時消除各種不利于社會的政治穩定的因素;以及反對外來干涉、維護國家主權,及時消除動亂因素,等等。在經濟方面,提出并強調要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維護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局面,最主要的問題是要把經濟搞上去,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改革過程中膽子要大,步子要穩,以減少失誤,實現“有秩序地”改革,通過改革和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以免偏離改革目標,影響社會穩定,等等。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二、的“安定團結”與鄧小平的“穩定”思想在具體內容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后者在繼承前者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更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
的“安定團結”與鄧小平的“穩定”思想之間有著重大而明顯的差別與不同,這里從以下幾點來對比分析:
1.在認定和把握什么是實現和保證穩定的最根本因素問題上,有明顯的不同。
實現社會穩定受多種矛盾制約,換句話說,決定社會的穩定與否有多種因素。在多種矛盾、多個因素中必有一種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或因素,能否對其抓準抓穩,是能否實現社會穩定的根本所在。在這一點上,有過重大失誤。在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之后,就對主要矛盾的實際把握出現了偏差。就其主觀動機和目的來說,不可否認是從維護穩定的目的出發,而在具體做法上主要是從政治上考慮問題,黨的八大關于主要矛盾的認定和主要任務的確定,其路線和精神在會后不久就遭偏離,隨后出現了反右斗爭擴大化。從1956年到1965年這十年建設時期,抓建設斷斷續續,政策搖擺,雖經幾次調整,經濟建設及其他各方面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總體上說,這段時間未能明確穩定地將發展社會生產力、搞經濟建設作為保持穩定的根本因素來對待,因而也就使穩定缺乏根本性的動力和保障,到“”時期,關于穩定的根本因素認識上的偏差更為嚴重。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下,出現了政治混亂和社會動蕩,生產遭到破壞,“”中雖提出過“安定團結”的口號,但在理論上未有較詳細而具體的闡述,實踐中也未能真正有效地實行,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已經造成的影響,十年動亂給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直接與間接的損失和影響,使我們錯過發展機會,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并強調,在維護穩定局面的各種因素中,其他因素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還是經濟因素。他指出,要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維護長期穩定的社會局面,最主要的問題是要把經濟搞上去,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保持穩定的政治環境,最根本的因素是經濟增長速度,而且要體現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起來。他反復強調對“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要“扭住不放”,“一百年不動搖”。鄧小平的這一觀點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分析中國社會矛盾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抓住了問題的根本。經濟是人類社會的基礎,是一切社會矛盾的終極原因,它制約、影響著其他矛盾和問題。經濟落后,生產力不發展,談不上長期根本的穩定。在國際上,落后就要挨打是無爭的事實,更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沉痛教訓,當今的國際關系也反映出這一道理,無須多述。在國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內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之所以存在大量的、有些甚至還很不突出的矛盾,除了其他方面種種原因外,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我國經濟落后,生產力發展水平低,還遠遠不能普遍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求。可以說,在人民內部矛盾這個大范疇里,不僅那些物質利益上的矛盾直接根源于國家相對貧窮,就是許多思想上、道義上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同社會物質財富不夠充分相聯系。
鄧小平從抓生產建設、發展生產力的根本問題上來考慮實現社會穩定的思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20年實踐中已得到驗證。20多年來風風雨雨,我黨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生產力發展了,綜合國力提高了,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更加提高,改革開放穩步發展。20多年來各種不利因素和矛盾的化解,自然災害的應付與處理,各種嚴重的社會困難的克服(其中如1989年春夏的風波,1998年的特大洪災等),都是這條基本路線正確性的具體顯示。1999年春,在全國人民紀念80周年,積極準備迎接建國50周年之際,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野蠻襲擊我駐南使館造成多人傷亡的暴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無比憤怒。在這種形勢下,全國人民能將愛國激情與理智很好地結合起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組織、有秩序地進行各種抗議和激情表達活動,用加倍努力做好實際工作、把我們國家建設搞上去的行動來體現愛國激情,這反映了人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進一步成熟。當然從更深層更根本的原因上來看,是人們體驗到了改革開放的成果,對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認識更深刻了,對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前途充滿了信心。
