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時間:2022-03-05 11:10:58
導語:解析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健康觀念中,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體育課堂教學應該時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一方面是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競爭壓力不斷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低齡化、高發病率、高文化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絡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時間過長,缺乏充足的運動量,忽視運動的重要性,甚至對體育課不感興趣,缺乏體育鍛煉意識,無規律運動等問題,造成大學生的身心素質發展受到嚴重干擾。本文通過分析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影響,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應對各種威脅與挑戰,適應全新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體育鍛煉;大學生;心理健康
高校教育要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等,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促進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符合實際要求。體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關鍵環節,能夠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關于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學校體育鍛煉能夠強化青少年健康素質水平,確保素質教育符合人民教育的實際需要,突出學生體質,深入貫徹教育系統工作的相關要求。體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體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體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體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1、體育運動、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內涵
1.1、體育運動內涵。體育運動最主要的內涵就是身體練習的基本手段強化人體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能夠滿足人的社會文化生活需要,以及促進精神文明發展需要。運動歸根究底是身體活動,能夠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大學生體育運動一定要以身體練習為基礎手段,有目的有意識地強身健體,促進大學生的身心素質全面提高。體育運動最主要的就是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影響,可以增強人體素質,促進身體各項機能以及身體形態完善和發育,強化人體心肺功能、呼吸功能以及神經系統功能,甚至還可以改善提高力量、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長期規律運動能夠顯著影響人的心理狀態。1.2、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內涵。心理健康素質作為國內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依據,應當從素質、心理素質以及心理健康3個方面進行分析。素質主要是個體遺傳基礎,精神活動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個體內在品質,心理素質是基于素質概念下形成的一種特殊概念。與生理素質相比較而言,心理素質更傾向于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對心理產生的影響,最終形成一種穩定衍生的心理品質。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能夠發現,心理素質可以概括為心理健康素質和智力素質等,在心理健康素質研究時,最主要的就是個體內在的心理品質,體現出素質的基礎,歸根結底就是對一個人的心理品質與能力的描述。心理健康素質水平的提高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更穩定的心理健康特點,也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造成心理問題。心理健康則屬于一種健康的特征表現為認知功能健全,學生智力發育正常,為人情緒穩定,人格健全,還能夠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素質與心理健康狀態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素質的最重要的心理功能,根據概念層次可以將心理健康狀況囊括其中,全面提高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素質的研究能力。在開展體育運動時能夠幫助大學生對區域環境進行深入探索,幫助大學生提高認知能力。體育運動也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好奇心,在探索的過程中積極投入,游戲活動內容覆蓋范圍廣泛,教師可以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特點采用靈活的教育方式,豐富大學生的科學知識,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體育運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對知識進行積累,提高大學生的認知水平。
2、體育運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關系
體育運動作為一種鍛煉身體健康的重要手段,對人體的心理效應也具有同樣的影響,盡管很多的觀念認為心理健康素質包括知、情、意、行四個方面。我國大學生的整體運動水平處于中等偏下的狀況,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比較低,這是因為我國目前并不注重身體素質的鍛煉,更強調學習,使得大學生的體質狀況令人擔憂。我國很多大學生的體質狀況缺乏鍛煉,一方面是因為電子產品的快速普及,各種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嚴重侵占了大學生的休息時間,導致大學生原本的運動時間被壓縮;另一方面是大學體育運動課缺乏體育考試的壓力,導致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水平薄弱。健康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心理健康屬于一種個人內心境界與外部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狀態,全面提高人的認知情緒以及內外協調適應性。不同運動項目運動強度和運動難度,能夠對人的認知能力產生顯著影響。體育運動還能夠影響人的情緒以及人格,在體育運動時還能夠增強個體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體育游戲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幫助學生更加自覺主動地遵守社會道德規范。體育活動的鍛煉能夠對人的自尊心、心理素質以及人際交往關系等心理效應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能夠幫助個體快速適應社會,推動個體的全面發展。從性別角度來看,男女生運動量存在顯著差異,大部分男生的整體運動狀況和運動量顯著高于女生,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數男性所承擔社會角色是身材健碩、體格健美、身強力壯的形象,男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能夠顯著提升個人魅力。女生的體力與男生具有顯著差異,更喜靜惡動,傾向于選擇強度較小、運動時間長的項目,對于強度較大時有項目會存在明顯的回避情緒。同年級大學生的運動量也存在明顯差異,大二大三年級學生的運動量要高于大一大四年級的運動量。大四學生面臨著就業壓力,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提高自己的就業水平,大一學生并沒有熟悉大學生活,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應對各種各樣的事情,參與體育運動時間比較少。大二大三的學生經過長時間的運動積累,能夠更加自由地選擇體育運動項目。根據生源地差異結果進行分析,生源地在心理健康素質方面存在重要的影響,普遍來說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顯著高于城市學生,這是因為農村大學生從小就面臨著比較困難的生活環境,往往會形成獨立勇敢自己做事的思想習慣,遇到問題也能夠自己解決,城市大學生從小生活的經濟條件比較優越,很難遇到經歷挫折與磨難,一旦發生挫折的情況,就會形成回避性人格。健康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心理健康屬于一種個人內心境界與外部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狀態,全面提高人的認知情緒以及內外協調適應性。不同運動項目運動強度和運動難度,能夠對人的認知能力產生顯著影響。體育運動還能夠影響人的情緒以及人格,在體育運動時還能夠增強個體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體育游戲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幫助學生更加自覺主動地遵守社會道德規范。體育活動的鍛煉能夠對人的自尊心、心理素質以及人際交往關系等心理效應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能夠幫助個體快速適應社會,推動個體的全面發展。
3、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影響分析
運動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四個維度相關,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狀況越好,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水平也就越高。這是因為運動能夠快速排解大學生內心的壓力與焦慮情緒,強化身體健康的整體水平,增強身心健康發展的效果。高應激水平的大學生具有更強的心理保護能力,還能夠增強心理健康的整體效果,體育運動可以顯著緩解不良情緒,改善自我認知和提高自我效能的能力,最終促進心理健康水平全面發展。心理堅韌性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具有密切關聯,當大學生的心理堅韌水平不斷提高,心理健康素質也就越高。這是因為心理堅韌性能夠獲得更加正向情緒,積極水平可以減少個體的壓力保證個體的身心健康情況快速恢復。心理健康堅韌性與個體抗壓能力具有密切關聯,心理堅韌性越高,則學生所獲得的心理保護因子也就越多,可以幫助學生在困境中更加地專注、靈活應對各種問題,增強學生的心理自信心。大學生的心理堅韌性通過后天的體育運動或者教育途徑能夠得到顯著改善,緩解學生學業困惑,為個體的心理健康素質發展提供重要的心理動力。體育運動能夠顯著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學習和生活的挑戰,堅定理想信念,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質。面對大學生中頻繁出現心理問題的群體,應積極加強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使其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得到全面發展。
4、高校體育運動強化心理健康素質的策略
在高校教育工作開展時,運用體育運動形式增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積極干預效果明顯。個體心理健康素質主要表現為認知態度、情緒以及行為能力,要想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必須通過多種途徑讓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素質有著正確清楚的認知,制定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文化,創立符合學校特色的校本文化,按照不同學科或者班級開展豐富的特色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學校氛圍,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接納自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樂觀的情緒能夠改變感染身邊的同學,也可以有效傳達正能量。大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大學體育運動培養學生的成功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集體活動開展過程中,所有人的目標都高度一致,也能夠增強肌體活力,促進成員之間的深入溝通與交流。體育運動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因此必須采取恰當的運動措施,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之中,養成終身運動、快樂運動的理念,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全面發展。體育運動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和多維性的特點,要想充分發揮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影響,最重要的就是打造一支高素質、精專業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從技能方面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意義,才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督促大學生認真學習體育項目。開展團體性、趣味性、集群性的拓展項目,能夠顯著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豐富大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鼓勵大學生深入的溝通與合作,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心理技能干預為主,壓力訓練為輔。心理堅韌性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具有顯著影響。心理堅韌性作為重要的積極心理要素,具有動態變化發展的特點,一定要加強干預訓練,讓大學生了解堅韌訓練的概念和意義,明確心理堅韌性的相關要素,鼓勵大學生能夠成為訓練計劃的主體,營造相互鼓勵相互進步的訓練氛圍。讓大學生能夠針對自身的心理狀態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全面總結進行干預策略,改善大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調節的能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堅韌的水平,另外還要積極開展壓力應對策略培訓,讓大學生能夠輕松地應對各種就業壓力和社會壓力,在體驗生活的同時讓大學生獲得樂觀向上的情緒,增強大學生的毅力和自信,促使大學生的遭遇,在遇到挫折時也能夠積極應對。
5、結束語
高校體育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利用游戲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為學生的參與奠定基礎。本文對心理堅韌性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策略進行分析,總結心理堅韌性的重要作用,提出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的具體應用,包括完善課堂準備工作、增強游戲趣味性、促進技能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增強高校心理堅韌性化的質量,使高校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高校體育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王紳,金有為.“互聯網+”背景下體育鍛煉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以“潮健康”為例[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12).
[2]趙婧怡,趙玉杰,周桐.基于微信平臺和體育鍛煉協同干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03).
[3]孫柱兵.體育價值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8,36(02).
[4]吳超.體育鍛煉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研究———基于對甘肅324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調查[J].教育現代化,2019,6(51).
[5]羅小蘭.健康信念對大學生體育鍛煉影響的調查分析———以湖南文理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0).
[6]李俊,馬愛民,何勇,龔江泳.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12).
[7]逯小龍,王坤.課外體能鍛煉對大學生心理資本心理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9,40(03).
[8]谷思緣.體育游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以平頂山學院為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10).
作者:楊圣濤 崔建愛 單位: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陽光體育下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
- 下一篇:運動動機鍛煉態度和身體自尊關系研究