2.在關于穩定理論的科學性與系統性上,二者有著明顯差異。雖然對維護政治穩定、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進行過認真探索并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觀點,也進行了具體實踐,但存在著明顯的局限。在政治上,從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開始,將大量人民內部矛盾當成敵我矛盾,到“”時期則發展到揪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提出“階級斗爭一抓就靈”,“以階級斗爭為綱”等,使得我們不僅偏離了工作重心,還給黨、國家和廣大干部群眾帶來了一場嚴重的災難。在經濟上,從1956~1966年的10年間,未能始終如一的將經濟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的中心工作來抓,斷斷續續,大起大落。,,瞎指揮,浮夸風,盲目高指標,國民經濟各部門不協調發展等。至于“”期間,則無需贅筆。在社會上,將對待民主革命時期群眾運動的方式和態度用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法制不夠健全的前提下對群眾運動和種種事件缺乏具體分析和引導,提出“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提倡“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大民主,致使一些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群眾的意愿和要求以不適當的方式表現出來,影響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正常進行,也為一些敵對和破壞勢力所利用,實際上造成了不穩定。
相比之下,鄧小平關于“穩定”的思想,更具有其內涵上的科學性、系統性,更具有時代特性,這里從以下幾點來看:
(1)正確把握和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之間關系。改革、發展與穩定是新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根本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三者的關系,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突出重要意義。鄧小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深刻分析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化建設的形勢與任務,在準確地闡述改革、發展、穩定的性質和內容和基礎上,論述了三者辯證關系。鄧小平認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是手段,是動力,中國必須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關于發展,鄧小平認為“中國的主要目標是發展,是擺脫貧窮落后,使國家的力量增長起來,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這就明確地提出了發展是我們的中心任務,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道理。關于穩定,如前文所述,更有豐富系統的論述,向我們說明了,在建設四個現代化過程中,穩定是條件,穩定是保證。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統一的關系。要發展生產力就要改革,要穩定也要改革。改革是否成功,影響發展進程,也影響社會穩定。在生產發展的速度高低上要適度,生產發展了,把經濟搞上去了,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穩定。而社會穩定與否,既影響改革的推進,又會影響發展進程,只有在穩定的局面下才能搞好建設與談發展,必須重視穩定這個前提條件的關鍵性作用。這三個根本問題在不同時期不同形勢下在矛盾統一體內的地位和作用的大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形勢、任務變化而變化著的。鄧小平也正是根據這一原理,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在特定時期特定情況下對某一方面的重要性特別強調。這個理論克服了關于穩定理論觀點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及其實踐上的波動性和搖擺性,科學地回答了改革開放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大根本問題。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們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夠克服重重困難,沖破阻力,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2)在動機與效果、手段措施與目的上的一致性。措施、方式、手段的采用是否科學得當,直接關系到目標實現與效果的如何。鄧小平運用矛盾學說,對如何實現穩定問題也提出了具有科學性的觀點。在強調發展生產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是穩定得以實現的根本的同時,還特別注重實現穩定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注重各種手段、方式的運用和適度性,與目標的一致性。注意系統、聯系地去考慮問題。如提出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核心的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安定團結、改革開放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可靠保障;強調兩個文明一齊抓對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作用,其中的精神文明既包含了四項基本原則為主的政治內容,也包括了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幾大方面;再如,強調加強民主與法治建設問題,這是與鄧小平關于實現穩定政治在手段上的鮮明區別點:認為無節制的群眾運動體現了群眾的革命精神,有時又將矛盾擴大化,處理過嚴過重,理論上與實踐上出現失誤。而鄧小平則強調抓民主法制建設,論述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內容、相互關系,使實現政治穩定的手段與目的更好的統一起來;再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及時消除各種不利于社會政治穩定的因素,對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產生的原因及在一定條件下向敵我矛盾轉化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處理這些矛盾等等。
總之,關于“安定團結”與鄧小平關于“穩定”思想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有其性質、根本目上的一致性和成熟程度上的差別。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時間、條件、主客觀等多種因素。其中不變的是:科學理論是隨著時展,緊密依賴于實踐而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要認真研究能正確反映社會實踐,具有時代意義的思想理論,以指導我們前進。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精品范文
10土地資源管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